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導讀
天貓最近公布的十大新年貨數據中,預制菜的銷量同比去年增長了16倍,受到疫情的影響,一年多前還在消費市場默默無名的預制菜,如今存在感簡直幾何狀倍增。
盒馬總裁侯毅公布2020年戰略時曾提出:“我希望到年底,盒馬有50%商品獨家開發的,是真正能夠引領品質、時尚的商品。”并在這一年3月組建全新的3R事業部。(3R是指即烹、即熱、即食,也就是預制菜)
隨著預制菜在C端被迅速催熟,針對消費者不同需求的產品品類也隨之細分,除了常見的火鍋,以及各類中餐特色菜,或西餐菜也都成為國內創業者的新選擇。
細分產品差異化,或許也能成為進入預制菜產業中的一個機會?
?
預制菜存在細分機會
如果究其預制菜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1920年,世界上第一臺快速冷凍機在美國試制成功后,速凍加工品隨即問世,速凍食品越來越受到歡迎。在20世紀80年代,預制菜在日本、加拿大及部分歐洲國家也開始興起。
在國內市場,預制菜是近兩年開始在C端大展拳腳。
一方面是受疫情大環境的影響,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和廚房的關系。
根據一項關于我國居民近十年間食品消費觀念轉變趨勢的調查顯示,有67.1%的人認為傳統烹飪方式麻煩,90.1%可以接受速凍主食,18~30歲年齡段僅有8.8%的人表示享受烹飪的樂趣。
外出就餐或外賣在疫情影響下受阻,只能人人變大廚,方便快捷的預制菜拯救了大量不會做飯的年輕人,還力圖保障他們能盡量換花樣。僅以盒馬工坊為例,疫情期間達到的200SKU要高于日常。
另一方面,基于新一代消費者生活方式的變革,預制菜廣泛進入餐桌,能夠解決他們不擅長做飯,生活節奏快,同時追求品質的剛需。
就地過年,預制菜撐起了無數年輕人的儀式感。同時,特別是對于有小孩的家庭,考慮到時間與食品的安全和品質這些因素,預制菜,當然是質量過關的預制菜,就也愈發歡迎。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所有預制菜,根據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基本可歸為分為四大類別:
一是即食食品:開封后可以直接食用的預制調理制品,也就是「開包即食」食品。具體產品包括即食泡椒鳳爪、雞腿、火腿腸和罐頭等。
二是即熱食品:只需要經過加熱即可食用的食品,也就是「加熱即食」食品。比較典型的是快餐料理包,比如無印良品銷售的咖喱、意面醬即食產品等。
三是即烹食品:指經過相對深加工(加熟或淺油炸),按份分裝冷藏或常溫保存的半成品材料,可以立即入鍋,加上調味品進行調理的食品,實際上也屬于半成品預制菜范疇,產品包括西餐的薯條、雞翅,以及中餐的香酥肉、椒鹽排骨等。
四是即配食品:指經過清洗、分切等初步加工(只是物理加工)而成的小塊肉、生鮮凈菜等。一般以生的菜料為主,烹飪者要自行搭配各種調料,經過炒制加熱變熟后可食用,可概括為「生料加熱調味」食品。
可以看出,預制菜行業在還沒被廣泛聚焦前,一直在平穩向上地發展著,預制菜企業也早已意識到產品細分、聚焦的重要性。比如,料理包類產品針對年輕人;常溫碗裝類產品主要針對宴會酒席、節日禮品等,也涉及高中低端分層市場。
但就像很多行業專家提到的那樣,在預制菜這個領域,過去的一年各品牌仍處在探索期,還沒有哪家做到了明顯很大的體量。因此,玩家仍能找到自己的機會。其中既有品牌紅利,也有細分產品差異化帶來的機會。
差異化通過商品來實現,預制菜也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商品。
?
COOOOK輕烹烹以西餐入局
預制菜的邏輯是售賣需要費時費力,但同時接受度較高的菜品。位于兩端太高級,或者過于簡單的菜都有品牌生產的。比較常見的產品是蠔油牛柳、魚香肉絲這類調配需要花費功夫的特色菜肴,其中也不乏惠靈頓牛排、奧爾良雞翅等異國口味產品。
“拉面說等新銳品牌的爆發,證明細分賽道成長的潛力。”「COOOOK輕烹烹」創始人Leo判斷,RTC類產品持取得了60%-80%的高速增長,未來3年會形成較為成熟的分層市場,產生百億級別的大品牌,也有發展完善的知名細分品牌品牌。自2020年下半年啟動不久,品牌已完成人民幣數千萬元融資。
在COOOOK輕烹烹創業前,Leo先后在寶潔中國、新希望集團任職,深扎食品行業的一個深切感受是,做食品項目時,尤其是一開始一定有正確的期待,不能期待它覆蓋所有消費者的需求,而是找到一個聚焦的群體。
中國各地域間的口味存在明顯差異性,大眾口味優先,還是堅持特色口味,是不少食品,甚至餐飲企業在戰略布局上的掙扎,不同的菜品方向也意味著不同消費人群、地域和層次。
選擇從異國菜品切入,COOOOK輕烹烹瞄準的是高線城市年輕家庭廚房,主要消費群體是95后兩口之家、85后三口之家或兼而有之。
1.國內的整個預制菜賽道上仍存在大量機會。
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國內預制菜市場為3000億左右,占食材市場總體的比重還不到10%;在未來5年可以成長為萬億規模的市場。
2.正因為整個市場大,就更需要找準定位,確定用戶群體。COOOOK輕烹烹想找到的是那些喜歡在家里做西餐的、對生活具有一定品質要求的用戶。
COOOOK輕烹烹的用戶分層是典型的寶潔系消費者模型——三個圈,大圈套小圈。
第一個圈是核心用戶,也是品牌真正要聚焦的用戶,大部分資源要投入在這些用戶上。舉例來說,COOOOK輕烹烹的核心用戶大致為精致媽媽和Z時代兩類人群,年齡就是在85后和95后,城市是一線加新一線等等。
中間的一層是目標人群,將核心用戶更擴大,比如年齡上可能是80后,城市上可能是發達的二三線城市,較高收入等,他們也可能成為核心用戶,因此也一定會投入資源去觸及他們。
最外面一圈就是輻射人群,因為食品肯定是大部分都能買的,但在營銷的投入上,會優先前面兩大主要人群。
還有一個客觀現實是,相對中餐,大部分人制作西餐的頻次更低。對很多人來說,首先是不熟悉制作方法;另外制作一次西餐還需要單獨購買調料和材料,購買的材料很容易造成浪費。
預制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節省時間的同時,也避免了浪費。
以COOOOK輕烹烹目前推出的意大利面產品為例,包裝里除了主料外,提供的是1克左右歐芹、黑胡椒或奶酪等小包裝西餐調料,一次性用完,滿足這道菜所有的味道需要,也不浪費。
購買一份產品,除了鍋之外不需要家中的任何調料輔助,最大程度上降低了難度,意大利面產品使用的是類似料理包的方式,只需煮面和加熱醬料和裝盤時間,也無需太多精力。
同時,品牌還同時提供一次性餐墊,以及刀叉(部分)等贈品,供用戶拍照使用。滿足品牌用戶畫像多維度的需求,包括他們對產品、品質或口味的需求,也包括他們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據悉,品牌目前市場的產品以大眾口味為主,也就是消費者認知度和接受度最高的產品,下一步COOOOK輕烹烹將展示的就是產品創新力了。
?
品牌功夫在背后
能讓廚藝小白也做出大廚風范美味,顯然,預制菜在送到餐桌前經歷了很多。在COOOOK輕烹烹看來,對于食品產業來說,沒有什么比供應鏈更重要。
COOOOK輕烹烹目前推出的意面產品,采用的是一種軟罐頭工藝。這種食品包裝技術起源于美國,曾經是專為為宇航員開發的,加工原理類似剛需罐頭(如梅林午餐肉等金屬包裝罐頭),但包裝是柔軟的,適宜加熱。
它能夠減少食品營養物質的損失,口味也得以更完整的保留;此外它是密封包裝的調溫殺菌制品,因而可以常溫保存和流通;對使用者而言,它也比較方便食用。
之所以能夠實現以上優點,它依賴于快速的高溫殺菌,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上需要工廠實現全部生產環節的嚴格品控。
首先是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在于微小的差異也能影響產品口味。畢竟,真正做食品的人,無論什么階段都要首先繃緊安全這根線,否則,你賣出100萬沒出事,但100萬零1的時候出事了,很可能10年的積累功虧一簣。
COOOOK輕烹烹的創始團隊中具有對產業鏈非常熟悉的資深人士,對國內供應鏈的現狀有著較深的了解,他們很快找到了能夠合作的工廠,這是團隊成員經驗和積累上的明顯優勢。
COOOOK輕烹烹選擇的不是通過降價(低價)、快速增量的方式來發展,而是堅持「品牌流派」,這是他在寶潔工作期間,見證了大量優秀品牌誕生后,在心中形成的一種認知。
但這不等同于COOOOK輕烹烹不想走量,或使用傳統打法,COOOOK輕烹烹團隊中最早就吸收了擅長互聯網營銷的年輕人才,還將公司設置在杭州。Leo認為,好的產品能夠產生溢價,但是如何讓消費者能夠真正因為品牌而付出溢價成本,是真正考驗我們團隊能力的地方。
但在那之前,首先是對產品的追求和對品牌的珍惜。有時候在快速擴張的機會面前,如果必須犧牲一定的產品質量,或者犧牲長久以來構建的價格帶時,能否堅持住也是非常重要的。
?
結語
根據市場預測,預制菜在具體的商品差異化開發還有巨大的空間,而差異化也是零售商們2021年所需要去深入探索。
比如,將「醫」與「食」結合的滋補養顏藥膳鴨、御膳雞等打健康牌的,也有湘菜大禮包等主打地方特色的。
除了口味上的差異化創新,也有品牌對菜品做包裝技術上的創新,將原本需要加工的產品改良成開瓶即食的,讓產品銷售渠道更加豐富。
這些創新既有來自創業品牌,也有來自老牌生產企業,因此我們似乎可以預見,預制菜接下來的發展需要精細化的開發,融入更多生產研發創意,能繼續吃到紅利的,是那些更懂得精耕細作的經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