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歲月
來源:快消
這波上海疫情來勢洶洶,相較于各種團購,我們發現京東、阿里似乎都有缺席,甚至,遭遇了更多“嘲笑”。比如,“人在上海,錢在股市,菜在京東”。這才有了上周末鋪天蓋地的——京東自殺式支援上海。
區別于各類吐槽,背后一個更真實的現象是:阿里、京東的流量正在流失。如果說前兩年流失的還不明顯,那么此次疫情,似乎要開啟瓜分阿里、京東流量的新時代了。你,也這樣認為嗎?
01
與疫情有關的過往、當下
無論是阿里還是京東,它們的早期發展都與2003年的非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為非典,消費者困在家中,廠家的工作人員也困在家中。雙方需要一個紐帶,但其實這個紐帶是一直存在的——淘寶,是非典“鼓勵”大家無接觸式購物,于是淘寶有了最大一波的發展流量。
而京東與非典的關系就更不簡單了,早年京東還在中關村賣電腦,而后因為非典不得不轉到線上,向買家賣貨。這也讓京東后來的發展一直保持著一個習慣,那就是自己的倉庫要有大量的貨,用來保證及時配送給買家。
在此后的數年的發展歷程中,有無數企業想要瓜分京東、阿里的線上生意,但幾乎都是鎩羽而歸。這里既有騰訊、網易們,也有亞馬遜、易貝等外企,更有蘇寧等企業自建的平臺,每個都燒錢生猛,但卻多把自己燒傷了,而京東、阿里的份額還在逐步擴大。
在那幾年里,傳統快消企業遇到的最大挑戰也多來自京東和阿里這兩個巨頭。那時,但凡提到快消企業的升級,就要談在京東、阿里開店,但是光開店還不行,你還要有互聯網思維的玩法,要學會“免費”,正所謂免費才是最貴的。兩大巨頭也都用自己的流量扶持一下新消費品牌,比如,三只松鼠、阿芙精油等等,每年雙十一,能夠在天貓、京東的銷售榜上露一小臉,你的企業才是真正完成了互聯網+——是不是覺得這個詞有一點點的熟悉又陌生?嗯,現在叫企業數字化,2016年左右就叫傳統快消企業的互聯網+,并且還說了,互聯網+不是+互聯網。要用互聯網思維改變企業,而不是簡單在京東、阿里開個店。
曾經的新消費品牌這兩年發現,京東、阿里的流量越來越貴,且效果越來越不好,簡單開個店,買些流量做促銷活動已經換不來銷量,達不到投資方的訴求,投資方投的錢就越來越少,投的錢少,就更沒錢去買流量,銷量就更差。
而此次疫情之下,快遞被停、大倉被封,阿里、京東似乎突然不轉了,但大家的生活還在繼續,一個叫“社區團購”的東西,取代了阿里、京東,并完成了阿里、京東解決不了的、最后100米的事情。畢竟,這幾年的阿里已經不再送貨上門,更多是讓你去一個叫菜鳥的地方拿貨。當然,京東在配送這塊還是沒話說的。
社區團購只是一個縮影,這幾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平臺瓜分阿里、京東的流量。如果說以前的各種購物形式,只是讓大家覺得阿里、京東更好。如今出現的各類消費平臺和消費模式,都在說,離開阿里、京東也不錯。
做個簡單的類比,以前天下只有兩個超市,一個天貓,一個京東,大家購物都在這上面。他們也確實如超市一樣,通過產品擺放的位置,讓廠家做的活動來促進產品的銷售,也能很輕松地扶持一兩個企業品牌。傳統商超存在的問題,這兩大平臺如今也都在“發生”,扣點、結帳、促銷費用等等,企業的投入也越來越大。
于是,開始有其它的連鎖超市或夫妻小店出現,來搶天貓、京東的生意。比如拼多多,比如小紅書,比如抖音、快手,甚至如今的社區團購。每一個新開的“店”,都會搶一部分天貓和京東的生意。并且,這些平臺的招商政策,就跟現實中的新店開業一樣,對企業十分友好,給企業各種福利優惠,還可以分享各種資源。
此次疫情之下,我們發現開個“網店”是如此簡單,你聯系好上游供應商,而后在團購平臺上開個團購份數,讓群里的人跟一下團就可以;還有更簡單的團購模式,都不需要借助于團購平臺,只要建個群,在群里發起個接龍就可以了。并且產品到的時間、配送的地點都比那兩大超市到的更快更準。
02
社區團購的春天要來了?
那么社區團購會如同阿里、京東當年那般,借著疫情起來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僅不會,反而讓消費者更懷念阿里、京東了,為何?因為,目前的情況把社區團購的所有短板都暴露到消費者面前。
首先是產品質量問題。其實,本次疫情之下,社區團購活著的平臺基本都缺席了,就不說那些已經被淘汰的橙心優選等,就是還有些生機的多多買菜、十薈團等,也都不見了身影。如今,大家的社區團購都是在“快團團”這樣的一個平臺上,團長開團,大家跟團。而跟團所購買的產品是沒有質量保證的,基本上開的“盲盒”那是各種讓人生氣,而且團長還動不動打著給志愿者福利的名義在里面加價。東西的丟失率也不低,團長說我送了,你沒收到那是你的事。想退款,那是不可能的。
疫情是把社區團購的短板放得更大,其實很多消費者被社區團購吸引的一點在于便宜,但在社區團購平臺上買到的東西山寨的比例更多,買到的生鮮產品也基本與“鮮”少有關聯。唯一安慰自己的理由似乎只有方便和便宜了。
再者,耗費精力。這一點也是因為疫情,困在家中的你要時刻盯著團購群,要問東西什么時候到,東西給的量少,能不能退。每天花著大量的精力在各種群里爭吵。而阿里、京東的購物,是會顯示產品的口碑,即便刷數據的情況依舊存在,但收到的產品不會差很多;上面顯示的收貨時間也基本上能保證按時到達。各方面服務不好,你還可以用差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能實現差評自由,但也比社區團購里,硬逼著你給團長唱贊歌要來的好。
最主要是你還要擔心,自己的錢會不會被團長卷跑了,雖然這樣的情況不多,但要比阿里、京東們發生的頻率更高,因為在阿里、京東購物的一個保證是你的錢在阿里、京東的賬戶上,只有你確認了一切,才會付款給商家。在信譽體系上,阿里、京東這個中間商更靠譜。
當然,我們說這一點是被疫情擴大化的,平時大家在團購平臺上購買的東西,也不是直接到供應商或團長那里,也是到平臺。供應商也好,團長也罷,掙的是團購平臺的返利,而非如今團購平臺賣貨時可能有的差價。
但我們還要明白,消費者十個愉快的購買經歷都抵不上一次不愉快的經歷。雖然大家都說我的命是“團長”給的,我的社團我的團長,但心里對團長的意見、對平臺、對供應商的意見,已經在極大的擴大化。基本上跟畢業學生到路邊的菜市買到一堆爛菜的心情是一樣的。
阿里京東打造的評價體系,就如同讓學生在菜市不會買到爛菜、不會因為對菜品不熟而花幾倍的錢去購買。消費者之所以罵京東,其實有多少是希望這個時候京東到了,因為你花的錢值。
消費者無論是在社區團購還是小紅書、拼多多、抖音上購買的東西,其背后的邏輯是阿里京東打造的信任和評價體系。阿里、京東是最“豪華”的超市,其它的小超市可以比阿里京東略差一些,但你不能差的過份了,這是消費者心中的底線。
此次疫情過后,線上平臺還是會進入兩強和各種小店并存的模式,但社區團購不僅沒有春天,似乎還給自己加了點土,也是這次疫情才讓消費者知道,其實這兩家中間商,為消費者選購產品的時候是費了心的。
同樣,未來的線下商超,消費者也會擴大消費,自己去逛、去選的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