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兩巨頭又傳出上市的消息。雖然還沒得到兩家企業的官宣,市場對”新式茶飲第一股”的討論早已甚囂塵上。
近日,有傳聞稱喜茶和奈雪的茶將于3月份在香港上市,而“從農村殺進城市”的蜜雪冰城也在籌備A股上市階段。
頗有意味的是,在“奶茶第一股”美譽面前,奶茶雙雄或否認、或回避。
“喜茶目前沒有任何上市計劃及動作,目前也沒有任何融資事項在推進中。市場上所有有關傳言皆為不實消息。”喜茶對《財經天下》周刊表示。奈雪的茶方面也表示,對市場消息不予置評。
這已經不是兩家茶飲企業第一次出現上市傳聞。2020年9月以及上個月,都有消息稱喜茶和奈雪的茶正在籌備在港上市,兩家企業也多次予以否認。不過,當資本密集下注時,首家上市茶飲還會遠嗎?
茶飲上市好時機
作為茶飲賽道頭部企業,喜茶和奈雪的茶一直備受頂級投資機構追捧,目前雙方都完成了C輪融資,隨著一級市場投資進入沖刺期,距離登陸資本市場也只差臨門一腳了。
天眼查APP顯示,2016年8月以來,喜茶一共獲得過三筆融資,第一筆融資是來自IDG資本和今日投資的過億元融資,2018年4月,美團龍珠資本和黑蟻資本跟投了4億元,C輪融資來自于高瓴資本和Coatue,雖然具體融資金額暫未披露,但投后喜茶的估值或將超過160億元。據媒體披露,喜茶又基本敲定了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約250億元。
與此同時,奈雪的茶也已經歷6輪融資,最近的一筆融資是在2021年1月4日,由PAG太盟投資集團領投1億美元,這輪融資后,奈雪的茶估值接近130億元。
在資本的保駕護航下,喜茶和奈雪的茶紛紛加速擴大門店規模,加大滲透率。
據喜茶發布的年度報告,截至2020年年底,喜茶已在海內外61個城市落地695家門店,其中,主力店202家,小型店“GO”店102家。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底,奈雪的茶門店數量為500家左右,較兩年前的130家增長了3倍多。2021年奈雪計劃再開200家新店型奈雪PRO門店。
上述擴張計劃也被業內人士視作上市的準備動作之一。“通常市占率和銷售額越高,市場對一家企業的估值就越高,雖然兩家企業還沒公布上市的計劃,但肯定都希望通過做大,獲得更高的市值。“一位業內人士評論稱。
浙商創投投資總監李軍華也認為,眼下是茶飲企業上市的好時機。“目前資本對消費行業普遍看好,且港股自由度更高,目前行情好,在這個時間段進入資本市場,企業更容易獲得高估值,而先上市的公司在估值、募資方面更具有先發優勢。預計兩家公司都在謀求盡快上市的階段。”他說。
上海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表示,茶飲企業走向上市,會吸引更多資本關注飲品市場,其他的茶飲創業公司將更容易獲得投資,也將進一步促進茶飲行業產業鏈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兩家龍頭企業為“第一股”暗中較勁的同時,奶茶界“拼多多”蜜雪冰城也不甘示弱。有報道稱,蜜雪冰城日前已完成一筆融資,由龍珠資本、高瓴資本聯合領投,融資金額為20億元,預計估值在200億元。此外,蜜雪冰城正計劃在A股上市,上市輔導籌備已到最后階段,預計年內完成上市流程。
喜茶VS奈雪的茶
喜茶起源于廣東江門一條名叫江邊里的小巷,是芝士奶蓋的首創者,一度風靡珠三角地區,隸屬于深圳美西西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巧合的是,奈雪的茶也發源于深圳街頭,首家門店即入駐深圳核心商圈。不僅門店位置臨近,兩家茶飲企業還有很多相同之處:定位中高端市場,主打產品均價30元左右,專攻一二線城市。
由此也引發市場對兩家企業的諸多比較和猜測,究竟誰會率先登陸資本市場,奪得“新式茶飲第一股”的花名呢?多位受訪投資圈人士認為,喜茶有更大幾率捷足先登,搶先傳來喜報。
“喜茶的商業模式更清晰,品牌輸出能力更強,原創性強,而品牌價值越高,一家企業的品牌溢價能力會越高。”王振東表示。
毋庸置疑的是,喜茶二字已經成為流量和網紅的代名詞。創立之初,喜茶門店外常常能看到年輕人排隊購買,甚至出現黃牛代購,此外,喜茶的研發能力也廣受消費者認可,一旦推出新品,便能引發網絡熱議,占據朋友圈、小紅書C位。
此前,喜茶創始人聶云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同樣表示,“很多人總是想要分析新茶飲店壁壘是什么,并無形中將其神秘化。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場戰爭是靠護城河或壁壘打贏的,最終還是要有策略。而喜茶的品牌就是核心。”
在一位投行人士看來,從門店數量和估值看,喜茶的營收數據高于奈雪的茶,是當之無愧的新式茶飲行業領頭。喜茶在品牌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年輕化方面表現優秀,且擁有好的產品和原料來支撐品牌口碑,具有其他品牌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兩家茶飲企業誰先上市,最終要由上市進程來決定。
“雖然都定位中高端市場,但兩家茶飲企業的發展路徑各有不同,喜茶更專注于產品本身,品牌偏輕量化,而奈雪的茶走的是IP挖掘、周邊開發、茶飲加盟的模式,王振東表示,鑒于茶飲行業比較受消費者和資本的認可,茶飲賽道容納得下兩家百億級別的茶飲品牌。
茶飲行業迎來洗牌期
2020年以來,各行各業都受到疫情的較大沖擊,但茶飲行業卻迅速從疫情中復蘇出來。“大概去年6、7月份時,我感覺茶飲行業明顯出現了拐點,各個企業的銷量、客流量明顯出現了增長,和3、4月份時冷清的狀況有了天壤之別。”業內人士感慨道。
茶飲行業的爆火也反映在數據上。據《2020年新式茶飲白皮書》顯示,2020年8月線上訂單數量是同年2月的5倍,門店數量也呈現明顯的增長態勢,新式茶飲行業率先迎來“補償性消費”。經測算,2020年中國茶飲市場的總規模為4420億元,為同期咖啡市場規模的2倍以上。
市場規模加速膨脹的同時,茶飲行業也迎來殘酷的洗牌期。
“疫情對茶飲企業的品牌實力和供應鏈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大批尾部企業在疫情期間已經遭到淘汰,為頭部企業騰出了消費市場,加上頭部企業的品牌力強、供應鏈管理水平高,能夠率先從疫情中恢復出來,茶飲市場的馬太效應正在愈演愈烈。”王振東表示。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國茶飲企業總數超30萬家,受疫情影響,茶飲企業新增速度放緩,但新增企業數量仍然超過2萬家。在30萬家茶飲企業中,停業、清算、吊銷、注冊的企業超過13萬家,占比高達43%。
客流量暴跌、現金流壓力、同質化競爭、運營能力不足,都可能是壓死尾部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2020年消費領域投融資趨勢報告》披露,2020年全年,茶飲品牌共獲得18筆融資,茶飲相關融資事件較2019年增長了44%,不過投資機構青睞的多為腰部品牌,如七分甜、滬上阿姨、小滿茶田等,鮮見尾部品牌的身影。
引人關注的是,奈雪的茶分別在2020年6月和12月完成兩輪融資,以13億元的總金額問鼎年度茶飲品牌融資額之最,頭部品牌的吸金能力可見一斑。
相比之下,頭部企業的日子好過太多,頻頻獲得資本真金白銀的扶持不說,還從疫情中看到了掘金的新契機——數字化轉型。
根據喜茶數據,從2月復工復產后到2020年4月底,其外賣訂單數量同比增加266%,外賣訂單占比同比2019年增長254%。即使疫情過去,消費者通過外賣點茶的習慣仍得到了保留,2020年全年,在喜茶所有消費者中,約81%的人選擇線上下單,有24.8%的人選擇外賣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