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疫情有所反彈,winter is coming again,想必大家又做好了宅家工作、定點囤貨的準備。
購物APP里那眼花繚亂的補給中,有一種食物,你一定不止一次加過購物車——它就是午餐肉。
午餐肉文能正餐干飯,武能加餐飽腹。甚至一罐吃罷,到了勤儉持家的當代年輕人手中,還能再利用做個收納罐。
好家伙,“居家旅行殺人放火必備良藥”了。
而在一眾品牌里,來自老美的SPAM(世棒)近兩年風頭正勁,大有和梅林、長城等在人民群眾心中恒久遠的老牌國貨一較高下之勢。
遠道而來的洋罐頭的背后,是SPAM布局90年的午餐肉帝國。
每次當我興奮地拉開午餐肉罐頭時,腦海中都會冒出這個疑問:這世上有人討厭午餐肉嗎?
網上流傳的各種“火鍋最愛菜品list”投票中,午餐肉也許不是最出彩的那個,但它總能占據一席之地,像個蔫兒壞的調皮鬼。
這種食品,大概找到了人類腦部與胃部的bug,可以輕易與人類的饑餓基因共振——進化了這么久,誰人拒絕得了飽含蛋白質、脂肪和鹽分的罐頭?
它豐儉由人,宜濃妝宜淡抹,煎炒下火鍋,切片直接嗦。夾吐司香軟可口,配紅油咸辣上頭。
唇齒在觸碰到肉粒的那一瞬間,工業文明帶來的滿足感能從舌尖直躥到天靈蓋。
有些午餐肉不講肉德,淀粉加得略多,但碳水帶來的大腦滿足和口感提升,更是讓許多午餐肉原教旨主義者欲罷不能。
世間極致樂事,要么觸犯法律,要么背離道德,而更多則是使人發胖。誠不我欺。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SPAM能靠區區一罐午餐肉,締造一系列輝煌的戰績了。
至2018年,SPAM銷量超過80億,銷售額超過20億美元,在老美一家獨大,占據了90%的國內罐頭肉類市場份額。
SPAM至今已銷往全球44個國家,歐亞拉美幾開花。
每秒鐘,全世界就有12.8罐SPAM午餐肉被吃掉。它像一朵朵味蕾炸彈,在美國的三明治、香港的出前一丁、韓國的部隊鍋、夏威夷的musubi上轟然引爆。
單單夏威夷的居民,每年就要吃掉700萬罐SPAM,如果說香蕉蔗糖是夏威夷外顯的甜蜜,那么午餐肉無疑是它內蘊的快活。
國內情況我們更熟悉。
雖然不乏一些名氣極大的本土競爭對手,但SPAM在各大電商的銷量榜上,常年都能刷出存在感。
相較于國產午餐肉們的輕甜味與沙軟口感,有人更偏愛SPAM的咸香彈嫩和緊實。
它帶著一種老美食品特有的粗獷大條style,很有幾分江湖兒女不拘小節的意思。
另一方面,自來水導流,最為致命。
B站、抖音和快手上,常年也有美食博主發布SPAM的試吃視頻。
博主們熱衷于將SPAM和其他品牌做體驗對比,一邊甩開腮幫子大快朵頤,一邊煞有介事地描述食用感受,無形中又為SPAM帶了一波流量。
SPAM的輝煌戰績,是真的在戰爭中千錘百煉出來的。
當然,世界上不缺這種企業因為“歷史的進程”而崛起壯大的戲份,但SPAM在其中,卡點很準,因而顯得尤為勵志。
20世紀30年代,美國明州有個荷美爾食品公司(Hormal Foods),這家企業早期主要做生豬屠宰和簡易加工,有點類似上世紀國內的肉聯廠(暴露年齡)。
其實午餐肉在此之前便已有之,但主要供應餐廳、商戶,傳統的午餐肉個頭大,每罐有將近3公斤,擱現在絕對是Costco里的熱門商品。
1937年,荷美爾整出了個小型罐裝香料火腿(Hormel Spiced Ham),顧名思義就是豬肉加香料。
此前,百姓們習慣于吃鮮肉以及輕加工肉類產品,對于這種新式產品一時間摸不著頭腦。畢竟是吃進肚子里的東西,我得知道我吃的是啥,對不對。
而一種新產品要想打入市場,用戶教育和宣傳造勢必不可少。荷美爾當時別出心栽地給這款罐頭火腿廣發英雄帖,弄了個征名活動。
別看現在各種商業花活兒層出不窮,做宣傳既靠實力也靠運氣,但在那個時期,征名活動還是很能吸引到消費者目光的。
不知道是不是內定,荷美爾肉聯廠一位副總裁的哥哥給它起名為SPAM(Shoulder of Pork and Ham“豬肩肉與火腿”的首字母大寫),事兒就這么定了。
老美生意人起名的方式,就是這么簡單而枯燥。SPAM這個名字短小且朗朗上口,同時讓消費者精準地get到了產品內容,也不失為一個好名字。
燃鵝,一個名字,及其背后的宣傳套路,其實只占了SPAM打開銷路的一小部分原因。
對時間敏感的老鐵應該能看出來,彼時恰逢美國大蕭條時期。SPAM真正做到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原因正在于此——
午餐肉的配料包括淀粉、糖、鹽等,變相拉低了原材料成本,這使得SPAM比市面上常見的新鮮肉類價格低。
密封罐裝的特點,也讓SPAM做到了開罐即食,易于保存。節省了老美人民群眾,尤其是打工人們的時間。SPAM的出現,可以說恰到好處地為很多購買力不足的美國人民提供了蛋白質、脂肪、碳水和鹽分補給。
其實SPAM的“群眾路線”策略不算特別亮眼,主要是“下沉”得沒那么徹底:雖然大蕭條,但羅斯福新政出來續了個命,相當一部分人家底子還在;而正兒八經的窮人也不可能總是購買午餐肉。
時間的玄機正在于此。緊接著,二戰爆發,SPAM站上美國肉制品C位的機會來了。
肉少管飽、運輸方便,開罐即食——也正是上述提到的SPAM的幾個產品特點,讓它成為戰爭中美國軍方的指定補給品。無論是補充體力還是營養,午餐肉都是不二之選。
縱是山珍海味玉盤珍饈,總這么個吃法也會胃反酸。因為“早上煎、中午烤、晚上做餡餅”的style,讓不少士兵還沒來得及上陣殺敵,就先被午餐肉搞得反復去世。
SPAM也因此有著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外號:如“下水肉”(Spare Parts Animal Meat)“偽裝肉”(Something Posing As Meat),以及“靈肉”(Mystery Meat),奪筍吶。
當然,這也是緊張殘酷的前線戰事中,難得的苦中作樂一刻,SPAM潛移默化中還給士兵們提供了一些情緒價值。
說到底,還是美國在二戰中沒有那么壓力山大。士兵們甚至還用SPAM吃剩的油脂來潤滑槍支和防水靴子。
這讓從小聽小米加步槍抗戰故事的我心中五味雜陳,公正地說,美國軍方后勤體系的強大的確值得學習。
而美軍每至一處,SPAM的影響也會留在當地。
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因為補給難度更高,士兵們也更倚賴于SPAM。這也就能解釋為何像關島、夏威夷等地,SPAM午餐肉的銷量長青這個現象了。
△(紀念關島解放60周年版本的SPAM罐頭)
又如韓國的部隊鍋,午餐肉算是鍋里的重頭戲,其前身也叫作“聯合國湯”,來源于哪場戰爭大家心知肚明,你再品品這個名字。
因為SPAM給一代人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過大,現如今,老美俚語中,就用SPAM來指代那些沒什么卵用的垃圾郵件,兩個字,傳神。
當然這只是揶揄,整個二戰期間,近1.5億磅午餐肉見證了前線的炮火隆隆。甚至連其他國家都被其深深影響,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曾經寫道:“沒有SPAM,我們就沒法喂飽軍隊。”
戰爭終會結束,一切都變了,一切又都毫無變化。
SPAM在和平年代,沒有故步自封,而是竟然更進一步,締造了一個龐大的午餐肉帝國。
苦難本身沒有意義,因苦難而生成的回憶濾鏡,卻能成為新的商機。
戰后百廢待興。據說,你如果能在街頭掏出一條巧克力,必會迎來眾多關注;而如果再配上一罐SPAM,那您就是整條gai上最靚滴仔。
SPAM在戰后物資緊缺的時代,仍然是十分搶手的香餑餑。荷美爾公司看準商機,打造了代表公司的愛豆“荷美爾女孩(Hormal Girls)”。
好家伙,官方挽起袖子,親自下場造星,在那個年代可以說是十分先鋒了。
“荷選之女”其實相當硬核,是一個由二戰女退伍軍人組成的樂團,她們在全國巡回演出,同時推廣SPAM午餐肉,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雙管齊下,錢掙得非常硬氣。
待承平日久,SPAM的戰略也逐漸清晰了起來:縱向在產品里吐故納新,橫向在營銷上錦上添花。二者匯總,都為“貼合消費者需求”而服務。
荷美爾不斷研發新口味,讓SPAM午餐肉在保持品質的前提下,逐漸多元化。
SPAM至今有17款產品。除了經典款之外,清淡味、黑椒味、培根味……都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
他們甚至在2019年推出了南瓜香料味的獵奇產品,一時間又把話題度拉滿。
就連電視臺股評員,在分析荷美爾的股票時,也忍不住現場試吃了SPAM南瓜味午餐肉。
無論是取名活動也好,“荷選之女”也罷,SPAM無疑是有營銷天賦的,他們在1991年就成立了第一家SPAM博物館,2005年又再接再厲開了一家午餐肉圣殿。
時間不斷向前,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對SPAM反而更加喜愛。
一方面,孤獨經濟令年輕人依舊熱愛這種簡單方便易于處理的肉類產品;另一方面,SPAM對于當代年輕的打工人隨時補充體力也功不可沒。
△(Z世代更喜歡簡單、易處理的肉食)
為了抓住年輕男女的心,SPAM也沒閑著,周邊、文化節、互動菜單……都一一安排上。
在美國,很多人心中會將SPAM、可口可樂、麥當勞和必勝客看作四大美式食物品牌。足見其影響力之深,將用戶心智占領得妥妥的。
你不得不佩服老美公司在文化認同上的感染力和宣傳能力。
相比之下,國內也不乏品質過硬、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午餐肉品牌,但為什么一直沒有非常出彩的那一款呢?
它們在產品多元化能力上確實不足;另外,也鮮少出現在公眾眼中,至今依然僅僅依靠食客和老饕們的口口相傳,成為江湖傳說。
但傳說總歸是傳說,聲音會越來越小,越來越稀。這年頭,發財也不必太悶聲,“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也多多少少帶了些敝帚自珍的忸怩感;午餐肉市場,或許需要一些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