“怎么這一季奶茶店的新品,我又不認識?”
“很好,只有北方人不認識水果的世界,又達成了。”
這一屆奶茶店,顯然已經接替了水果超市和科普博主,成了北方人認識水果的主要陣地。
去年的黃皮和油柑,已經在北方人知識的邊緣瘋狂試探。
去年之前,99%的北方人應該不認識油柑/CCTV2《正點財經》
今年二月,不少茶飲店又扎堆捧出了新的C位頂流:紅心芭樂。
“芭樂葡”“紅芭樂山茶花”“霸氣脆芒芭樂”……一時風頭無兩。
時隔三個月,隨著紅心芭樂的季節接近尾聲,本以為屬于芭樂的時代已經過去。
誰知道,還有“白心芭樂”前來接棒。
某茶飲品牌推出的白芭樂飲品/圖源小妹朋友圈
于是,又有了“白芭樂葡”“白芭樂山茶花”“奶油芭樂葡萄”……你方唱罷我登場,徒留一臉蒙圈的北方人:
“芭樂,到底是什么?是香蕉你個芭樂……的芭樂嗎?”(這是臟話,小朋友不要亂講。)
友情提示,本文全程無廣,請安心食用。
01
芭樂,到底是什么?
芭樂,絕對算得上新式茶飲界的新晉頂流。
據統計,光是二月,品牌使用芭樂做的新品就高達9種。
先是喜茶推出了兩款芭樂飲品,“滿瓶芭樂葡”“滿瓶芭樂養樂多”。
隨后,樂樂茶也上新了多款芭樂飲品,包括大口芭樂、大口芭樂檸、芭樂桃子酪酪、奶油芭樂葡萄等。
樂樂茶紅心芭樂飲品宣傳圖/圖源樂樂茶公眾號
三月末,奈雪的茶也緊跟潮流,先后推出了“霸氣脆芒芭樂”“霸氣芭樂鴨屎香玉油柑”。
尤其是后者,集網紅水果“芭樂”、網紅茶底“鴨屎香”、過氣網紅“玉油柑”為一體,總結似的把流量密碼拿捏在一起。
奈雪的茶對芭樂鴨屎香玉油柑的推文/圖源奈雪的茶公眾號
畢竟,這不是茶飲們第一次依靠小眾,實現破圈了。
芭樂的小眾是相對的,像去年的黃皮一樣,游走在北方人“這也能做成茶”,和南方人“這也能做成茶”的兩極之間。
在某視頻平臺,一則關于芭樂的視頻獲贊55.3W,底下最高贊的評論是:
“好奇芭樂是什么?!?/strong>

這位不認識芭樂的網友,大概率是北方人。
因為,芭樂在南方,尤其是兩廣、福建一帶,是再日常不過的水果,它還有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叫“番石榴”。
“芭樂”這個名字,連廣東人也會愣一下
這種原產于南美洲的水果,由歐洲人引至亞洲,目前,我國大規模種植芭樂的地區主要是廣東、福建、海南、臺灣等。
至于口感,只能說,就算是見慣了“身邊的水果突然成為網紅”的南方人,對于芭樂的火爆,也褒貶不一。

有人認為,芭樂這么好吃的水果,終于出圈,是天大的喜事,畢竟“任何人沒吃過芭樂都會讓我傷心”。
不喜歡的人稱其為“最難吃的水果”,“不敢恭維”、“難吃到我眼前跑走馬燈”。
也有人說,芭樂的味道很難形容,就像“水果中的兔子肉”,和誰搭配,就是誰的味道。
芭樂:能不能尊重我一下?
芭樂本身的味道褒貶不一,飲品自然也難調眾口。
但對于茶飲店來說,芭樂的味道和評價,或許并沒有那么重要。
芭樂,不過是是茶飲品牌在小眾水果上的又一次突圍和押寶。
新茶飲,為何盯上小眾食材
在茶飲新品的更迭中,芭樂并不是唯一走紅的小眾水果。
今年,同芭樂一起備受追捧的,還有更加小眾的刺梨,別說北方人,不少南方人都沒吃過。

刺梨長這樣,不是梨的一種/圖源中新網
1月,滬上阿姨在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區,率先上新了刺梨類的產品,后來推廣到其他地區。同樣,也少不了網紅元素的混搭,比如油柑和鴨屎香。
2月,書亦燒仙草也上新了“刺梨檸檬柚”等兩款刺梨飲品。
在茶飲品牌的力推下,這一主要產自貴州的小眾水果,也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了解。
芭樂、刺梨轟轟烈烈的出圈,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的黃皮和油柑。
黃皮,在去年之前,絕對是99%的北方人都不認識的水果。
由于口感酸甜、微澀,還帶一點“辛”,它在南方,也沒有龍眼、荔枝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加上皮薄、保鮮期短,運輸成本和難度,也讓它很難走出南方,走入北方消費者的視野。
南方人會用黃皮做老鹽水果/圖源CCTV
直到默默無聞的它,突然變成了果茶的原料:以喜茶為例,去年推出的黃皮系列新品,開售僅3天,就售出了近6萬杯。
油柑的命運,更是經歷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戲劇性變化。
去年3月23日,奈雪的茶推出新品霸氣玉油柑,“66顆才填滿一瓶,3秒微澀,5秒回甘”的宣傳語,一石激起千層浪:
霸氣玉油柑/奈雪的茶點單小程序(真的不是廣告)
5月末,“霸氣玉油柑”在奈雪茶飲產品中的銷量占比超過20%,部分門店甚至超過25%,蟬聯多個月的單品銷量冠軍,成為2021年的茶飲“頂流”。
奈雪捧紅油柑后,喜茶、樂樂茶、CoCo都可等品牌也迅速推出油柑口味飲品,喜茶的“雙榨橄欖油柑”,一度賣到每瓶36元。
油柑,本身是一種非常小眾的水果,基本只在潮汕地區種植。

茶飲帶來了油柑身價暴漲/CCTV2《正點財經》
不過,即使是潮汕人,也比較少直接吃,由于直接入口口感酸澀,油柑一般被作為腌制水果。
很多本地人都不待見的油柑,卻在茶飲品牌的追捧下,躍升網紅,身價倍增。
“我們種了幾十年油柑,以前都是幾毛錢的價格,跟一塊多的價格,突然間漲到幾十塊,自己都想不到。
市場都在搶貨,基本都是加價哄抬價格,來為了拿到一點貨?!?/strong>

油柑表示:網紅不問出身/CCTV2《正點財經》
茶飲們不惜高價,也要爭搶“不夠好吃”的油柑,讓很多人不解:
捧紅這些非常小眾、味道也稱不上驚艷的水果,到底為什么?
一言以蔽之:卷。

圖源:CCTV2《正點財經》
首先,這批火出圈的小眾水果,都有著吸睛的賣點、記憶點。
例如,奈雪的茶在宣傳中,稱油柑的味道“兩極化的味覺體驗,越喝越上頭”;喜茶描述為“入口3分酸澀苦,細品7分甘鮮甜”。
益禾堂宣傳黃皮是“來自嶺南的特殊風味”;不少品牌打出情感牌,稱黃皮是大部分廣東人的“童年味道”。
圖源喜茶微信公眾號(真的不是廣告)
另一方面,這類小眾水果在健康方面的“功能”,狠狠戳中了消費者的……心巴。
例如,油柑被不少商家宣傳為威猛去油、刮油神器、排毒必備,熱衷養生、減肥的年輕人,看了怎么能不迷糊?
年輕人聽不了“健康”倆字,聽了就迷糊/圖源:CCTV2《正點財經》
無獨有偶,不少品牌會在黃皮飲品包裝上突出“止渴生津”“清涼解熱”“消食健胃”等功效。
刺梨的賣點,是“富含維生素C”,商家在宣傳海報上,也醒目地強調“1袋刺梨飲品維C含量≈63個蘋果”。
圖源滬上阿姨微博,圖中文字為商家宣傳,不代表槽值立場
當然,茶飲們挖掘的小眾食材,并不局限于水果,小眾茶也是一條重要賽道。
鴨屎香、黃茶、巖茶、十里香、六堡茶……越來越多小眾茶底正在成為品牌的創新籌碼。
不過,茶飲力捧小眾茶底的背后,難掩一個窘境:
單靠網紅水果,可能真的卷不動了。
03
網紅水果,卷不動了?
不得不承認,芭樂也好,刺梨也罷,似乎都沒有復刻黃皮和玉油柑去年的盛況。
根據搜索,去年油柑的百度指數,在短短一個月間,從0躍升至最高值4010。
黃皮的百度指數,更是從去年五月初的近1000,暴漲至六月底的11345。
反觀芭樂和刺梨的漲幅,相對沒有那么大。
芭樂的百度指數從2月初的近2000漲至4月初的最高值4675,刺梨則從1月的1300左右漲至4月中旬最高值5120。
圖源百度指數
根據飛瓜數據,抖音平臺上,去年推出的“油柑茶”,昨天仍有超10萬的播放量。
圖源飛瓜數據
而身為新品的芭樂茶、芭樂檸檬茶,表現則不盡人意。
圖源飛瓜數據
不難發現,相對去年油柑和黃皮的火爆,芭樂、刺梨的火爆程度“溫和”得多。
小眾水果向市場發起的沖鋒,和許多消費潮流一樣,似乎難逃“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宿命。
有人說,可能是因為芭樂、刺梨的口感更加偏門,可去年吐槽黃皮難喝的人也不在少數。
芭樂:你的意思是怪我咯?全部都怪我咯?/圖源視覺中國
歸根結底,不夠亮眼的成績,不該由芭樂背鍋,黃皮、玉油柑的“盛況”難以復刻,背后是整個茶飲行業的困境:
一邊,是茶飲品牌不停開發新品、跨界聯名、吸引消費者。
今年以來,喜茶、奈雪等品牌更是紛紛降價,備受詬病的“一杯奶茶接近40塊”局面被打破,擁抱更大體量的用戶群體。
另一邊,是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中提到:
未來2~3年,新茶飲增速將階段性放緩至10%-15%。
想卷贏逐漸降溫的市場,小眾水果、茶底、配料,都被視為茶飲創新突破的救命稻草。
但從芭樂和刺梨飲品的“戰績”來看,要研究大眾喜聞樂見的茶飲,茶飲品牌還得繼續下功夫。
上周,夾在紅心芭樂和白心芭樂中間,喜茶推出了另一款小眾水果飲品:楊桃;樂樂茶也在常規的桃子類茶飲中,加入了小眾的紫蘇。
降低價格、研發小眾口味、提升上新頻率……喜茶奈雪們的破局之路,并非坦途。

不過,作為消費者,尤其是北方消費者,倒是可以穩住心神:
我倒要看看,“你到底還有多少驚喜,是朕不知道的”。
[1]咖門:書亦、茶百道都在上,鴨屎香之后,哪款小眾茶要C位出道?
[2]餐飲深觀察:刺梨、芭樂紛紛入杯,小眾水果能解茶飲的爆品焦慮嗎
[3]咖門:喜茶上芭樂、書亦上刺梨,小眾水果今年還會出圈嗎?
[4]開菠蘿財經:這個夏天,奶茶店靠黃皮油柑“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