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6月9日凌晨,生鮮前置倉的兩家代表公司,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前后腳差不到40分鐘,依次遞交了招股書。
雖然兩家公司的發展節奏、業務定位都有所差異,但二者的IPO時間相似,外界將其各方面數據直接對比在所難免。
整體來看,叮咚買菜2020年的交易規模幾乎是每日優鮮的2倍。2020年,叮咚買菜的GMV與營收分別為130.3億元和113.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19.2%;每日優鮮的數據則為76.1億元與61.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7.67%。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優鮮的前置倉覆蓋全國的16個城市,共有631個;而叮咚買菜則進入了29個城市,共有950個前置倉,從覆蓋城市與前置倉數量上實現反超。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每日優鮮曾公開其前置倉數量為1500個,可見去年一年間,每日優鮮非但沒有擴張,反而出現大規模關倉的現象。
對此,每日優鮮則將其定位更改為“社區零售數字化平臺”,并在今年3月將(前置倉即時零售+智慧菜場)x零售云作為新戰略,以其智慧菜場及零售云等2B服務當作未來的增長空間。
每日優鮮將其上市地點選在納斯達克,而叮咚買菜則為紐交所。與紐交所相比,納斯達克更像創業板,對數字增長良好的新模式企業包容度和估值都更高,而紐交所上市企業均已有較成熟的商業模式。
可見,同為前置倉賽道上的玩家,叮咚買菜與每日優鮮二者的招股書里,卻講著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
01
招股書數據詳解
先詳細看一下二者招股書披露的運營數據。
營收方面,叮咚買菜總收入從2019年的38.8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13.4億元;GMV從47.1億元增長到同期的130.3億元;今年截至3月31日的前三個月,公司總收入從去年的26.0億元增至38.0億元;GMV從去年的29.2億元增長至43.0億元。
同時,叮咚買菜進駐的5個城市,已實現并保持了每月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GMV。
每日優鮮的凈收入總額從2018年的35.5億元,增至2019年的60.0億元,再增至2020年的61.3億元人民幣;GMV則分別為47.3億元、76.0億元和76.1億元。由此可見,每日優鮮在去年不僅出現大規模關倉的現象,用戶增長和訂單量上也近乎停滯。
再往細看,叮咚買菜從2019年起,每季度均實現正向增長,即便是疫情平穩后,仍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態勢。
?
而每日優鮮在2019第四季度就出現了營收環比負增長的現象,此后在疫情居家期間,也沒有明顯的營收上漲趨勢。
?
值得一提的是,二者去年的銷售與營銷費用支出相差無幾。叮咚買菜為5.7億元,每日優鮮為5.9億元,甚至每日優鮮去年花在推廣營銷上的錢還更多,但這并沒有為其帶來用戶或單量上的增長。
當然,生鮮前置倉仍是一個燒錢的業務,叮咚買菜營收增長的同時,其凈虧損也持續增長。叮咚買菜2019年凈虧損18.7億,占營收的48.3%;去年凈虧損為31.8億元,占營收的28%。
對比前年,叮咚買菜虧損占比有大幅收窄,但在金額上近乎翻倍。可見,叮咚買菜未來幾年將仍處于不斷燒錢擴張,以虧損換市場的階段。
而每日優鮮的凈虧損則從2019年占比46.3%的27.8億元,收窄到2020年的16.5億元,占總營收的26.9%。雖然總營收增長不佳,但每日優鮮在保持營收的同時,實現了減少虧損。
每日優鮮收窄成本的兩個主要來源為:采購成本與履約費用。
每日優鮮銷售產品采購價格從2019年的53.2億元降至2020年的47.4億元,采購成本降低原因為,每日優鮮與供應商簽訂戰略供應協議,從而獲得優惠定價。
此外,每日優鮮的履約費用從2019年的18.3億元下降到2020年的15.8億元,同比下降14.0%。其原因為采用其智慧零售網絡(RAIN) 提高了運營效率,使產品交付和倉庫運營相關費用從2019年的11.7億元降至2020年的9.4億元。
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符合每日優鮮此前持續傳達的從供應鏈與技術能力等方面發力,從而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說法。
但該理論成立的前提,是每日優鮮真的像前幾年一樣,在覆蓋城市和倉數上都持續保持先發優勢的情況下。直白點講,就是規模需要夠大,才能講產業鏈改造的故事。
用戶方面,二者披露的角度和方式有所差異,不能直接進行比較,但可以作為參考。
叮咚買菜2021年第一季度訂單總數為6970萬份,平均每月交易用戶為690萬。其中,22%的月交易用戶為叮咚買菜的會員,會員每月平均訂單為6.7個,購買金額占叮咚買菜GMV的47.0%,接近一半。
不同于叮咚買菜的強調會員數,每日優鮮強調的是“有效用戶數”,即支付款項超過銷售產品相關成本的交易用戶。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的有效用戶數分別為510萬、720萬、870萬和790萬。
叮咚買菜的客單價從2019年的41元,增長至2020年的57元,今年第一季度的客單價為54元;而每日優鮮的客單價則為94.6元,保持在接近百元區間。
02
前置倉難題的不同解
雖然生鮮前置倉二代表均一只腳邁入IPO的大門,但起碼從招股書上的數據來看,生鮮前置倉距離跑通從而真正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些公司未來完成商業閉環,實現盈利的模式最終解,甚至會和最初大眾熟知的前置倉模式有很大區別。而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也走上了不同的路。
先看叮咚買菜。以招股書披露的數據來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仍為訂單量與客單價。以叮咚買菜梁昌霖此前描述的理想狀態為例,經營一年以上,日均單量在1000左右,客單價在65元的前置倉,是可以賺錢的。
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叮咚買菜實際的單倉營收金額。叮咚買菜全國950個倉,去年產品收入112億元,單倉年營收1178.9萬元,每月收入98.2萬元。順便說一下每日優鮮,單倉每月收入為79.2萬元。
這個數字,距離前置倉盈利的理想狀態,仍相差甚遠。以上述數據粗略計算,叮咚買菜去年單倉客單價為57元時,每倉每日平均單量僅為574單。
前置倉沒有流量入口,這個最大的問題,仍然困擾著叮咚買菜。對此,叮咚買菜也逐漸地不那么執著于講堅持做賣菜生意,增加復購率從而實現盈利的故事了。相反,叮咚買菜越來越向盒馬靠攏。
先是提高客單價。2021年起,叮咚買菜推出“快手菜”業務,增加毛利較高的預制菜品。不僅于此,今年,叮咚買菜還在毗鄰上海的江蘇昆山,投資6億美元建造鮮食工廠,類似于盒馬產地倉,從源頭供應鏈發力。作為配套設備,叮咚買菜的線下鮮食店也在試點中,未來熟食、熱食等毛利更高,且能占有用戶心智的專有商品,會增至叮咚買菜現有SKU中。
其次是增加訂單量。除了上述進行試點的線下門店以外,叮咚買菜2021年營銷費用大幅增加,以第一季度為例,叮咚買菜的銷售與營銷費用超3億,是去年的6倍不止。
可見,叮咚買菜雖然在訂單量、GMV等擴張性數字上很漂亮,但事實上,此前叮咚買菜一直試圖跑通的低毛利賣菜的前置倉生意,基本宣告行不通。叮咚買菜不得不更貼近盒馬,做線下門店與鮮食熱食。這意味著,叮咚買菜的這些新品類的扛利潤之路,才剛剛開始。
再看每日優鮮,選了一條不同的路。C端用戶停滯之時,每日優鮮將目光轉向B端。
一方面是改造菜市場,即推動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并數字化升級為智能生鮮社區商場。具體步驟為,每日優鮮將首先獲取菜市場經營權,并分三步改造傳統菜市場,包括:
1、改造場地布局、優化商戶組合并引入新業態;2、為商戶提供包括電子支付、在線營銷、CRM工具和業務規劃在內的SaaS服務包;3、幫助智慧菜場的商戶將線下顧客轉化為線上私域流量,通過線上交易平臺,實現進一步電商業務增收。
每日優鮮整體收益則來自向個體商戶收取的租金、SaaS產品年費以及按照商戶電商業務GMV收取傭金。截止到2021年5月31日,每日優鮮已與14個城市的54家菜市場簽訂運營協議,并已在10個城市的33家菜市場開展運營。
另一方面是零售云,每日優鮮零售云業務將以長尾中小型商超作為目標客戶,提供線上線下全渠道零售、客戶管理、供應鏈及履約管理的數字化能力,并以此實現從垂直電商向平臺化的發展路徑。
這可能是每日優鮮唯一能找到的出路。但事實上,這條路上的竟對可都是巨頭。
除了每日優鮮,美團、京東均盯上了改造菜市場這一產業。美團早在2019年便開始孵化菜市場O2O項目“菜大全”,餓了么在2019年,也推出過類似于連接菜市場的業務。而京東更是在今年3月高調宣布開始改造多家傳統菜市場,覆蓋地區包括上海、福建、重慶、西安等地區。
雖然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昔日為前置倉第一第二名,但到今日上市之時,二者的發展現狀、競爭對手、競爭賽道,甚至未來的發展前景卻幾乎截然不同。
無論生鮮前置倉是否是一門好生意,賽道上每個玩家,都為生鮮到家最后一公里這一究極難題,為整個生鮮行業做出了不同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