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有那么一兩次,在POP MART、%Arabica、FREITAG等年輕人最喜歡聚集的品牌店里,會出現一堆拿著五顏六色小罐子的神秘人,蜿蜒的隊伍有時候能排到對面街道。
?圖源:三頓半
現場擺滿了各種年輕人喜歡的物件。
比如飛盤,比如滑板,比如這兩年很火的盲盒、水藻球等等。
?圖源:三頓半
你還可以隨意參與這里的任何游戲。
比如制作個人專屬FREITAG鑰匙扣,來一場考驗速度與技巧的街道單車賽、玩出一本個人攝影書、逛集市、看漫畫展……
?圖源:三頓半
不過,前提是你手上得有同樣的小罐子。?
?圖源:三頓半
如果你忍不住湊上前去問負責的小姐姐小哥哥們,對方會熱情拋來一句暗號:
「Hello,是來參加返航計劃的嗎?」
?圖源:三頓半
返航計劃?
如果你沒聽說過,那不妨隨手在微博搜索「返航計劃」,你會發現這個話題光閱讀量就達到5071.3萬,討論則有3.9萬。
如果懷疑數據的水份,這些感情真摯的自發性評論也許能多多少少說明點實質性問題:
?圖源:微博用戶@黑人不是雙少
?圖源:微博用戶@鯨魚不吃花
?圖源:微博用戶@蕎麥小花卷兒
各種回味或者期待活動的帖子不勝枚舉,年輕人在這里曬囤積的空罐子、曬活動中兌換到的周邊、或者曬與其相關的各種心情和故事……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個代號為「返航計劃」的活動來源于這兩年的咖啡品牌新銳「三頓半」。
針對用戶喝完咖啡不知如何處理空罐,扔掉又有點可惜的心理,三頓半索性來了一場回收咖啡空罐的長期計劃,將用戶喝完的咖啡罐子統一回收,并作二次利用。
?圖源:三頓半
很快,這個有點環保性質的活動就火起來了,從第一季的17個城市,29個空罐回收點,到今年二月剛結束的第三季,已經擴展到43座城市,64個返航點,20000名參與者,140.09萬個空罐。
經過兩年經營,不同城市的年輕人在限定的時間限定的地點,送回三頓半的咖啡空罐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
理由是什么?
?圖源:三頓半
很簡單,秘密就在于,三頓半把它家的咖啡罐做成了社交貨幣。
什么是社交貨幣?
喬納伯杰在《瘋傳》一書中給出這樣的定義:
「如果產品和思想能使人們看起來更優秀、更瀟灑、更爽朗,那這些產品和思想自然會變成社交貨幣,被人們大肆討論?!?/span>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所有一切值得你拿出來炫耀的東西,就是社交貨幣。
?圖源:三頓半
問題來了,一個咖啡罐子有啥好炫耀的?更何況還是已經喝完的空罐!
這個問題問得好,那三頓半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
制造噱頭
讓空罐回收更加新奇有趣
吃完零食的包裝袋,喝完飲料的瓶子,本來就是一種會被隨手扔進垃圾桶的「垃圾」。
不過三頓半走了另一條出其不意的路線,它摒棄了傳統速溶咖啡的塑料袋包裝,創造性地設計出「小杯裝」,不同口味的小罐子還有不同編號,顏色也不同。
?圖源:三頓半
不過,如果三頓半只是停留在這一步,那這個「小罐子」充其量就是一個有意思的包裝而已,讓人驚訝的是,它進一步提煉出了罐子的可玩性,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空罐回收計劃。
神秘又有吸引力的活動代號
不過物品回收本身并不具備可傳播性,三頓半索性制造噱頭,把空罐回收包裝成一場有意思又有意義的活動,代號「返航計劃」。
?圖源:三頓半
光聽這個名字好感度就增加了兩成,將散落在星球的咖啡空罐進行回收,就像巡游太空的艦隊返航,神秘又有趣,不僅吸引眼球,也容易被談及和討論。
儀式感滿滿的活動設置
過程設計也很有儀式感。
具體來說,就是每一次的回收計劃都會講述不同的主題故事。
比如第一季編了一個IP形象SUIKA(發音類似蘇伊卡),在「WHO KNOWS SUIKA」的主題之下號召大家一起尋找這只異星怪獸(這個劇本是不是有點眼熟,對,就是日本火爆IP熊本熊走紅的橋段)。
?圖源:三頓半
第二季則是「星際郵局(Space Express)」;最近剛結束的第三季是「to°the‘StarS“」,講的是宇航小頓和他的朋友搭車鳥,一起出發尋找神秘星球的故事。
?圖源:三頓半
回收地點的選擇也很有看頭。
它們可能是小有名氣的咖啡空間,比如AKIMBO CAFE LAB、OFFF COFFEE等。
?圖源:三頓半
也有可能是當下年輕人熱衷的消費品牌,比如POP MART、%Arabica、FREITAG等等;
?圖源:三頓半
又或者是新生活方式品牌新寵,比如造作、多抓魚、Open MUJI等,當然少不了麥當勞這一類大眾認知度高的品牌。這些一起會被統稱為返航點。
?圖源:三頓半
同樣有趣的,還有主題物資。
比如和橘子海樂隊聯名的主題飛盤,兒童家居設計品牌PUPUPULA聯名的小燈泡,超級植物公司聯名的水藻球等等。
?圖源:三頓半
這些主題物資之所以被喜歡,很大程度上是它們身上有著當下潮流的印記,承載著這個年代年輕人獨有的文化背景。
當然,每一季都少不了現場彩蛋。它存在的意義不在于具體拿到手的東西,而是它很能撓你心底的癢癢,激發更多人參與其中的動力。
?圖源:三頓半
用戶可能不知道下一季的主題、返航點以及能兌換的物資,但唯一能確定的是,這樣的神秘趣味能帶來更多關注與更強烈的好奇心。
甚至會讓用戶像分享有趣的事情一樣去傳播它們,或者當做話題一樣去討論它們,以此增加自身的社交貨幣。
?圖源:三頓半
如果這種自發性傳播滲透到一定程度之后,三頓半的空罐回收計劃甚至能形成一種流行文化。
?
撬動游戲杠桿
永遠比別人好玩半截
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單單只是第三季,已經回收了140多萬個空罐,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把喝完的空罐囤在家里幾個月,就為等那一年兩次的回收活動?
說到底,大家心中追求的是一場游戲罷了。
?圖源:三頓半
從賦予回收計劃噱頭代號,到整個過程的設計細節都講求讓用戶身心愉悅并心存回味。
為了擴大輻射范圍,三頓半把潛在用戶也考慮進來了,即使手上沒有空罐也不要緊,各個返航點的音樂派對、咖啡課堂、插畫展等等項目應有盡有。
?圖源:三頓半
咖啡罐本身并沒有魔力,只有你把它游戲化的時候,它才能成為社交貨幣。
?圖源:三頓半
不管是游戲過程兌換的徽章、滑板等周邊,還是手機里相機里的各種照片,都成了用戶在社交平臺拿出來顯擺的資本。
它們隨時在提醒用戶在游戲過程中奪得的成就,當然,在用戶顯擺的同時,三頓半也跟著這種炫耀流傳開來,成為熱點。
創造歸屬感
增強內部身份特性
活動的稀缺性和專用性讓用戶感覺有歸屬感則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
三頓半對空罐子的回收,采用了限時限地的模式,一年只有兩次,而且不是所有城市都能覆蓋,當然,前提是你手上也有三頓半的咖啡空罐子。
?圖源:三頓半
效果如何?
看看用戶的反應就知道了。
有人剛湊滿一桶,就迫切想知道新的返航活動時間;有人熱情想加入活動志愿者行列;
?圖源:微博用戶@rentoto,@紙為紙為大紙為
有人剛被帶入坑,期待成為返航的一員……
?圖源:微博用戶@走正道的不正經小呆萌
這種強感染力的自發性傳播,也時時刻刻提醒著旁人:只要你擁有這樣的小罐子,成為神秘星球里的一員,你也能擁有這樣的生活。
至于被回收的空罐將會被用來做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已經不重要。
重要的是,已經入坑的會每年形成一種「掏錢購買-積攢空罐-參加活動-自發傳播」的無限循環之中,而那些觀望的旁人,也有很大幾率被帶入坑,對三頓半來說這就夠了。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