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是在盼望目的地,而是單純地沉湎在“旅行中”的感覺里
十多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和朋友抱著一個兩塊五的大西瓜,坐上了從烏魯木齊開往西安的火車。那是一趟沒有空調的列車,在蒼勁的西北大地穿行了整整兩天兩夜。窗外昏熱的風不分晝夜地從沙漠和戈壁灘上灌進車廂里,獵獵作響。
現在還記得清楚,我們啃了一路西瓜,至于在火車上的餐食,卻早已印象模糊。
「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反正火車上吃來吃去,不也就是桶裝泡面、散裝零食,以及永恒雞肋的盒飯:一坨素菜、幾片肥肉、硬而糙的白飯,填在白色塑料餐盒里。匆匆扒完,只求填飽肚子,絕談不上是什么美好的體驗。
就過去的經歷來說,不能不承認,愛吃的中國人在火車餐上是失敗的。
?
在曼谷到大城的火車上,有各種各樣的吃食售賣。
?Strangertalk.co
但火車餐這個東西,又是全世界都有。
曾在泰國的火車上吃到過新鮮的羅勒炒雞肉飯,還有用芭蕉葉包裹起來的炒米粉。又聽說,在蒙古的火車上能吃到炸包子和羊肉餡兒的水餃,不禁想象著火車在綠茫茫的草原上呼嘯而過,羊群驚叫四散的曼妙情景。若是說到把火車餐做成一種文化,怕也就是好事的日本人這獨一家了。
日本的火車餐,有個專門的名稱叫「駅弁」,也就是車站便當。還通過諧音梗與拆字梗,將每年的 4 月 10 日專門設為車站便當日:日語中 10 與便當的「當」諧音,而「弁」則正好由數字 4 和漢字十組成。
01
駅弁走過140年
車站便當。顧名思義,就是在車站或車廂內銷售的便當。
最大的印象就是品種之豐富。北海道的蝦蟹、巖手的海膽、廣島的鰻魚、仙臺的牛舌、名古屋的土雞、神戶的和牛……有很多機會在車上嘗到平日難得一見的鮮美特產。沿著從南到北、從西到東的鐵路線,不斷與各地特有的食材、調味乃至歷史文化邂逅,這或許是品嘗車站便當的最大樂趣所在。加上各種配菜,一個盒子中有時能搭配二十余種食材。并且確保當天做出,當天食用,保質期最多不超過 10 個小時。
?
鐵路車站或列車車廂內所販售的盒飯,在日語中稱作「駅弁」。
?Allabout-japan.com
不過一張紙幣上下的價格而已 —— 低于 1000 日元,內容可能稍顯寒酸;超過 2000 日元,則大概率是用到了什么不得了的食材??傮w上,可以保證一分價格一分貨。
對于初到某地的旅客來說,既然是當地的車站便當,如果外觀也能令人印象深刻一點,就再好不過了。因此各地的車站都將便當視為一個推廣家鄉的絕佳機會,除了挖空心思選用特產,也力求在包裝上突出特色。
?
《明治、大正、昭和駅弁標簽大圖鑒》封面。
甚至有專門收藏車站便當包裝紙的藏家。這些花花綠綠的標簽如同郵票一般,承載了各種地域和時代特色,就像是一部具有獨特審美的平民美食史。
在舒適寬敞的新干線中正襟危坐,打開包裝,期待驚喜出現。一個小小的便當盒裝得琳瑯滿目,像個發光的小寶盒似的。
02
車站便當最早何時出現?
現在的定論,車站便當起源自明治十八年(1885 年)的宇都宮站,由當地旅館白木屋進行制作。當時,上野和宇都宮之間的鐵路剛剛開通,便當面向的就是這批旅客。
?
在 2014 年橫濱歷史博物館展出了 1885 年宇都宮站出售的車站便當模型。
?博物月報
但配置比起當代的中國火車餐更為簡陋:僅僅是兩個竹皮包著的飯團,以及兩片慘黃的腌蘿卜,價格還不低。當時一碗炸天婦羅蓋飯值 4 錢,而列車上這兩個白團子要價高達 5 錢。彼時列車開通的數量很少,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也是客觀原因之一。
3 年后,車站便當迫不及待迎來了一次大進化。這個時候,出現了內容豐富的「幕の內弁當」,后來也成為日式便當的一大經典樣式。
?
早期在車站內販售車站便當的場景。
?Elle.com
幕內便當原本是觀賞歌舞伎時,客人們在幕間休息時吃的。筒形的白飯團上撒有黑芝麻,加入梅干,另外配上烤魚、玉子燒、天婦羅、日式煮物、腌菜等,品目繁多,讓人賞心悅目。它在姬路站一炮而紅后,也帶動了車站便當的全面爆發。
隨著各地鐵路的開通,尤其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之間,誕生了許多經典的車站便當,到今天已經發展到將近五千多種。
?
鳥取站內專供的鬼太郎丼,造型以鬼太郎的爸爸「眼珠老爹」泡風呂作為藍本,盛器是著名的有田燒,可反復使用。
?FC2
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之作:
鳥取站的鬼太郎便當,將鳥取牛肉和生姜一起煮至柔軟,再用圓筒狀魚糕和梅子做成鬼太郎之父「眼珠老爹」的模樣,裝在原創的有田燒容器里。打開盒子,冷不丁冒出一個妖怪,怪有趣的。
還有整只調味燉煮的烏賊,鋪滿雙層飯盒的超大個海膽。再就是日本人最癡迷的季節限定,如秋天的栗子飯,連飯盒都做成可愛的褐色栗子形狀,撿拾秋之味覺。
有些長盛不衰的經典「駅弁」甚至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像是小田原的鯛魚飯、米澤站的鯉魚便當等等,到今天還在被生產著,送到一個個南來北往的旅客手中。
?
昭和時代中期,富山站售賣的車站便當。
?Intojapanwaraku.com
久遠的昭和時代,站臺上隨處可以見到脖子上掛著托盤向車窗內叫賣或用手推小車銷售車站便當的小販,有的還會提供簡便的熱茶或味噌湯。因為跑到站臺上買便當一不留神沒趕上火車的尷尬橋段,想必不少戰后出生的人都曾經歷過吧。
03
車站便當的今時今日
如今環顧四周,你會發現,駅弁作為「車站便當」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了。
鐵路的發展催生了車站便當,也給它帶來過巨大的打擊。1998 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舉行前,長野新干線高速火車線路正式開通,從此很多中轉站都被廢止,旅客在火車上和每站停留的時間都大大縮短,吃便當的需求也就自然而然地減少了。
曾幾何時,小販的叫賣聲聲聲入耳,后來慢慢變成了站臺上專售便當的小賣店,再演變成全國各地車站內部的便當賣場,形態不斷翻新。車站便當中「站」的意義,超越了空間與場所,更像是一個又一個的品牌。
?
在 Minamoto Masunosushi 博物館展出的來自日本各地的車站便當收藏。
?Intojapanwaraku.com
現在的大型百貨商店和超市每年都會舉辦薈萃全國各地特色的「車站便當大會」,引來顧客蜂擁而至 —— 一買就是幾十萬份,日本人對于車站便當的熱情超乎你的想象。
你甚至可以宅在家中大吃車站便當。即使不出門,也可以犒勞自己一頓小樽站的「發光的?!?,輕而易舉就品嘗到北海道的海鮮大拼盤,或者米澤站香氣撲鼻的名牛便當。
所以,車站便當已經不再是「在車站或車里吃的便當」,而變成了一種日常以上、大餐以下的小型奢侈便當,既能隨意享受地方特產,又能隨時沉浸在旅行的氛圍之中。時代真是越來越方便了。
04
駅弁為什么會“感覺”好吃?
車站便當在進化,而曾經一直標注在 JR 時刻表每個站名旁邊「弁」(車站便當的簡稱)的字樣,也在 2019 年的秋天悄然消失了。
車站小賣部與便利店融合,車站內開設便當賣場和美食商店,顧客的選擇面已經擴大了太多。發行 JR 時刻表的交通報社聲明:「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雖然不舍,我們不得不做出終止刊登的決定?!?/span>
?
日式便當通常是不需加熱,可以直接揭蓋食用的。
?Allabout-japan.com
輕易就能吃到嘴里的車站便當,跟超市、便利店買的便當又有什么區別呢?也有很多人感到悵然若失。還有人在糾結「可加熱的便當還能不能叫車站便當?」。
日本人吃冷盒飯的習慣最讓中國人受不了。有網友曾對此憤慨吐槽:舟車勞頓就讓我吃冷菜冷飯,幾個意思?但由于從前旅途中的條件有限,出于衛生和口感上的考慮,便攜的便當就被特意加工為「即便涼的也比較好吃」這種形態。車站便當要吃冷,也就成為了日本人長期的思維定式。
?
拍攝于 1980 年左右,女售貨員手中的盒飯很快被搶購一空。
?田町幸夫
我在山形某站臺上買車站便當時,詢問店主能否加熱,五十多歲的大叔卻熱心地跟我回憶起了往事:
「要說我年輕的時候,可幾乎沒見過熱了來吃的車站便當噢?,F在大家都可能覺得在站內的賣場買來熱著吃才是理所當然,但我年輕的時候,打開快車的窗戶,賣便當的男男女女脖子上掛著大的木托盤,裝著林林總總的便當,上前就是吆喝:要不要買便當?來一個 XX 便當怎么樣?客人也一樣從車窗里探出頭來打聲招呼。因為停車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所以大家都想盡快買到心儀的便當和茶水。現在的車站便當都是在店里用微波爐加熱,然后帶到車里吃。旅行的風情完全沒有啦!」
便當之美味,或許和冷熱有一定的關系。不過在我看來,更為重要的也許是大叔說到的「旅行的風情」。這才是人們對于車站便當如此熱愛的本質吧。
冷的菜也好,硬的飯也好,即使在搖搖晃晃的車上快要灑出來,但就是覺得格外好吃。看起來,車站便當似乎成了在日本旅行的一件必備道具:在初次到訪的車站,和帶著鄉音的店主簡單攀談幾句,坐在不同裝束、帶著不同表情的旅客中間,小心翼翼打開特別包裝的車站便當。
會是什么樣的組合呢?即將和未知相遇的那份興奮與雀躍,就好像搖搖晃晃的旅途中對于目的地的想象和期待。大概有時候,人不是在盼望目的地,而是單純地沉湎在「旅行中」的感覺里。
05
當我們坐中國火車,我們吃什么?
在中國坐火車就吃不到一口好的?
?
德州扒雞是山東省德州市特產之一,與道口燒雞、符離集燒雞、溝幫子熏雞并稱為「中華四大鐵路雞」。
?王福春
曾經,德州扒雞在鐵路上風頭一時無兩 —— 這是正兒八經的山東特產,和德克薩斯州可沒關系。先是在明清時期隨著大運河名揚京城,又沿著民國時期的鐵路流傳開來。
當時「中華談吃第一人」唐魯孫吃了老友一劑安利,乘車途經德州,便乖乖去買了一只。結果因為雞太好吃,再配上壺小酒,吃飽、喝好、睡足,坐過了站。他在《德州扒雞枕頭瓜》中由衷贊嘆:「這一頓肥皮嫩肉、膘足脂潤的扒雞令人過癮,旅中能如此大快朵頤,實在是件快事?!?/span>
?
制作德州扒雞需經過浸泡、油炸、燜煮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扒雞香氣濃郁,肉質軟爛,老少咸宜。
?News.cgtn.com
拆開油乎乎的紙包,一只油光發亮的扒雞就在眼前了。肉嫩松軟,清香不膩,輕輕一碰就脫骨,不需要餐具就可以大快朵頤。真是沒有比德州扒雞更適合帶上火車的食物了。
叫賣方式同日本的車站便當大同小異:小販脖子上掛個木盒子,里面用紙包著新鮮的扒雞,沿著火車廂一節節叫賣。綠皮車的年代,據說賣一天扒雞就能賺幾千塊錢。
而現在呢,當車外的時代飛馳而過,火車內的食物卻好像一直停滯不前了。
其實一開始,中國火車餐的起點還是很高的。1953 年新中國第一款餐車設計定型,當初的座上賓都是文化名流,1980~1990 年代則是深受大眾歡迎。干凈簡樸的餐車,擺有鮮花、調味盒、牙簽、餐巾的餐桌,從長方形鋁飯盒裝的蓋澆飯,發展到豐富的中餐西點。那時的餐車師傅,可是一等一的烹飪水平……
?
山東青島一家餐飲管理公司正在為高速列車準備食物。
?Xinhuanet.com
高開低走的如今,采用冷鏈供應、食用前加熱的火車盒飯,安全性有保障,但口感和味道很難說叫人滿意。尤其 60 元一盒的高鐵盒飯;有的車分成 15 ~ 45 元幾檔不等,不過往往剛上車,15 元的盒飯就「碰巧」賣完了,只剩 40 元的「高級盒飯」,一種奇妙的玄學。菜色品種也偏單一,例如兩葷一素,很典型的搭配就是牛腩 / 排骨 + 雞丁 + 黃瓜。不管坐什么火車,坐到哪里,都是清一色的三菜一飯,外加萬年不變的白色塑料飯盒。
壽司店「源」曾經談起他們開始制作「駅弁」的理由:
「想用鄉土的味道治愈旅人的心 —— 便當也在不斷進化,但我們還是想把從前人們傾注在便當中的心意繼續傳達給大家。」
這真是很日式的一句話。車站便當大會的口號也是同樣「日里日氣」:回憶的味道,故鄉的味道。
可這偏偏叫人共鳴。
我不知道這是在中國火車盒飯里從未找到的,還是已經失去了的東西。
?
方便面成了更多中國人的火車餐選擇。
?Chinadaily.com.cn
現在,你甚至只需要在車內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叫到一份準點送至某經停站的外賣。但或許正因為這是個一切都能太輕易得到的時代,我總盼望能吃上一份更像樣的盒飯。
想起多年前,那個在火車上度過的搖搖晃晃的夏夜,在熱風的鼓噪中,在旅途顛簸的半夢半醒中,我或許是夢到了家鄉的味道:藕湯、鴨脖、炒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