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菁
來源:餐企老板內參(ID:cylbnc)
01
看著紅火的生意
其實不賺錢
前不久,餐飲人老梁發了個朋友圈,說自己放棄中式烘焙了。
他并不是頭腦一熱就扎堆跟風的餐飲小白,而是一個在餐飲圈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老炮。做過好幾個連鎖西餐、烘焙品牌,都是有區域影響力的成功案例。
去年11月份,伴隨著當地一個熱門商圈新商業體的開業,他開了一家新的中式烘焙品牌。彼時這個品類如日中天,在墨茉、虎頭局等“大明星”的帶動下,正在掀起一個中式烘焙新風口,全國各地都有摩拳擦掌的餐飲人投身其中。
一時間,大家仿佛都對“國潮+烘培”的流量密碼心領神會,一方面跟風頭部品牌的爆品,一方面結合當地口味做一些吸引眼球的創意單品。在品牌的視覺呈現上,也極力把“潮酷”“懷舊”“地域特色”等元素結合在一起。
“是因為現在剛上市吧,等過倆月,沒準便宜了,現在吃不起。”有人調侃道。
一個個品牌案例,看起來都是那么未來可期。
內參君問他,為啥覺得中式烘焙做不下去?
老梁簡單總結了幾點,這些因素都是環環相扣的:
·產品同質化太嚴重;
·門店復購率很低;
·客單價也很低;
·雖然營收低,但是成本高啊。
種種現實讓老梁覺得這個品類已經沒有繼續做的意義了。他準備把門店轉型,回到自己原先最擅長的面包烘焙,客單價高、顧客粘性強,比中式烘焙“香多了”。
內參君還認識另一家在萬達金街開了中式烘焙品牌的餐飲人,這個品牌在產品、營銷上也非常努力,抖音、小紅書、美團上常常能刷到。但是對方卻跟內參君說了實話,看著很紅火,其實營收幾經努力才成功拉上來。
02
中式烘焙已全面降溫
僅僅在3個月前,墨茉在北京西單大悅城的首店開業時,還迎來了最長排隊時長7.5小時的場面。虎頭局、瀘溪河等品牌的全國征戰,也往往贏得火爆開局,開店飛快、顧客買賬、資本跟投,仿佛重現新式茶飲的崛起之路并非難事。
圖片來源:墨茉點心局官方微博
據公開資料顯示,從2020年8月到2021年9月,墨茉就拿了5輪投資,其中不乏美團龍珠、今日資本、番茄資本等明星資本,融資金額往往高達數億。虎頭局、爸爸糖、月楓堂等新秀品牌,也有大把資本追在后面給錢。
沒想到,短短的幾個月里,這些輝煌全都結束了。
再次走在北京、鄭州的熱門商圈,位置顯赫的中式烘焙,卻常常成為顧客的“真空地帶”。在朝陽大悅城的一家中式烘焙店買麻薯時,內參君分明感覺店員在刻意拖延購物結賬時間,好讓顧客在店門口營造扎堆的景象。
今年2月,墨茉點心局被媒體爆出正在裁員,品牌部40%的員工被裁掉,財務、人事部門也受到波及。
盡管墨茉及時辟謠稱這只是部門調整,涉及人數占全部員工數量并不大,甚至貼出了新的招牌廣告稱要大批招人,但外界對于新中式烘焙品牌們的質疑,卻從此越來越多。
03
是因為店開的太多嗎?
中式烘焙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其實老梁已經說了個大概。他最直觀的感受是,做中式烘焙的店短時間內出現了太多,導致流量被嚴重分散。
的確,在短短的幾個月里,新老品牌一起出動,很快把顧客吃得“累覺不愛”。先是墨茉、虎頭局等頭部品牌在資本的助推下,瘋狂攻城略地,積極覆蓋各大城市的重點商圈。后有鮑師傅、瀘溪河、祥禾餑餑鋪等老字號品牌瞅準機會,也來分一杯羹。
接下來就是全國各地層出不窮的地方品牌,上海的“珍糕興點心局”,天津的“唐小合點心局”,廣州的“獅頭點心局”,廈門的“三味酥屋點心局”,福州的“未芝點心局”、鄭州的“合谷堂·中華點心局”等等。
圖片來源:網絡
最后,茶飲品牌也殺將出來,今年1月份,奈雪的茶在全國門店同步上新了6款中式點心。
感覺上,已經卷得要命了。而從數據上,內參君又覺得還不至于。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中2021年全國糕點面包業的規模為2424.57億元,中式烘焙屬于其中的一個新的細分賽道,市場規模還不算很大。而據艾媒咨詢估計,2021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接近2800億元,已經超過了全部烘焙大盤的體量。
新式茶飲,曾經也是咖啡茶飲中的一個細分賽道。而中式烘焙,恰恰被寄予同樣的厚望。從門店到體量,都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如果說資本紛紛押注,都在賭中式烘焙中能不能再跑出幾個喜茶奈雪,那么何以在中式烘焙規模遠未見頂的時候,就已經呈現出疲軟態勢了呢。
04
也許是商業模式還沒跑通
內參君又與許多資深烘焙餐飲人請教,大家一致的觀點是,目前的中式烘焙賽道,其商業模式還沒跑通,從產品到場景,再到門店模型,都有不太對勁的地方。
>產品沒用心做:
“同質化”這個詞,都不足以概括中式烘焙在產品上的問題。縱觀各種“點心局”,售賣產品不是麻薯就是泡芙,要不然就是蛋塔和蛋糕卷。
圖片來源:網絡
“你告訴我這里面哪些跟‘中式’有關系,中國人以前吃這個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烘焙人對內參君說,“無非就是看幾個品牌做火了,全盤照搬別人的,整的大家全都一樣。根本就沒有嘗試從中國傳統烘焙中尋找產品的創新靈感。”
他透露,一些供應鏈和產品研發機構也在為同質化推波助瀾,一味地向餐飲人推銷大同小異的產品方案,而急功近利的品牌方,也沒有花足夠的功夫想清楚,到底該怎么選品。
最后就成了,肉松、芝士、麻薯、咸蛋黃等人氣原料排列組合,去哪家吃都覺得似曾相識。
>應用場景沒找準:
一些簡單粗暴的分析認為,中式烘焙的門店模型和茶飲店差不多,但是客單價卻遠高于后者,達到了30-50元,因此中式烘焙是一門更有潛力的生意。
如果你吃到過放了一天之后又干癟又僵硬的麻薯,也許能體會到一個問題——這些中式點心的“應用場景”,并沒有想象中寬泛。一次性買30-50元點心的顧客,大概率再也不會買這么多了。
圖片來源:虎頭局微信公眾號
現有的許多爆款中式烘焙產品,最佳食用狀態都是生產出來后的短短幾小時,適合逛街時買一小份淺嘗輒止,客單價僅能達到10元左右。而那些耐儲存、適合大量囤貨的產品,如扁桃仁片、桃酥、芝士條等,又顯得太沒記憶點,或者說,沒什么必要專程跑到商場去買來屯著。
畢竟,家門口開了十幾年的點心鋪子,產品可能更能打。
不少破爛的社區烘焙店都是隱形王者
>低營收高成本,門店模型不合適:
眾所周知,新涌現的中式烘焙品牌大多開在商業體,承擔著遠高于社區烘焙店的綜合成本。由于同質化、門店扎堆、價格戰等原因,卻無法得到相應的營收回報。
虎頭局創始人胡亭曾表示,虎頭局55平米的門店曾創下單月127萬元營收的紀錄,坪效達到2萬元每平米。而火爆時期的極端數據,根本不足以作為門店模型的核算依據。大量跟風而至的“點心局”們,都沒有科學的數據來設計更合理的門店模型,盲目地扎進了商業體。
05
中式烘焙想復制新茶飲神話
就得做人家做過的事
中式烘焙以后的路怎么走,還是要看看新茶飲。
價格帶上,新茶飲從30到10元,幾乎每5元就切分出一個價格帶,精準對應不同定位的產品和消費人群。
產品上,單單水果茶就分成了許多種流派,從原料開始,就在極力凸顯差異化。
營銷上,有人請明星代言,有人造虛擬偶像,有人做盲盒,有人打價格戰,十八般武藝每個都得試遍。
還有場景體驗、渠道拓展等全方位的創新,不一而足,共同造就了繁榮的千億新茶飲。中式烘焙上升空間廣闊,只是大多人被風口的狂風吹得顧不上思考。未來可期,若想奮起直追,也許需要從“放棄麻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