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就行。別問價格,知道了沒啥好處。”
老媽擦擦嘴,心領神會地繼續吃。
——兩個面包就差不多快100塊錢,心還是痛的。
?
真不是我被宰了,只因買的是網紅面包。
就像爸爸糖手工吐司、吉姆大師傅、怪獸不厭食無糖面包甜點、春種秋藏手工烘焙這些,均價35-40元,一個面包價格就頂一頓快餐。
如果買給我奶奶,我只能說這是公司發福利代金券買的,不然她真的舍不得吃。
——但決不能看見什么賣得貴,就亂喊智商稅。
至少這對網紅面包不公平。
01
壕式砸原料
才配叫網紅面包
多買幾次就能發現,網紅面包夾一切。
從餡料越來越貴、越來越復雜的趨勢看,我判斷很快就要夾四菜一湯了。
網紅餡算是最簡單的。芒果、芝士、芋泥、豆乳、榴蓮、肉松麻薯、咸蛋黃……蛋糕聽了流淚,奶茶聽了沉默。
通常餡量很舍得,壕式往里砸。“爸爸糖”的原味吐司上也有明顯的奶酥紋理,巧克力吐司上是大粒的巧克碎,掰開皇冠小瓣里面是滿滿的芝士。
“樂樂茶”的榴蓮乳酪包里夾的是蘇丹王純果肉,“糖澀”的爆漿生巧夏威夷果粒吐司,用的是費列羅原漿,的確服氣。
?
爸爸糖手工吐司.圖by官網截圖
進階版,其重心不在于跟風網紅元素,而是折騰原料產地。
什么黃金奶源的生牛乳啦、超過25年的天然酵母啦、進口砂糖啦、無防腐劑無添加淡奶油啦,這都是基本操作。
“麥陌”的核桃馬里奧面包,用了美國杏仁、法國乳酪、加拿大楓糖和新西蘭黃油——據稱這種黃油一箱成本就接近2000塊,國外打飛的運來的,入口不油膩還健康。
健康,是當代食物最貴的附加值,否則為何全是菜葉子的輕食沙拉都能賣50元一份。
?
更高階的網紅面包走的是“新消費升級”路線:不是把便宜的東西賣貴,而是把東西賣得更高級。
咖喱嫩雞、羅勒嫩雞、金槍魚玉米、肉桂蘋果、蟹肉燒、芝士熏雞肉焗吐司、牛油果熏雞肉焗吐司……光看菜品之豐富,食材之精致,誰猜得到這些是面包?
說是高級西餐廳的菜單我也信啊……
?
網紅面包雖然單價高,但從這些豪華原料不難看出,它可能還真不貴。
第一代網紅面包“原麥山丘”創始人葉家志曾在采訪中表示,他們也有成本占售價70%-80%的面包。
他進一步解釋,定價策略不一定看成本高低,而是看市場反響——關鍵在于,顧客覺得面包值多少錢,又愿意掏多少錢。
那么問題來了——
我們為什么愿意
為網紅面包多掏錢?
一個普通食物是可以打造成為高溢價單品的。
喜茶敢一杯西瓜汁賣30元,鐘薛高敢一根雪糕賣20元。
同理,一個普通烘焙面包20元,一個網紅面包賣45元。
貴出的那一倍,是超出預期的“價值感”。
比如好吃、健康、顏值高,或者足夠新奇有趣。可抗餓,可送人,可曬朋友圈,可做社交貨幣,總之是吃它并享受一切除“吃”之外的附加值。
這樣的營銷路數,“原麥山丘”N年前已經玩過了,但并不妨礙網紅面包品牌再次上演。
?
原麥山丘.圖by視覺中國
“怪獸不厭食”主打無油無糖,稱瞄準了“健康烘焙食品的缺口”。
這仿佛是“原麥山丘”創始人梁庭銓試圖“改變烘焙業”的情景再現。
“我一直認為市場上現有的面包并不是面包,而是根據日式甜面團研發出來的。我認為中國的烘焙業可以改變。”
當年在“高糖高油高熱量”的日式面團和“大而硬”的歐式面包之間,“原麥山丘”支棱起來了,走的是一條賣得更貴卻也更獨特的路。
?
原麥山丘.圖by有意思報告
大多數全麥健康面包難嚼到懷疑人生,“原麥山丘”不甜膩不多油,而且松軟好吃。
像高纖奶酪、紅酒蔓越莓這些創新餡料也是它在業內搞嗨的,再加上“個頭比臉大”的新奇賣點,被稱為“boring food(無聊食物)”的全麥面包就起飛了。
——據2017年數據,單店最高月流水240萬,年收入近億。
但時代變幻中,一種模式不能長久奏效。
近年它在南京、重慶、沈陽、哈爾濱的關店潮,也反映出一件事:網紅面包的門檻更高了……顏值要好看、色彩要鮮艷、形狀要有趣、餡料要么健康要么高級,而且分量也要夠足,哎,就是要過癮。
?
圖by圖蟲創意、視覺中國
原本面包只是一項只需水、面粉、酵母和鹽的省事烘焙,如今硬生生被逼成了十項全能大工程。
只說顏值這一項,網紅面包就內卷到不行。
“奈雪的茶”賣的歐包各種粉嫩,“怪獸不厭食”做獸角彎彎的形狀,“糖澀”出了彩虹星空流沙,“爸爸糖”更狠,直接在面包片上復刻梵高星空……就差把“好看就發朋友圈”幾個字印上了。
?
這種社交營銷,“原麥山丘”早就試過。
2013年的北京首店,之所以開在中關村這個網絡重度用戶聚集地,正是希望大家吃后會主動發微信或微博做宣傳。
發一條朋友圈很簡單,而品牌希望的是,它由“食物”演變成“不可替代的社交貨幣”,吃它從一種新潮體驗變成一個發自內心的消費習慣。
02
貴貴的網紅面包
可以火多久?
網紅面包合理地“貴”,喜歡的人心甘情愿地掏錢買,完全沒毛病。
但它究竟能火多久?
烘焙面包在中國依然是低頻消費食品。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我國每年人均面包消耗量只有1.5kg,消費額僅為日本及美國的1/10。
道理很簡單,面包既沒法頓頓吃當正餐填飽肚子,也比不上蛋糕甜點做精致下午茶。對大多數人來說,它可吃可不吃、買不買隨緣。
掙錢是未知,但經營面包店的成本在上升。
專家表示,面包品牌店鋪面積變大,對門店裝修和員工要求變高。為推出新品,要聘請專家研究市場迎合消費者需求,人力成本也在增加。
?
圖by圖蟲創意
從烘焙行業大背景看,它本身集中度低、競爭更紛雜。
據企查查數據,全國范圍內有3.6萬家面包烘焙相關企業(包含個體工商戶)。據資料,兩大巨頭桃李和達利僅占市場份額的8%。
這意味“網紅爆款”就是靶心。一旦某種網紅面包火了,每家店都在跟風刷存在感。
從大品牌到街邊不知名面包店,擺出的是相同的爆款:臟臟包、毛巾卷、巖漿巧克力……火過一輪后,沒人吃了,尷尬。
?
跨界品牌也擠進烘焙的千億市場里刷存在感,搶占份額。
三只松鼠、良品鋪子和百草味旗艦店里的20多元1kg一箱的加工型零售小面包賣得又快又多,最火的氧氣吐司、乳酸菌小口袋、糯紫米面包等月銷量不斷在刷新。
?
奶茶店如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也在賣烘焙。“奈雪的茶”軟歐包銷售額一度占比超過30%。精品超市如ole或便利店如羅森,最容易刷爆小紅書的產品就是自家的烘焙面包……
“搞死你的通常不是同行而是跨界”的危機,與面包的香氣一起悄悄彌漫。
不過這也是一種警醒:
網紅面包當然可以有高顏值,用大餐當餡兒,但口感和質量依然是大家最愿意花錢的方向。
成都某面包店的川味網紅面包,里面夾的是酸辣粉和重慶小面.圖by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