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關于經濟閉環的花錢和賺錢其實是同一個事兒,花錢是一種支出,賺錢是一種回報,且花錢大多指向就是為了賺錢(非理性揮霍不屬于此類)。在因果關系上,只有會花錢才能帶來能賺錢,但在花錢這個事兒上,它屬于前動作,本身帶有不確定的性質,所以有些企業家會思索:能不能花別人的錢來做前期投入?
花別人的錢,這在商業不僅切實存在,更是一個成熟的機制,它就是投資。
具體看來,投資在整個商業已經到了司空見慣的程度,無論是高科技的芯片行業還是傳統的餐飲業,小企業被大企業投資,這在當下都是一個尋常行為。
在近些年的商業世界,包括餐飲業的投資陣營,紅杉資本可以算是頂級大佬,但我們注意到,有數據統計,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關于騰訊的投資事件達到近1200起,位列行業巔峰。再即使單單以2021年Q1的數據來看,騰訊的投資數量也超過了紅杉中國、穩居行業投資第一。
?
我們還注意到,不僅是騰訊,今日頭條、B站等互聯網企業都在加大對餐飲業的投資力度和次數,問題來了,為什么這些和餐飲不沾邊的企業在近些年卻頻頻投資餐飲呢?餐飲業究竟有什么特質吸引了非專業投資機構的互聯網企業深入其中做投資?互聯網企業又想在餐飲業得到什么?這類問題雖然早有答案,但并不妨礙我們今天再來對此繼續做思考。
01
互聯網企業與餐飲業的投資關系較為戲劇,
有數千年沉淀的行業淪為小輩的投資對象
互聯網屬于“虛擬”行業,餐飲業屬于實體行業,兩個完全相反且看似毫不相關的業態,它們為什么會碰撞在一起?未來又將如何合作?
我們先從投資行為說起,以騰訊為例,在2021年,騰訊化身投資狂魔,所投資項目數超過阿里、百度等,也超過了紅杉資本等專業投資機構。
在整個投資陣營,騰訊的業務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微信、王者榮耀等之外,滴滴、京東、快手、小紅書、拼多多、Keep、起點中文網、斗魚、美團、獵豹、58同城、同程、華誼兄弟、永輝超市、趣頭條、喜馬拉雅、知乎、名創優品、蔚來汽車、虎牙等知名企業背后都有騰訊的資本關系(大多為非控股關系)。
據相關數據統計,在互聯網投資陣營,從2011年至今,這十年來騰訊的投資力度一直跑在前列,長時間以絕對的優勢甩開了阿里和百度等對手。
?
我們回到餐飲業,以2021年Q1-Q3互聯網企業對餐飲品牌的投資案例來看,騰訊投資了和府撈面、代數學家咖啡、喜茶、盛香亭等餐飲企業;字節跳動投資了懶熊火鍋、后雪酒業等餐飲企業;就連B站也投資了粉紅漢堡、鷹集咖啡。
在這些投資動作下,騰訊不僅投資筆數最多,就連金額也是最高的,別的投資部門是數千萬到近億元的投,但騰訊一出手就是近十個億。
為什么騰訊要化身投資狂魔?從財報可見,騰訊2020年投資收益占總盈利收益近45%,創立一個騰訊帝國需要數幾十年,還需要長期的花心思經營,但做好了投資、做對了投資,再造一個騰訊(單指收益),這通過投資就可以做到,所以也難怪騰訊在投資層面如此大膽。
互聯網巨頭可以給餐飲巨頭投資,但幾乎看不到餐飲巨頭給互聯網巨頭投資,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兒,一個在中國誕生才不過數幾十年的互聯網行業卻給數千年歷史的餐飲行業持續注資,反過來看,餐飲企業在未來能否給互聯網企業賦能呢?而互聯網企業看中餐飲行業,對之賦能是不是就為了未來這一天?
?
02
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互聯網企業為什么要投資餐飲?
餐飲巨頭投資互聯網巨頭,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但現在談這個事兒還為時尚早。
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互聯網企業不直接做餐飲?
是沒錢?沒技術?沒人才?還是沒時間?
如果通通都不是(確實通通不是),那為什么不?
1)、投資是因為買得起、買比做實在、投資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大戰略
舉個例子,某人在淘寶賣手抄本道德經,一本只要50元,從成本來看,空白本子只要2元,筆只要1元。如果你也喜歡手抄的道德經,那么你會自己抄么?
如果買得起本子、買得起筆,而且還有時間,需要自己手抄么?
當然不需要,2元的本子買得起,50元的完整手抄本也當然買得起。
?
投資的邏輯有時候很簡單,金主投資只是因為自己有錢而已,收益不過是順帶的。
在2019年,騰訊總裁公開回應稱騰訊“沒有夢想”,未來將投行化,投資就是騰訊的大戰略。騰訊總裁在公開演講時表示:“如果我們想控制一切去做所有的事兒,這不是夢想,而是妄想。通過投資,我們和合作伙伴形成一個有機的互補。投資讓我們能更專注地做好我們的平臺和業務,而當我們的平臺和業務做得越強的時候,又能為合作伙伴和被投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務”。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想控制一切而做所有事兒確實不實際,但騰訊似乎在通過投資來控制一切。
我們撇開上述言論,騰訊做投資確實能與被投企業形成強強聯合的互補效應,而騰訊進軍餐飲,這也給其它互聯網巨頭,如字節跳動等后來者亮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餐飲業,可以投。
為什么要投資餐飲業?其實也不難理解,比起投資造車、芯片、元宇宙這類巨燒錢、短期看不到回報的高科技行業,餐飲可以說是較為穩當的現金流行業。
?
2)、餐飲是用戶及互聯網企業最后的溫柔鄉
當然,較為穩妥的現金流行業其實并非只是餐飲,衣住行娛都是穩妥的現金流行業,那為什么是餐飲?
以紀錄片來看,近些年《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尋味系列》等美食紀錄片在全網都有著極高的熱度,用戶甚至付費都要去看,包括B站也拍起了付費的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
在生活的意義上,有哪一個衣服紀錄片、行走紀錄片、住房紀錄片等超過了美食紀錄片?幾乎沒有。且美食紀錄片還可以鑲嵌在其它紀錄片中,比如明星與餐飲紀錄片、娛樂與餐飲紀錄片、旅行與餐飲紀錄片等都有數億級的流量。
從根本來看,餐飲是一個現代人脫離空虛的依賴實體,它有著無法被經濟學計量的人文價值,以騰訊、阿里、B站為例,能讓用戶在刷劇、玩游戲停下來的,吃飯是一個大角色。再者,什么是實體人文價值?比如用戶玩游戲贏了怎么辦,去喝一杯;玩游戲輸了怎么辦,去吃一頓;喜歡的劇還沒更新怎么辦,去吃點、喝點,以此來消磨時光。
互聯網企業為什么看中餐飲,答案很明顯,餐飲是圍攻用戶的最后一處戰場,也是穩住用戶最堅固的一道防線。
?
此外,餐飲還有一個較為重要的價值,比如阿里、B站、騰訊包攬了幾乎所有年輕人的生活,那么中老年人呢?餐飲無疑是最親民的一個入口,再不喜歡互聯網的人,他們總得吃飯吧?
騰訊如果對B站的用戶束手無策,如果他也想賺這類年輕人的錢(確實想),那么餐飲就是一個合理的出口。
03
什么時候餐飲業也能給互聯網行業投資了,
餐飲品牌才算真正成為互聯網品牌的盟友
互聯網企業投資餐飲企業確實是有優勢的,比如把錢投給造車,可能幾千萬連塞牙縫都不夠,幾個億也只能吃個下午茶,再即使真投了幾個億,不到半年,這家企業可能又回來眼淚巴巴說,“爹地,我還不能賺錢,現在沒錢了,再打幾個億,不然就只能清算了”。這時候金主只能仰天長嘆、求神拜佛。
在餐飲業的投資中,由于資本選中的都是發展中的好品牌,早上把錢投下去,下午收益表就出來了,雖然來錢慢,但極為穩妥。即使只是投個幾十、幾百萬,餐飲老板也夠用,如果投幾個億,餐飲老板還能原地轉三圈以示慶祝。雖然叫爸爸不至于,但叫大哥還是尋常的。
只投發展中的好品牌,核心是可以節省盡調成本,但要被金主選中,光是好品牌還不夠,它還得是一家能跑起來的好品牌,如果只是開個10來家店,互聯網企業可看不上。我們可以看到,可以標準化復制的茶飲、漢堡、面食等品類就是互聯網金主看中的賽道。
?
資本給他們錢,自然是希望這些品牌能快速賺錢,巴不得幾年后開個幾百家、幾千家、幾萬家店,加上這些品類自身也是可以快速發展的,迎來了金主,也相當于為跑車加上了黃金油門,資本是加油的,而不是踩剎車的,如果企業主不夠穩健,那么即使拿到了融資,這于發展而言大概也不是什么好事兒。
另一方面,資本只看可以快速發展的品類和品牌,這實際也對餐飲業不利,它會誘導被投企業和行業去賺快錢、難以沉下心踏踏實實為行業提供用心的服務。劣幣包裝成金幣,最終必然淘汰了行業的良幣。
?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資本如何投資、如何選好應該投資的品牌,除了考慮利益,還得考慮行業道德。所謂的好品牌,不單單是指能賺錢的品牌,還得是利于顧客和行業的。這是資本投資餐飲未來需要把控好的方向。資本應該向善而不僅僅是趨利。
再從實際情況來看,對于餐飲業與互聯網行業的合作,互聯網企業可以提供的不只是資金,還可以是基礎建設,比如涵蓋點餐、支付、供應鏈、賬號互通等的信息系統等,互聯網企業目前在餐飲業的投資可以說是高筑墻的過程,投資一些可以快速發展的餐飲企業,一旦形成大規模,餐飲企業是可以幫互聯網企業打贏很多競爭的。
要賺錢,但不僅僅是賺錢。賺錢背后的東西同樣重要,互聯網企業投資餐飲,不僅是在找到一群“印鈔機”,更是在找一些未來可以并肩的合作伙伴。
但從今天看來,餐飲業相較互聯網行業還很“弱小”,等哪一天餐飲業可以反向給阿里、騰訊們投資了,或許那時候的餐飲品牌才能算得上是互聯網品牌的真正盟友,換句話說,摒棄所有的陰謀論,互聯網企業投資餐飲企業,這于當下而言就是一場切切實實的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