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面包行業還處于萌芽、野蠻生長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理論、技術亦或是創新,我們都在向日本學習。其實日本的面包之路并不比國內久太多,只是近百年里突飛猛進,實現了爆炸式發展。今天我們就帶大家簡單梳理下日本的面包發展史,同時總結下日本為何能成功成為亞洲面包行業的風向標,并將面包文化浸入日本人骨髓的。為了便于閱覽,同樣,分為以下幾個版塊?
注:因內容較長,為方便閱讀,分為上下兩篇推送,今日文章內容為Part1和Part2。
1.?日本面包百年發展史回顧
2.?面包技藝的傳承以及面包科學、文化的發展
3.?以創新開拓市場,制作出日式風格的面包
4.?日本面包行業發展現狀與困境
01
日本面包百年發展史
關于面包在日本的發展之路,雖有傳400多年,但是其值得探討且不間斷的發展史,也就一百多年。這里我們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萌芽期(1549年——明治維新時期)
發酵面包傳入日本,是西班牙傳教士Francisco de Xavier,時間大約是在1549年。
?
1609年,菲律賓臨時總督Don Rodrigo,因臺風遇難,在日本境內被救,其在日本滯留十個月, 將從御宿到長崎的見聞寫成的《日本縱斷記》,記載了“日本人的面包如同果實一般,并不為主食之用……然而購買者甚少,因此其價值幾乎為零。”
?
○木村屋及其紅豆包,ginza.jp
至明治時期,日本社會開始全面西化,面包因其更長的保質期,首先獲得了軍隊的青睞。也就是這個時期,文英堂(現名木村屋)創始人之子——英三郎與店里的兩位面包師梅吉、武島勝武藏,開發出了日本烙印的國民面包——用米曲發酵的酒種紅豆面包。不過這一時期面包在日本,仍然屬于調劑品和高檔食物,并未開始國民化。
轉折期(日本昭和時期——二戰結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面包需求激增。因大量收購軍用米,糙米面包、豆渣面包作為代用主食成為熱議話題。
一戰時,因糧食危機所迫,政府要求日本制粉和日清制粉兩大公司設立面包制造企業。隨著一戰結束,移居美國者回到日本,美式高油糖面包也推廣開來。
1923年關東大地震以及昭和初期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導致日本出現了300萬人以上失業,因此相繼出現了沒有能力讓孩子帶便當,只能喝水充饑的家庭。1930年,日本開啟了針對饑荒兒童的營養面包的供給,受益于此的兒童突破了65萬人。
?
○日本學校餐,nhk.or.jp
二戰后,由于糧食,特別是大米嚴重供應不足,改善國民營養成為首要目標,面制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得到大力提倡和鼓勵。此時,日本政府積極倡導面包作為主食加入到學生營養餐中。自此,面包成為整整一代日本人的飲食習慣,隨著孩子們的長大,這一舉措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面包生產,擴大了面包消費群體和市場,面包開始走向國民化。
飛躍期(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
日本經濟在70-80年代進入高速增長期,伴隨著10%的GDP增速,日本面包的消費量也開始高速發展,連續二十年保持著5%以上增長率。
?
數據顯示,日本的面包消費從1960年代就一直呈現增長趨勢。1970年,全國范圍內售賣新鮮烘焙面包的店鋪增多。1984年,第二次法式面包風潮興起,硬面包卷也加入其中,成為當時烘焙店中的主要商品。1985年以后,隨著冷凍面團品質的不斷優化,市場也逐漸擴大,利用這個技術,法國生活(Vie De France)、小美人魚(Little Mermaid)等半成品面包房蓬勃發展,為面包業指明了新的道路。
?
○山崎官網
從90年代初期開始,隨著日本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的消費更傾向于食品的多樣性,漸漸將面包作為休閑食品,主食面包的增長趨于平緩,市場也逐漸趨于穩定。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也越來越高,日本烘焙行業老大山崎面包正是在這一過程登頂,2016年,單山崎一家就占據了日本面包市場25%以上的市場份額。(反觀國內,桃李、達利兩大巨頭相加,也不過僅占市場份額的8%)
如今,日本面包工廠的生產在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用日本產小麥、自制發酵種、石窯的遠紅外線等烘焙懷舊技術制作面包的烘焙店也開始增多,在商業和情懷兩個方向上,都探索出了成功道路。
02
技藝傳承引領步伐
而日本的面包市場相比我國,之所以能走得穩健,則在于面包技藝的傳承,濃厚的面包科學研究氛圍,能讓從業者得到正統的理論與技法學習。同時面包文化濃厚,早已扎根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內化為日式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傳承自扎實的技藝
?
○JIB官網
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為面包在日本的平穩發展提供了堅實后盾。1954年,面包新聞社和糧食時報共同舉辦了“國際面包糕點制作技術大型講習會”,為期三個月,在全國的17個會場同時進行。來自法國國立制粉學校的Raymond Calvel,45年間來日30多次,將法式面包的精髓傳給了日本的面包制作者。此外,各國的優秀面包師也都來日傳授了本國較為正統的面包技藝。當時對海外的面包制品、面包技術還一無所知的日本面包師,因此能夠直接正確地吸收技術并將其忠實再現。
竹谷光司老爺子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日本人忠實地傳承著從法國人那里學來的技藝,所以,日本的法式面包曾一度比法國本土的更為好吃。”
不斷探索的面包科學
?
○JIB授課現場,左為仁瓶利夫老師,JIB官網
而對扎實的技術進行傳承顯然還不夠,以最具代表性的日本面包技術研究所JIB為例,在幾十年里都將面包作為一門認真對待的科學進行無止境探索。那些在研究所一鉆研就是大半輩子的老師,傾盡畢生心血只為面包研究,對比國內諸多烘焙學校師資流動性較大的拿來主義,我們確實相差甚遠。
除了JIB入門課程,還有研究所的研究生課程,更為高階且含金量極高,師資力量也是無出其右。其中學生多為各大烘焙集團送進來的從業5-10年的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理論教學比重非常大,同時又結合實踐。小麥粉的技術教學來自日清、油脂教學來自kaneka,乳制品教學來自森永。也讓學員能第一線的接觸最新的技術和烘焙資源。建立最緊密的技術開發和商業利用橋梁。
正是基于此的嚴謹與鉆研態度,才使得日本面包行業技術從業人員素質較高。此外各類烘焙行業周刊、唾手可得,讓喜歡探索的面包愛好者,有解疑答惑之所。同時各類面包行業書籍盛出,無論是理論集大成的《面包學》,仁瓶利夫老爺子的《邁向Bon Pain好面包之道》;亦或是針對如法棍和可頌,日本有名的烘焙門店單一產品的詳解,種類之多,涵蓋方方面面。
面包活動的高頻熏染
?
○青山面包節,tripadvisor.com
相比于國內,目前在日本每年大約有40場左右以面包為主的活動。與此同時,日本面包企業聯合發力,共同推波助瀾,日本許多地區會每年舉報盛大的面包節パンの祭典,帶動消費者了解面包,愛上面包。
從2013年開始,在東京表參道的聯合國大學前,每年會舉辦數次“青山面包節”,可謂盛況空前。而為紀念1842年日本第一個制作面包的學者江川太郎左衛門,從2007年開始,靜岡縣的伊豆每年都舉辦“面包始祖的面包節”。還有影響力甚廣的世田谷區面包大集,多設在學校和公園之間,無數的面包店參集或出品,日均2-3W的人流量不在話下。
這些高頻、滲入日常的面包活動,讓面包文化深入人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日本人。同時讓認真做面包的烘焙門店,能得到露出與推廣的機會。
?以上,為今日推送內容。在后面推送的下篇中,我們將對Part3和Part4通過數據與案例進行細致闡釋,清晰呈現日本面包行業的創新之路,以及創新產品帶來的巨大的面包市場;同時對目前日本面包工廠和門店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以作借鑒。敬請關注~
主要參考資料:
《面包學》
パン業界の2020年版(2019-20年)の業界レポート
パン業界は今後どうなる?パン需要や市場動向を様々なデータで見てみる
[注目トピックス 日本株]山崎パン---急落、市場予想を下回る水準まで業績予想を下方修正
伸長を続ける冷凍パン市場、調理場の人手不足で“焼成済み”商品が需要拡大
パン業界研究?仕事內容や求人狀況、今後の動向を解説
食料消費構造の変化 イ 世帯構造の変化と食料消費の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