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在新疆經常能看到行人拎著個牛奶袋子在路上行走,里面裝著兩到三斤的牛奶,他們管這項日常活動叫打奶子。
別想歪了,不是有顏色的動作啊。
新疆的食物總是習慣后面加個“子”,像是拉條子、皮牙子、面肺子,讓人嚴重懷疑,去年興起的靜靜子、琦琦子、絕絕子等網絡語言,是疆籍粉絲的操作。
牛奶在新疆被叫做奶子,打奶子就是指出門買牛奶。不是買放在超市貨架上的包裝牛奶,是真.生牛乳,從牛奶桶里用勺舀的那種。
?
一位新疆人保守估計一天也得人均一斤奶吧,它可以是牛奶、酸奶、奶茶、奶疙瘩、蘇子別……加工形式多種多樣。
新疆人如此鐘愛牛奶及乳制品,遺憾的是新疆卻沒有牛乳巨頭。同樣是位于北緯40°——50°的黃金奶源帶,內蒙古出了蒙牛和伊利,新疆奶卻沒有知名的品牌。
不僅如此,新疆的牛奶品牌多如牛毛,2020年末,全疆備案的乳品加工企業有59家。小神林立,散仙遍地,這是新疆奶企的現狀。
為什么新疆牛奶不出大品牌呀?
一方面是新疆人的購買習慣,他們喜歡買生牛乳,也就是俗稱的散奶,烏魯木齊市每日散奶銷量可達40噸。可生牛乳是“白牌”產品呀,就叫奶子,沒有品牌的。它是一個地理位置產品,僅供小店周邊幾公里內的用戶食用。
這種消費習慣下,就是伊利、蒙牛也沒轍,2003年這兩個品牌就進入新疆,一路走來,也沒掀起什么水花。
另一方面是新疆的物流設施尚不完善。在社交網絡上,經常有新疆用戶訴苦,說自己在新疆網購新疆奶,結果店家不發貨,說物流到不了。對于166萬平方公里,一個需要倒時差的地區,賣家不發貨不是沒有理由的。
物流不便使得新疆的牛乳品牌難以跨地區交流,都在本地自立為王。人們提到北京牛奶時,會想到三元,提到上海牛奶時,會想到光明,提到河北牛奶時,會想起君樂寶,但提到新疆牛奶,就很難有統一的共識。
沒成想,新疆奶在自己的產地,沒能實現“疆內開花”。意外的“紅杏出墻”的卻香了。
2019年一個拍攝新疆酸奶的視頻在網絡上走紅,視頻中柜臺上各種品類的酸奶琳瑯滿目,好似神仙打架。視頻打開了網友們對于新疆奶認知,好家伙,有這么多品牌的酸奶啊。
而隨著社交網絡的傳播和社區團購的興起,新疆奶成為網絡達人新發掘的寶藏。他們一個個都喝成了“精神新疆人”,成天研究眾多牌子的新疆奶,哪種味道好。
02
短視頻的興起,有一類內容成為視頻博主們的創作熱土——測評,粉底液可以測評、口紅可以測評、小龍蝦可以測評、汽水可以測評、萬物皆可測評,牛奶當然可以測評。
新疆奶就太太太太適合測評了,它的品牌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口感不同。初級的視頻博主,就是簡單的在鏡頭前,擺放不同品牌的牛奶,然后每個牌子的牛奶都嘗一下,口述下感受。略有經驗的博主,會將牛奶加熱一下,觀察牛奶表面奶皮子的質感,然后也是講下口服體驗。
雖然視頻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卻拋出了新疆奶的必殺技——口味。它們的整體口感奶香濃郁,還有絲絲奶甜,甚至有的牛奶能喝出旺仔牛奶的味道。但實際上它并不是添加了其他配料的調制乳,只是生牛乳。
總之,口味令新疆奶具有了復購的屬性,成為它走紅社交網絡的前提。另一項是它的多樣性,品牌多樣且口味并不單一,這就有了討論空間——究竟哪個牌子的牛奶好喝。
社交網絡是標準化的敵人,大家喝的都是同樣品牌的牛奶,怎么能凸顯出我跟別人的不同。千篇一律的東西沒個性,大家都買一樣的,性格和人設就模糊了。奶企巨頭們萬萬想不到,它們近20余年的發展歷程就是為了做到品牌化和標準化,這一切努力在社交網絡上趴窩了。
而新疆奶應勢崛起,它更像是一款選購游戲。購買新疆奶的一大樂趣就是挑選、測試,很像買盲盒。
初次入坑者,會一次性購買不同品牌混搭的牛奶,從中挑出自己喜歡的口感。對于崇尚沒事兒拼一單的拼多多來說,搜索新疆奶,最常看到的商品鏈接就是十余種品牌各出一袋的牛奶組合。
?
編輯部的袁女士去年通過小區的團購平臺,“結識”了新疆奶,不同品牌的牛奶換著買了半年,最終選中了天潤集團旗下的芙拉薇赫牛奶,這款奶的味道兒子最喜歡。
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而人人都想捍衛自己的口味,分歧本身就會帶來流量。
在種草平臺小紅書上,關于哪款新疆奶好喝的討論答案眾多,有說麥趣爾的,有說花園的,有說祁寶的,還有西域春……答案多種多樣,博主盡全力安利自己喜歡的口味,無形中就形成了較量。
?
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一米馬路
奶香濃郁、口味多樣且群體小眾,令新疆奶具有了社交貨幣屬性。向朋友們安利新疆奶,至少證明了一件事情——你是一位對吃小有研究,并且先眾人一步接觸到新鮮信息的人。人設是不是就起來了。
就這樣你一個測評,我一個安利,新疆奶慢慢走出新疆了。據新疆日報報道,新疆奶近3年外銷內地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
03
?
盡管最近風比較大,但準確的說,新疆奶還處在種草階段。
編輯部的秦女士被“人傳人”安利了新疆奶之后,苦于線上購買等待時間稍久,體會不到即買即吃的快樂,曾經主動向小區的奶站安利了一款西域春酸奶。老板本著為消費者服務的想法,接受了她的反向安利,沒過幾天在自家的冷柜里上架了這款酸奶。
但是,沒過多久這款酸奶就在冷柜里消失了。老板說,“除了你,幾乎沒別人買,你要是喜歡,提前告訴我,單給你進一桶。”細問之下,老板說一桶酸奶27塊錢,并不便宜,2斤裝的規格,也不太符合一般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誰沒事買那么大一桶酸奶?”
新疆奶依靠口味在線上走紅,但是真正融入內地市場,還有挺長的路走。
相比于袋均2塊8的蒙牛伊利而言,袋均3塊7的新疆奶顯得小眾又昂貴,物美價不廉。某品牌的網店客服曾回答,物流貴、包裝也增加了新疆奶的售賣成本。
跟奶企巨頭的高端產品線,比如金典、特侖蘇相比,新疆奶又沒有產品優勢。高端奶主打高蛋白質含量。但是新疆奶在這一數字上,并沒有優異表現。
以無菌枕包裝為例,備受熱捧的新疆奶代表麥趣爾和花園,蛋白質含量2.9g,僅僅是達到了行業標準線。而售價比他們低了將近1塊錢的蒙牛,蛋白質含量3.0g。
所有圍繞新疆奶的宣傳就一點——口感,最神乎其神的一個說法便是一口入喉還不臭嘴。是不是打開了一個奇特的知識?相較于每次喝完純牛奶都需要別的食物來對沖一下嘴里怪怪的味道,新疆奶并不需要這樣多余的儀式。
但僅有口感遠不足以支持它們融入內地市場。這也造成了新疆奶目前的困境,在網絡上廣受贊譽,“人傳人”似得向親近的人安利種草。在線下卻打不開市場,各大商超鮮有它們的身影。所以,新疆奶要如何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