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能喝多少咖啡?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咖啡視為每日必需飲品,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問題,如蜜糖般引誘著前赴后繼的人來尋找答案。
從最早的雀巢速溶咖啡,到星巴克,再到瑞幸,中國市場的咖啡故事,似乎永遠講不完。有數據顯示,中國咖啡市場的年均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倍。
瑞幸的互聯網咖啡故事只講到一半,回聲仍在,精品速溶咖啡企業,就在線上摩拳擦掌,想靠新的咖啡故事收割年輕人,三頓半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中的“網紅”品牌,2020年雙十一,三頓半成交額破億,超越雀巢,成為天貓咖啡和沖調類目第一。
只是,有瑞幸的例子在前,三頓半的咖啡故事,又能講多大?
01
中國市場的咖啡故事
1930年,巴西咖啡連續多年豐收,多余的咖啡豆無處可賣,只能當作燃料消耗。為了緩解這種局面,巴西政府找到雀巢公司,希望研發一種長久保存咖啡的方法,以解決咖啡豆過剩的問題。
經過幾年研發,1938年,雀巢公司正式推出現代化的速溶咖啡。速溶咖啡的推出不僅奠定了雀巢在咖啡行業的地位,也改變了咖啡消費方式。
50年后,雀巢速溶咖啡進入中國,成為許多中國消費者對咖啡最初的印象。以雀巢速溶咖啡為起點,中國咖啡市場被啟蒙后,快速成長。
?
1998年,中國臺灣商人陳文敏,決定賭一把,他把自己在臺灣經營的上島咖啡店,開到了海南。當時的海南,在房地產帶動下,經濟一片火熱,上島咖啡的出現滿足了商務洽談的需求,生意越來越好。
有了海南市場的成功經驗,上島咖啡決定在整個大陸市場擴張。從上島咖啡開始,中國市場上連鎖咖啡店品牌層出不窮。
星巴克、Costa等歐美系咖啡品牌,以及咖啡陪你等韓系咖啡品牌,全都開始在中國市場瘋狂開店。巔峰時,上島咖啡店面數量曾超過3000家。2014年,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后,咖啡陪你高調宣布門店數量超過600家。
不過,瘋狂擴張也給很多連鎖咖啡品牌埋下隱患。采用加盟模式的上島咖啡,加盟商紛紛自立門戶,上島咖啡陷入關店潮。咖啡陪你則陷入資金和供應鏈危機,2015年開始關店,最終破產倒閉。
連鎖咖啡的故事講到這兒,市場上也只剩星巴克、Costa等頭部品牌。但前人失敗的探索,并未澆滅咖啡創業者們在中國這個具有無限潛力市場上的創業熱情。
2015年開始,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互聯網咖啡漸漸興起。自助咖啡機、外賣咖啡,變成了行業的新“寵兒”。
瑞幸的故事,讓咖啡行業看到了外賣咖啡的巨大市場。在這之外,線上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也開始躍躍欲試,想在雀巢等老品牌的手中搶下年輕人的市場,其中三頓半最是兇猛。
?
最早的速溶咖啡雖然方便,但是制作工藝以熱加工噴霧干燥為主,加工過程中會造成咖啡芳香物質散失,而且雀巢“1+2”等速溶咖啡中添加了糖、植脂末等成分。
跟傳統速溶咖啡比,如今的線上精品速溶咖啡,品牌普遍采用冷萃提取、凍干的技術,可以更大限度保留咖啡原有風味;而且能做到即時速溶,強化了產品的便利性,很多年輕人被此吸引。
2020年下半年,馮凡在李佳琦直播間第一次聽說三頓半這個品牌。作為一名白領,她每天上班前,一定會喝一杯咖啡,可以說是“閱咖啡無數”。
但李佳琦的口播還是讓她無法按捺購物的沖動,當即買了三盒三頓半。她回憶說:“當時就是覺得聽起來有點像凍干粉,很有技術含量的樣子,而且包裝也好看,就心動了。”
啡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東,從事咖啡行業多年。在他看來,90后、00后,在餐飲細分市場的消費占比已經超過50%,所以產品迭代至關重要,三頓半就是抓住了速溶咖啡迭代的機遇。
目前,拿天貓旗艦店數據對比,三頓半銷量最高的即時速溶咖啡,已有3.4萬人付款,其下單量是雀巢最高銷量速溶咖啡的近4倍。
?
圖 | 《2020線上咖啡市場消費者洞察報告》
成立5年的三頓半,已然成為咖啡領域的“網紅”。
02
精品咖啡故事
更大限度保留咖啡風味、即時速溶、自然健康,是三頓半講出的“精品速溶咖啡”故事。在此基礎上,三頓半最為擅長的,還是用營銷把自己的故事講給消費者聽。
在這個“顏即正義”的時代,高顏值是俘獲消費者的第一步。2020年,三頓半標有數字的包裝,獲得了紅點品牌設計與傳達包裝類獎項。
?
安心并不是一個喝咖啡成癮的人,她之所以關注到三頓半這個品牌,就是因為被官網上的產品照片吸引了。那次,她購買了三頓半的掛耳咖啡和手沖壺。
峰瑞資本參與過三頓半多輪投資,副總裁黃海在一次分享會上提到過“成圖率”的概念。所謂成圖率,簡單理解就是指購買某款產品的顧客,主動拍照分享的概率。
線上化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看到別人分享的內容,從而被“種草”,之后再購買“拔草”、分享購物和使用體驗,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消費流程。
三頓半成立之后,并沒有全網營銷,而是把重點放在下廚房APP上。下廚房創始人發現三頓半的成圖率,比其他品牌高很多。
好看的包裝不僅能讓人更快被“種草”,還能在“拔草”之后激發用戶分享的欲望。分享多了,品牌越來越網紅,也就收獲了“審美紅利”。
在吸引消費者之后,互動,也是互聯網品牌不可或缺的一步。
據《大公報》報道,三頓半的工作人員會在社交平臺上根據用戶發布的內容,發現品牌潛在“領航員”。
“領航員”是三頓半在各渠道發現的可以生產優質內容的消費者,三頓半會給領航員郵寄產品,傾聽他們對于產品、包裝的建議。
?
這樣,不僅保證了三頓半與消費者的互動,而且領航員生產的文字、圖片內容,又能為三頓半成為網紅“造勢”。
三頓半還推出了一個“返航計劃”。消費者喝完咖啡之后,可以拿小包裝參加返航計劃,用空盒換咖啡或其他周邊產品。
市界發現,不少消費者會把自己喝咖啡剩下的空盒放在咸魚上賣,標價“1—2”元不等。一位賣家告訴市界,買這些空盒子的人,大都是為了參加返航計劃。
品質、健康、高顏值和環保的理念,成為三頓半塑造出的品牌形象。在與消費者不斷互動的過程中,三頓半又聚集了一批忠實粉絲。
但在這些營銷手段之下,三頓半自身的弊端也在逐漸顯現。
03
復購率是最大敵人
近些年,消費群體、渠道的不斷更迭,催生出一大批新消費品牌。
三頓半、江小白、元氣森林、完美日記等都是其中代表。他們或是抓住了新消費需求,或是掌握了新營銷和銷售渠道,在資本的助力下,以傳統品牌難以想象的速度迅速崛起。
這些新消費品牌,最常被質疑的一個問題就是:品牌的護城河在哪兒,到底能火多久?
三頓半的走紅,除了背后,來自峰瑞資本、天圖投資和紅杉資本中國的支持,也得益于速溶咖啡產品迭代,這類產品相當于在傳統速溶咖啡、精品咖啡、連鎖咖啡之間抓住了一個新市場。
三頓半宣揚的超冷萃技術,雖然是咖啡行業近兩年比較火的技術,但其實門檻并不高。
跟三頓半一樣用冷萃凍干技術生產的即時速溶咖啡品牌,還有很多。這些品牌不僅產品相似,連包裝風格都大相徑庭。其中,比較知名的品牌有永璞、鷹集、柯林和肯德基。
?
三頓半在產品、技術方面極易仿。除了類似的產品,便利店以及瑞幸等咖啡品牌在不少消費場景下,也是三頓半的潛在對手。
張瑩每天都要喝至少一杯咖啡,在喝過一顆三頓半咖啡沖的拿鐵后,她明確表示,自己應該不會成為三頓半的用戶。
她說,用三頓半咖啡粉做拿鐵,牛奶加上咖啡粉的成本至少要7、8元,而且還要自己準備杯子。辦公樓附近便利店的拿鐵不會超過10塊錢,瑞幸一杯拿鐵的價格也就13元左右。而且,后兩者都是現制咖啡。
“像我們這樣在市中心工作的都市麗人,喝咖啡的選擇實在太多了。”張瑩這樣調侃道。
買了三頓半之后,馮凡確實覺得三頓半的口感和速溶咖啡很不一樣。她在辦公室放了一盒三頓半,原本想的是即時速溶在公司喝起來很方便。
夏天時,她會在家拿冰牛奶泡三頓半喝,到了冬天,公司和家里都沒有熱牛奶,放在公司的那盒三頓半也就從未打開過。
“可替代品實在太多了,大多時候就直接在公司樓下買咖啡了。”馮凡這樣解釋自己沒有回購三頓半的原因。
跟傳統速溶咖啡比,以三頓半為代表的精品速溶咖啡確實在口感、健康上更勝一籌,但相應的價格也高出不少;很多消費情景中,在精品速溶咖啡的價格基礎上,稍微加一點錢,就可以有更多現磨咖啡的選擇。
?
這樣的特征就決定,現階段精品速溶咖啡的市場不會很寬廣。因此,在王振東看來,對于三頓半而言,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我迭代能力和消費者的復購率。
他向市界表示:“三頓半生于速溶咖啡的迭代,所以必須依賴持續的創新力和可靠的品控來塑造起品牌力,否則可能會慢慢被消費者遺忘、拋棄。”
中國的消費市場足夠大,在單個細分領域能做到極致的企業同樣大有可為。對于三頓半而言,提高現在粉絲的復購率或許比開拓新市場更加有用。
作為三頓半的老客戶,安心從沒買過三頓半銷量最好的超冷萃即時速溶咖啡。她覺得一小杯只有兩克,性價比太低了。
“不過,如果我買咖啡豆的時候,三頓半送給我一小盒體驗裝,我或許會被圈粉。”安心說道。
從上世紀80年代雀巢咖啡進入中國市場以來,不到40年間,中國咖啡市場經歷了數次更迭。看到中國咖啡市場潛力,而紛紛布局者,絡繹不絕,但真正堅持下來的品牌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