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本質是賺錢。違背市場規律辦事,吃虧就是必然的。
01
這家歡喜,那家憂愁
上周,有媒體報道,喜茶和奈雪的茶將于3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盡管,兩者迅速予以否認,但有細心的投資者發現,這兩個品牌最近都在四處招聘媒體公關,這也被視為在為上市做準備。畢竟,對其身后的資本來說,上市終究是最快的“變現”和“退場”方式之一。
在最近的四年里,喜茶經歷過4輪融資,累計獲得融資超過5億元人民幣,而投后估值也到了160億元。與喜茶并肩的,還有同樣主打高端產品的奈雪的茶,主打大眾品牌的蜜雪冰城、以及區域性品牌茶顏悅色等,都獲得了資本的關注。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喜茶已在61個城市開出695家門店,其中新開主力店202家,新開GO店102家;同一節點,提供到店自提和外賣配送服務的喜茶GO微信小程序會員超3500萬,全年新增超1300萬會員。
此外,一從業者表示,北上廣深這些發達城市一家店日營業額十萬左右,平均下來一家店日營業額七八萬,國內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奶茶店,包括奈雪、葉子、福建的SEVENBUS等新式茶飲沒有一個營業額可以與之媲美的。
?
可以說,無論是融資能力,還是運營成績,喜茶取得的成績都足夠亮眼。
令人唏噓的是,上周,瑞幸咖啡宣布向美國紐約南區破產法院提出申請,目前正在與其利益相關者就公司財務重組進行談判。
值得注意的是,申請“破產保護”,不是申請“破產”。破產保護是指不管債務人是否有償付能力,當債務人自愿向法院提出或債權人強制向法院提出破產重組申請后,債務人要提出一個破產重組方案,就債務償還的期限、方式以及可能減損某些債權人和股東的利益作出安排。
“人話”就是:欠的錢我現在沒錢還了,我用法律手段把還錢時間往后推,還的金額和還錢時間待定,再商量。
?
一分析人士表示,瑞幸這一波“破產”本質就是為了企業繼續活下去。雖然,其在資本市場名聲已臭,瑞幸原本的商業模式很難繼續做下去,但瑞幸的門店、客源和品牌影響力還在,尤其是大城市,瑞幸咖啡和絕大多數奶茶店一樣,仍需要排隊購買。
瑞幸的未來,很可能是委身于其他新式茶飲品牌幕后的資本,先破產退市,然后裝進某茶飲品牌打包上市,以提升茶飲品牌估值。只不過,現在仍持有瑞幸粉單的投資者就倒霉了。
喜茶的奶茶,瑞幸的咖啡,都以30元為原點,價格一個向上,一個向下,走往不同的方向。當瑞幸忙著補貼用戶時,喜茶正忙著賺客人的錢。瑞幸的故事足夠波瀾壯闊,但不真實。喜茶,則更接近現實,一步步走出一條新路。
前段時間,極度缺錢的瑞幸終于再度開放了加盟,加盟者需要支付給瑞幸咖啡前期投入的總費用在35萬-37萬之間,以瑞幸咖啡的加盟明細來算,這幾乎就得賣出1.6萬杯均價20元的咖啡,而且這還是不計原料、水電、人工等其他成本的情況下。即便盈虧點是單日三百杯,這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此,有業內人士將瑞幸咖啡此次開放加盟稱之為“割韭菜”。
而喜茶在深圳的第一家店,也是生意最好的門店之一,一個月利潤有30萬,在過去的5年的時間里,這家店已經給聶云宸賺了1800萬。此外,一位深度接觸過喜茶的行業人士表示,北京大多數喜茶的營業門店月營收一般在150萬-200萬。而喜茶的毛利大概是50%,凈利潤行業平均值控制得好的情況下在15%,也就是說喜茶單店凈利潤能做到22.5萬-45萬。
相比起至今都沒找到盈利路徑,甚至通過開放加盟來“二次造血”的瑞幸,堅持直營的喜茶至少實打實是賺錢的。
至少,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喜茶與瑞幸相比,究竟勝在何處?
02
瑞幸向左,喜茶向右
瑞幸和喜茶同為飲品類網紅,但正如現實中的網紅那般、路子多樣,兩家企業的風格也大不相同。相比之下,喜茶顯然更善于隱藏野心。
首先,兩家企業對產品的重視度不同。
這里說的重視,不僅僅是原料成本的問題,而是對產品的用心程度。雖然,喜茶一直強調自己沖茶、自己打奶、水果新鮮,但以喜茶這么龐大的進貨量,哪怕確實比同行用稍貴一點的,攤分到每一杯上的價格也不可能貴出同行這么多。
事實上,相比起瑞幸所在的咖啡,喜茶所在的茶領域原本并非一個好賽道。
茶行業一直有“七萬茶企不敵一家立頓”的說法。中國茶品種是咖啡的幾十倍、上百倍,而且發酵程度也分多個種類,與咖啡相比,茶飲的標準化還任重道遠。但在找到了變身“肥宅水”的核心技術(靠糖分和咖啡因增加產品成癮性)之后,新式茶飲不僅風頭極盛,還產生了意外的效果。
喜茶雖然不是開創者,卻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通常意義上,喜茶做完新品研發之后,上市當天會在門店外面擺一張新品海報。除此之外不會再做任何宣傳推廣,至于用戶會不會點這款新品只能靠緣分。此外,喜茶每年要推出最少20個以上的單品,而研發的產品數量達到一百多種。這些沒能上架的產品都在做灰度測試的時候被拿下了。
這是一種基于客戶認知做產品的創新模式,需要企業對客群進行深入長期的研究,從而找到一套產品線的劃分方式。這是當下客群最能接受和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而瑞幸由于有星巴克這樣的“老大”橫在前面,采取的是典型的基于自身資源的產品創新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對自己的上游企業推薦和同行賣得好的產品進行模仿。無論是瑞幸對標星巴克還是小鹿茶入局新式茶飲,產品思路都大抵上是按這個路子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初瑞幸推出新式茶飲產品的時候,快消君曾請教過瑞幸某上游供應商關于新品的看法,得到的反饋是“我們的原料都救不了它家的成品”——這家供應商長期合作的大客戶,也同樣包括喜茶、奈雪等企業??梢钥闯?,對比同行,瑞幸的原料至少算不上優秀。
此外,兩家企業的營銷理念也不盡相同。
?
2017年,瑞幸橫空出世,在北京銀河SOHO開出第一家門店。與新店同時出現的是附近方圓幾公里寫字樓電梯間貼滿的藍色海報,客人一樣如潮般出現——30元一杯的咖啡,客人們幾乎都是以接近0元的價格買到的。
在線上撒優惠券,在線下鋪天蓋地貼海報,把內容營銷當成電視購物來玩,這是瑞幸的經營之道。
相比之下,喜茶的營銷就低調得多。2017年2月,喜茶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沒有請代言人,沒有大范圍補貼客戶,但排隊的人流多到占滿半個來福士中心廣場。買一杯奶茶要等上2-3個小時。讓黃牛代買,30元一杯炒到100元。為了抑制黃牛,喜茶甚至要求實名制買奶茶。
喜茶的營銷風格,更像是“用最土的辦法,營銷最潮的產品”。喜茶最火的時候,最多要排6小時的隊才能買到,這本身就是一個自帶流量的事件。說到底,還是產品推動和線下“氛圍組”的協同效應,并不創新,但很有效。
無論喜茶是不是請了黃牛來排隊,最終的結果是把新店開業變成一場熱鬧的大戲,而線下的熱鬧,體現出的是喜茶對于品牌溢價能力的重視。
?
瑞幸并沒有依靠星巴克帶來的三十多元價格錨點打造品牌,將毛利率做上去,而是瘋狂折扣搶奪低端市場。但喜茶大多數的營銷動作,都是圍繞著維持產品高定價的目的來開展。
實際上,喜茶的定價區間也是很受限的,定價過高會導致市場上出現同類型的產品競爭。通過營銷穩住價盤,再通過大企業的諸如成本管理等方法壓低成本,從而構成產品的護城河。這也喜茶的營銷手段相較于瑞幸更穩健之處。
事實也證明了,用錢燒出來的用戶忠誠度和品牌溢價性,真的差了些。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客戶群體的差異化帶來瑞幸和喜茶門店風格的不同,進一步拉大了兩者品牌調性之間的差距。這一點,也是瑞幸和喜茶最關鍵的不同之處。
瑞幸的客戶定位比較獨特,在于職場人士。 ?相應的消費場景就是,人們在上班途中到門店帶上一杯咖啡,或者工作間隙點個咖啡外賣。換句話說,瑞幸顧客的消費場景并不在門店。因此,瑞幸的線下門店通常裝飾比較簡單,一部分甚至開在老商業樓的角落。
喜茶的客戶,是線下商圈賣場的消費者,心態相對悠閑。消費場景則是在門店閑坐品嘗,或者邊逛街邊喝。正因如此,喜茶的門店無論是整體布局還是細節設置,都能體現出經營者的用心,更討好年輕消費者。
這最終導致了,瑞幸的門店體驗越來越像外帶店,離重視差異化消費體驗的年輕消費者越來越遠。事實上,瑞幸也做過年輕化嘗試。比如,在各個城市開出不同主題的門店,但由于門店數量較少,也缺乏更深層次的洞察和設計,對于整體品牌形象的拉動力有限。
相較而言,瑞幸,走得更快。從創立到上市,僅用了18個月。之后的種種,就是為了給之前的“快”一次次地補上漏洞;而跑在隔壁賽道的喜茶,要慢一些。自然,也經歷了很多曲折,被認為是有望“超越星巴克”的存在。如今,喜茶繼續受到頂級投資機構的追捧,公司規模和消費受眾不僅隨之增多也越發穩定了。
有時候,不怕慢,就怕停。就像那只跑得飛快的兔子,卻最終輸給了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