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據投中網報道,屬于今日資本的兩支基金,已經于5月26日退出了Manner的投資方,徐新本人也于同日不再擔任Manner的董事。這基本可以證實今日資本最晚已在上月退出了Manner。
?
Manner的股權和董事變更。圖片來自于企查查
這波操作,讓許多人都感到驚訝。過去三年,Manner從一家只有三家小店的創業品牌,擴張到如今有上百家店、被各大投資機構搶著注資的當紅炸子雞,今日資本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年初有媒體報道,今日資本一度合計持有股份超過了Manner兩位創始人,是其第一大股東。外界傳言,Manner的日常管理也已經由今日資本派去的投資經理金斌斌接手。
怎么看,雙方都是深度綁定的關系。而三年過去,Manner估值翻了數倍,但突然在此時解綁,對今日資本而言,也不是它慣有的常規操作。
很難揣測這其中的種種因果,但不妨思考的是,以互聯網行業習慣的規模化擴張、網絡化運作的思維,來運作線下零售品牌,究竟是否合理?
01
徐新烙印下的Manner
中途退出重點投入的公司,這很不“徐新”。在Manner和今日資本切割的新聞爆出同時,徐新才剛剛和BOSS直聘的老板趙鵬一起在納斯達克見證了敲鐘上市。
BOSS直聘上市前,從2015年開始,今日資本參與了BOSS直聘的五輪融資,前后投入近4000萬美元,是其上市時的第一大機構股東。對于BOSS直聘的投資,所折射出的正是,徐新一貫的投資風格。
正如她在接受36氪的采訪時所表示的,早期VC能不能賺大錢,要看有沒有投中偉大的公司,而偉大的公司是很少的。
這當中有兩個重要的細節,一個是頻次高不高,這個要看運氣,比如是否能趕上移動互聯網、AI等浪潮;另一個則在于強度大不大,這一點的方法論則在于一開始股份比例要大、每一次都加倉、然后拿得時間夠長。
就跟徐新自己總結的一樣,投大賽道的大單品,重倉持續跟進,才是她一貫的風格。無論是她過去重倉的京東、知乎等經典案例,還是最近幾年投資的Ubras、叮咚買菜,都一直延續著這個路子。在對Manner的投資上,徐新過去明顯也是堅持自己一貫的方法論的。
近三年爆發的咖啡市場,顯然符合大賽道的定義,并且,在這個賽道里,除了虧損的瑞幸,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盈利且占據絕對優勢的國產品牌。
2018年,今日資本以數千萬人民幣的金額獨家投資了Manner,當時Manner已經成立了三年,但是僅僅只開了三家門店。
?
圖片來自于視覺中國
業內傳言,當時徐新也去看過一些其他的品牌,但她堅持用低價換增長的策略,讓一些創業者很難贊同。
而Manner從2015年在南陽路開業以來,就以2平米的檔口店模式,主打10元價位的精品咖啡,一躍成為了上海這個國內最成熟咖啡市場的“性價比之王”。Manner的定價,顯然比較符合徐新理想中的模式。
徐新投資的另外一個重要風格則是,在投資的企業發展上,經常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當年投資京東,徐新又給錢、又幫劉強東找人,后來執掌京東數科和京東商城的陳生強和徐雷,都是徐新幫劉強東找過來的。剛剛上市的BOSS直聘,當初重金砸錢做廣告,也是徐新給的建議。
按照徐新自己的話來說,融資是在找一個合作伙伴,Founder們很年輕,需要一個很好的董事給他一些value-add,她崇尚這種雙方互相重倉的關系。
在此前的報道里,全現在曾經提到,有接近Manner的人士透露,今日資本在進入Manner前,就和創始人談過了未來可能要控股管理的可能性。
今日資本入股后,Manner開啟了自己的規模化擴張之路。2019年,Manner開始在上海以外的地區開店,并且到年底在上海就開了近50家店,在去年完成A+輪融資后,Manner又宣布在全國30家店齊開。
拿完3月份的融資之后,Manner計劃今年開店200家,并且在擴張過程中,Manner始終保持著15元一杯拿鐵,如果自帶杯子還可以減5元的定價。
在低價規模化的同時,Manner和今日資本之間的綁定也越來越深。今日資本不僅參與了Manner的前兩輪投資,近兩輪融資新加入的H capital、Coatue以及淡馬錫,據《IPO早知道》報道,也都是徐新的朋友圈融資,甚至沒有對外開放融資窗口。
?
Manner的融資歷程。圖片來自于IT桔子
并且,據上述報道,今日資本還派出了投資經理金斌斌深度參與日常運營管理,在內部扮演總經理的角色,而創始人則專注于產品研發,且機構和投資經理所持股份之和已經高于創始人。
到這一步,外界大多都會以為徐新會像從前一樣,持續并深度地參與Manner的發展,誰也未能想到,徐新會突然選擇退出。
但耐人尋味的是,當初今日資本派出的投資經理金斌斌,依然還持有著Manner 7.28%的股份,成為創始人和蔻圖、H Capital之外的第四大股東,并且繼續擔任著Manner的董事。
有圈內投資人認為,被視為“自己人”的金斌斌,在徐新離場后選擇留下,或許也和自己的前老板持有不同的意見。
另一種投資圈內的意見則傾向于,或許徐新在這幾年整體投資市場的教訓下,變得更加審慎了。
畢竟近幾年無論是ofo、瑞幸還是跟誰學,都證明了來得最早跟到最后,不一定就有最高的回報率,反而增加了風險,徐新在Manner風頭正盛估值翻倍的時候,選擇退出,據投中網的報道,這波套現有10億美元的量級,相比兩輪數千萬的投資,今日資本這波也同樣是賺得盆滿缽滿。
02
規模化,最優解?
無疑,今日資本的參與,讓Manner得以從一個新品牌,迅速成為了瑞幸之后,咖啡市場最炙手可熱的品牌。
然而,此次雙方的解綁,也不得不讓人反思,今日資本提倡的這種低價規模化,是否真的可以在Manner身上講出足夠有想象力的故事?
在離開今日資本后,Manner并沒有停下步伐。完成最新一輪來自龍珠資本的融資之后,就在昨天,Manner在公眾號上宣布五城超過50家新店齊開 ,顯然還在繼續延續之前的“融資—大舉擴張”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新開的50多家店里,北京4家,深圳4家,蘇州2家,上海則一口氣開了40多家店。而此前,Manner的136家店里,上海占據了122家,占比近九成。
?
Manner此次的拓店名單。圖片來自于Manner公眾號
雖然看似將經營的范圍擴張到了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但顯然Manner至今重點發力并且真正跑通的城市,只有上海。據自媒體吳懟懟的報道,在上海的部分商場里,Manner甚至還會多店同開,這是星巴克慣用的手法,目的是為了排他。
這說明,Manner的策略是要先在上海占住市場,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去其他城市快速拓店,對Manner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Manner的拓店方式,讓人不禁想起茶飲界的網紅品牌“茶顏悅色”。作為長沙如今的招牌,茶顏悅色在長沙幾乎是十步開一店,截至2020年7月27日,茶顏悅色在長沙有225家門店,是在長沙擁有門店數量最多的奶茶店。
?
圖片來自于視覺中國
創立6年,茶顏悅色一直專心深耕長沙市場,直到去年12月,才在武漢開了三家店。據自媒體咖門報道,茶顏悅色將進駐武漢看作是二次創業,抱著要“成為武漢人的熱干面”的決心。
進駐武漢之后,茶顏悅色除了深圳快閃店,也再沒進駐其他地區,把心思都放在了拓展武漢市場上,半年時間已經開出了18家門店。
?
茶顏悅色的武漢門店,圖片來自于視覺中國
某種程度上來說,Manner和從前的茶顏悅色,非常相似,它們都走的是門店面積小,價格便宜的路線,都在一個區域里密集拓店,形成自己的核心市場。
當初茶顏不出長沙,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進入陌生的市場,非常考驗品牌在供應鏈、品控、跨區域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就像老板呂良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所展現出的擔憂:“不是不想出,而是出去了真的會死。”
但和Manner不同的是,據豹變的報道,在2018年之前,茶顏從來不拿外部融資,除了不缺錢,也是為了盡量不被資本控制,能夠按自己的節奏來。而拿了今日資本的Manner則明顯受到了資本的影響,加快了向外拓店的速度。
這于Manner自身而言,未見得一定是件好事。此前全現在就曾經了解到,上海市場有其特殊性,比如在點位上,這里是全國為數不多能向沒有上下水的門店頒發證照的地方,因此Manner可以找到大量的5-10平米點位,讓坪效達到令人垂涎的程度。
但在其它城市,符合餐飲經營的最小商業租賃面積可能是20-40平方米,這意味著Manner一旦去其他城市開店,原本的門店成本可能就得增加。
這對于Manner原本就非常極致的成本結構是巨大考驗,要知道,因為利潤空間不高,Manner至今都無法開外賣業務。而據36氪報道,從今日資本進入以來,Manner的部分新門店升級到20-30平左右。而從2020年6月至今,部分新門店面積擴大到50平。
店面成本的提升,意味著對于單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然而上海已經是中國最頂級的咖啡市場,開到其他城市,當地的消費者未必能有這么大的需求,也未必能像上海靜安的白領一樣,接受Manner一杯大杯僅有360ml的杯量。
因此,也許,無論對Manner,還是對今日資本而言,或許在實踐當中,都會發現最初那個誘人的故事,并不一定真的能按照理想去實現。
畢竟,線下市場不是線上,每一個市場都有其特殊性。低價規模化的打法,未必就是通關全國的最優解。對于Manner自身而言,“進一城占一城”的模式,可能反而會是更加腳踏實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