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鵬超 ?
來源:讀懂財經(ID:dudongcj)
早在十八世紀末,一艘載著5000頭冷凍羊的汽船,從新西蘭起航,經過98天的長途航行順利抵達倫敦。
當時人們發現,船上冷凍羊肉的味道與現宰活羊的味道并無二致。也正是因為此次事件,冷藏技術逐漸被大范圍用于食品行業。之后為了更好地滿足食物防腐與美味的需求,人們又研制了各種各樣的化學添加劑。因此,誕生了雀巢、荷美爾等一批世界級食品公司。
同樣的事情,也在國內不斷上演。近幾年,迅速走紅的元氣森林、三頓半等新消費品公司,背后都離不開“新技術”的運用。
比如,元氣森林的崛起,源于公司放棄了傳統飲料企業使用的“阿巴斯甜”,加入了“赤蘚糖醇”,使其產品做到了零熱量,同時還保持了甜味。而三頓半的崛起就更加“意外”。公司經過多次實驗,成為首個將醫藥工業的“凍干技術”,移植到到咖啡生產上的企業,使咖啡風味得到了很好的還原。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不同階段崛起的新消費品類,都離不開“新技術的誕生及運用。
01
科技,食品消費發展的“源動力”
過去,在絕大多數人認知里,消費往往是由需求驅動的。
但事實也不全是如此。一直以來,吃到美味、健康且便宜的食品,是大部分人的期望,但由于某些技術原因,這些需求并不能完全被滿足,只能被不斷完善。這也說明了消費者需求一直存在,只不過未能被滿足罷了。
所以,當新技術的出現,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帶動新消費品類的迅速崛起,很難歸納為單純是由需求推動的。甚至某種程度上說,在食品消費行業出現的新品類,技術創新及運用比需求起到的作用要更大。
回顧世界上知名的消費品牌誕生,往往都伴隨新技術的誕生以及運用。過去100多年,在技術創新數量最多、最頻繁的“大洋彼岸”,崛起了可口可樂、雀巢、荷美爾等一批世界級的食品飲料公司。其中,雀巢是靠奶粉起家,荷美爾是靠罐裝肉起家。
這兩家企業都是成立于十八世紀末,發家于十九世紀初期。在當時,整個美國剛剛經歷過工業革命,大量新技術開始出現,同時貿易往來頻繁,消費者對于食品需求也更加多元化。
只不過在十九世紀之前,這兩家企業發展都不是很快。荷美爾成立初期只是一家“屠宰場”,并沒有后來享譽全球的罐裝肉,雀巢也沒有現在霸占全球市場份額top1的脫脂奶粉。
轉折點在十九世紀初期,當時食品防腐劑、牛奶巴士殺菌、速凍速溶等關鍵技術均有突破。得益于新技術的出現,1919年雀巢通過收購挪威乳業公司Egron,拿下了“噴霧干燥工藝專利”。有了該技術,雀巢成為了第一家大規模實現脫脂奶粉商業化生產的企業。
而荷美爾的發家則更加傳奇。從一家沉寂半個多世紀的屠宰場,到一家享譽全球的肉制品公司,荷美爾“只差一盒罐裝肉”。
具體來看,在十九世紀初期,隨著新技術的持續出現,荷美爾經過大膽嘗試后,在1937年成為第一家推出罐裝肉的企業。這種由食品防腐劑、硝酸鈉、豬肉等構成的肉罐頭,不但可以經過長期保存且價格便宜。
而在荷美爾推出罐裝肉的第三年,德國越過波蘭邊境,二戰正式爆發。整個二戰期間,盟軍的主要食品都是罐裝肉,這也讓當時剛剛推出罐裝肉的荷美爾,迅速享譽全球。
雀巢和荷美爾的成功,看似是由于需求推動,但更重要的是關鍵技術的突破以及運用,才讓企業最終打造出了深受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02
新消費品牌崛起背后的“共同推手”
類似的事情,在國內也在不斷上演。遠的不說,近幾年崛起的元氣森林、三頓半等新消費品公司,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推手——“新技術”的運用。
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雙十一,元氣森林打敗可口可樂,拿下了碳酸飲料領域的Top1;三頓半打敗星巴克,拿下了咖啡領域的Top1。
在網上銷量打敗行業內巨頭的同時,元氣森林、三頓半估值也水漲船高。公開數據顯示,三頓半最新一輪融資時估值高達45億,而元氣森林最新一輪融資時估值高達近千億。
僅僅幾年時間,三頓半和元氣森林都已經高速成長為各自領域的“獨角獸”。
這背后除了他們有著出色的管理團隊、精準的營銷手段等優勢之外,最主要的是他們通過運用新技術,使其產品相較于傳統的同類產品,有了明顯的改良以及差異化。
例如,元氣森林的快速崛起,核心賣點是“零熱量”。而元氣森林能做到零熱量,則是因為其在產品中運用了赤蘚糖醇,代替了傳統飲料企業所用的阿巴斯甜。
簡單來講,糖醇是將糖發酵或氫化后得到的代糖,糖醇很難被人體吸收,所以升糖指數低,但甜度可以做到和糖相似。并且元氣森林使用的“赤蘚糖醇”在被腸道吸收后并不會被代謝掉,而是直接排出體外,在這一過程中,幾乎沒有熱量產生。
三頓半更是“腦洞大開”,將醫藥工業的“凍干技術”移植到到咖啡生產上。這雖然會增加咖啡的生產成本,但可以更好的還原咖啡風味。該技術并不是一項新技術,只不過在三頓半之前,很少有人想到將這一技術應用到“冷萃還原”技術上。
除了新消費品牌之外,甚至就連很多長久不衰的食品飲料企業,也離不開持續不斷的運用新技術,來保持長期的競爭力。
以海天味業為例,前幾年推出的“零添加”醬油,其用天然提取物品,替代了食用油、白砂糖和酵母抽提物等添加劑,使產品變得更加健康,同時推動了業績的增長。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一個新消費品牌的崛起,幾乎都離不開引入“新技術”的支持。
03
下一個風口在哪里?
既然技術是新品類誕生的源動力,沿著這個邏輯來看,食品領域的下個風口在哪呢?
過去幾年,氣候變暖、健康飲食、環境保護等都是網絡高頻詞。這些高頻詞的背后,均指向一個方向——生物合成技術。該技術成功運用的標志性案例是,當下已經出現走紅苗頭的人造肉。
從目前看,人造肉興起邏輯主要有兩個:一是可以滿足人們對于健康飲食的追求,二是可以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
在健康飲食層面,人造肉對于素食者和肉食者,均是利大于弊。對素食者來說,添加了血紅素的人造肉有利于降低罹患貧血的風險;對過度消費紅肉的人來說,適度用人造肉替代紅肉對健康和環保也是有益無害。
從環境保護層面來講,據密歇根大學進行的同行評審生命周期的分析顯示,美國上市的人造肉企業Beyond Meat的當家產品Beyond Burger(漢堡),與真正的牛肉漢堡相比,用水少99%,占地少93%,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90%,并且需要的能量比牛肉漢堡少46%。
在人造肉已經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的基礎上,生物合成技術在人造奶、調味品等領域均可以運用。除此之外,中國已經全球Top級食品生產國,食品工業占全國工業GDP約10%,是我國工業體系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如此重要的產業,原料卻一直不得不依賴進口,導致食品供應鏈安全具有不確定性。關于食品供應鏈安全,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美國的前國務卿辛基格曾有過一句名言:“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笨梢娨粋€國家的食品安全有多少重要。
只不過當下生物合成技術的發展,在食品領域面臨成本問題。以美國著名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為例,成立以來一直處于虧損狀態,且有虧損逐漸擴大的趨勢。從數據看,2017年至2021年,BeyondMeat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0.3億美元、-0.3億美元、-0.1億美元、-0.5億美元和-1.8億美元。
也就是說,怎么樣讓人造肉從實驗室走上消費者的餐桌,是技術需要解決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長期來看,隨著生物合成技術的不斷完善,成本問題被逐漸攻克,該領域或許將成為行業的下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