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美食,那可真是數不勝數,由于地區不同和飲食習慣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種類,其中火鍋應該是大眾接受度比較高的一種美食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對火鍋似乎都充滿了熱愛。
?
明星也不例外,不少明星入局餐飲行業都是從火鍋做起的,比較著名的火鍋店像是薛之謙的上上謙,包貝爾和賈玲合資的辣莊,陳赫的賢合莊,任泉的熱辣壹號,鄭凱的火鳳祥火鍋等等。
似乎開火鍋店已經成了明星們搞副業的第一選擇,那么為何明星紛紛扎堆入局火鍋行業?又該如何避免明星開店死得快這一魔咒?
01
億萬吃貨撐起的火鍋市場
明星入局火鍋行業似乎已經成為娛樂圈的潮流,事實上明星開火鍋店的例子不勝枚舉,早在2012年,薛之謙就在上海開了 “上上謙串串香火鍋”,到2019年直營店就28家。
2014年任泉、李冰冰、黃曉明等明星合伙開了熱辣壹號火鍋店,眾多大牌合作一時風頭無兩。
?
最近陳赫的賢合莊鹵味火鍋,在抖音更是異常火熱,吸引了不少網紅大咖都來打卡,除此之外吳奇隆、包貝爾、趙麗穎、鄧家佳等許多明星都開過火鍋店,那么明星為什么偏愛火鍋店呢?
?1、餐飲市場大,火鍋標準化程度高,毛利率高
資料顯示,明星搞副業的人里面有 60% 的選擇了餐飲,而這里面開火鍋店的人最多。
火鍋可以說是中國受眾面最大的美食,無論是北方的銅鍋、熱辣的四川火鍋、還是營養的菌菇火鍋,把新鮮的肉和菜丟進翻著水花的鍋里,撈出、蘸上調味料大快朵頤,任誰都沒法拒絕,同時火鍋店入局門檻低、投資額度小、食材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對廚師技藝依賴程度低,對于缺少餐飲企業管理經驗和廚技把控經驗的明星而言,相對較容易上手。
?
智研咨詢網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火鍋產業競爭態勢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火鍋餐飲行業市場總收入由2014年的3167億元,增長至2017年4362億元;而在2017年餐飲行業的整體收入中,火鍋行業占22%。
億萬吃貨們撐起了巨大的火鍋市場,尤其是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打卡各種網紅火鍋店是他們的最愛。
?2、明星的流量效應加上火鍋的社交屬性
火鍋的菜品多樣性可以滿足不同口味的需求,受眾廣,包容性極強,加之火鍋的社交屬性,所以火鍋店永遠不缺食客。
?
明星利用自身名氣,還可以為店里帶來更大的流量,不過明星效應固然奏效,火鍋店想要長久地運營下去自身也得具備硬實力,加上吃火鍋的都是三五成群,社交屬性能進一步催化二次傳播,而且明星吸引來的都是具備一定用戶特征的年輕人,這群人的消費能力、頻次以及二次傳播帶來的新用戶都是同類用戶。
?3、全國范圍的廣譜性
火鍋隨著整個中國勞動力人口的遷移,已經完全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廣譜性。對于食用火鍋這件事幾乎不用再進行用戶教育,幾乎可以做到人人都有清晰地認知。
同時食材多,味覺刺激遠遠超過中餐,麻辣到位、鮮味突出、香味宜人、厚味老道、回味無窮,而人們的口感也是越吃越大,特別是中青年人刺激和時新是他們最喜好的,恰恰這類群體又是餐飲業消費的主力軍。
?
任何一個行業的運行都有其獨特的運營規律,明星開開火鍋店所擁有的朋友和粉絲并不等于店面的消費群,只能說是潛在客源群體,能否成為固定客源最終還取決于火鍋本身的味道、菜品、服務和環境等因素。
盈利是商業品牌的主要目的,明星效應對于餐廳來說只是起到輔助的宣傳作用,如果本末倒置,過分地依賴明星效應,忽略餐廳經營的本質,最終會導致餐廳經營每況愈下。
02
瘋狂入局背后
為何明星開店大多“死得快”?
無疑明星開的火鍋店都是帶著天然光環,像熱辣壹號火鍋店,有何炅、李冰冰、任泉等六位明星老板的光環、店面再以電影為主題輔以明星合影、菜品以熱辣川系火鍋為主打,一面世就備受關注。
最火的時候不僅遍布北京、上海、深圳,甚至開到了美國塞班,賈玲和包貝爾合開的辣莊火鍋店,店里員工cosplay成僵尸、白娘子、蝙蝠俠等角色,將火鍋店變成了穿越主題公園,吸引了不少90、00后,一度十分火熱。
?
雖然明星熱衷開火鍋店,但翻車的可不少。近年來,明星餐廳風波頻發,陳赫的賢合莊火鍋店及鄭愷的火鳳祥火鍋店都遭遇了翻車情況,因此明星開火鍋店容易,要想持續經營下去并不那么容易。
那么瘋狂入局背后,為何明星開店大多“死得快”?在黑馬君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被高端定位困住,品牌溢價過高
很多明星的火鍋店,都死在了自己高端的定位上,孟非和黃磊開的“黃粱一孟”,開業時就以一盤198元的毛肚成功上了熱搜,人均300以上的消費水平,足以嚇退大部分食客。
高端火鍋不是不能做,但是必須要有相匹配的溢價,眾所周知海底撈的火鍋在同樣的口感下算是貴的,但他的服務做到了極致,食客多付點錢就當服務費了。
?
而明星餐廳最大的價值點無非是明星的流量,但大多數的明星火鍋店,老板只在宣傳的時候登場,很多食客表示:奔著明星去的,但明星餐廳沒有明星,只有明星的人形立牌。
最終大部分人打卡一次即可,被高價位勸退,明星餐廳也就混成了網紅店。
?2、忽視產品和服務
雖然開火鍋店的門檻低,但是產品和服務仍然是其核心競爭力,只有噱頭而忽視了產品,失敗也成了必然,做餐飲一旦丟了產品質量的底線,再大的品牌再多的流量都是零。
曾經因明星光環火速擴張的熱辣壹號火鍋店,到最后3人套餐88元都沒人去,其中最大原因除了產品以外,就是服務員的態度非常惡劣,上菜慢不說,很多事情都需要顧客親力親為,一副你愛吃不吃的樣子。
?
根據美團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2019》的數據顯示,近兩年餐廳倒閉率超過70%,而火鍋行業,競爭更是激烈,稍不留神就會淘汰出局,無疑在餐飲行業,流量和資本向來只是敲門磚,價格、產品和服務才是核心競爭力。
03
明星火鍋店背后,
去明星化才是長久之計!
無疑明星的熱度和店鋪的流量是相輔相成的,如果真的是想要自己的火鍋店長遠發展,還是要真材實料,用心服務,真正了解餐飲店核心競爭力,不能只顧賺錢。
19年人民網對明星火鍋店做了一次報道,開篇第一句是:“黃粱一孟”最終成為演員黃磊和主持人孟非的“黃粱一夢”,這里面有五分陳述四分遺憾以及最后一分的篤定。
?
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餐飲業態越來越多元化,消費者的口味逐漸個性化和多樣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也讓餐飲品牌在門店體驗、日常管理和品牌打造上進行升級,娛樂明星的火鍋店與大眾餐飲品牌一樣面臨著長遠發展的困局。
梳理了上文提到的明星火鍋店,其實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初代品牌
初代明星火鍋品牌 ,都有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能給自己的火鍋店帶來很高的品牌溢價 。
這就導致了,很多明星火鍋店價格虛高。“黃粱一孟”開業之初,“80元起的鍋底 、198元/份的 毛肚、398元/份的牛肉 ”,放到現在也是貧民窟女孩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
最重要的是價值配不上價格,沒有獨特的賣點,也沒有海底撈的服務,一樣的湯底蔬菜牛羊肉,第一次大家還能說服自己“為愛發電”,第二次只會覺得,“我拿你當愛豆,你卻把我當韭菜”。
這一類品牌,如今大多銷聲匿跡了。
?2、新生代品牌
新生代明星火鍋店 ,放低姿態的同時還開始注重差異化營銷 。
?
比如陳赫及其友人所開賢合莊,近年來大有遍地開花之勢。如此喜人事態,一離不開親民的價格,二也是因為它 “ 鹵味+火鍋 ” 的差異化定位,雖然這一創意在川渝地區不是新聞,但被賢合莊帶到全國后,不僅引起了老火鍋人的興趣,也以跨界之態,成功打入年輕人陣地。
這一類品牌,賢合莊正持續擴展,火社也開了分店,就當下來看前景可觀。
?3、較為成熟的品牌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那些,已經開到3年以上的明星火鍋店,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早已意識到自己是個成熟的品牌,該學會自己長大了,這一類的火鍋品牌,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品牌“去明星化” 。
它不再把明星老板當作核心賣點,而是形成了有自己獨特的營銷亮點,還有意識地打造品牌記憶點:就像麥當勞有“喜歡您來”這樣的口號,路過辣莊的食客也總能聽到“小二,有貴客到~”、“你好客官,幸會幸會,歡迎來到辣莊”這樣的迎客問候。
?
最終,它讓大眾記住的是辣莊這個品牌,而非“包貝爾的火鍋店”這一tittle,即使依托明星的偶像光環從這一發展路徑我們可以看到,明星的火鍋品牌,事實上在經歷一個“明星賦值—獨立探索—自我品牌化”的過程。
明星的火鍋品牌,最終還是該做自己的品牌。
?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明星在打造品牌時,將個人媒體形象與品牌形象進行切割,真正以個人審美主張為核心,建立品牌競爭力。
而明星店的去明星化可以將店鋪的目標受眾從粉絲延伸到更廣泛的消費群體,可以降低個人媒體形象對品牌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