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吃掉18萬噸,價格腰斬還嫌貴,車厘子是怎么被捧上天的?
沒想到啊!
2021年聽到的第一個喜訊,竟然是車厘子終于降價了!
據相關報道,今年智利天氣狀況良好,車厘子實現了豐收,預計將有50萬噸左右的車厘子進入中國市場,帶來價格下降30%,且今年智利櫻桃在品相、硬度、甜度等方面都要好于往年,記者走訪到,在盒馬和山姆會員店等線下商超,2J車厘子的價格已經降到了299元十斤。
喜大普奔的網友直接把這個消息拱上了熱搜:
“腰斬都不行,得斬腳踝才買得起。”
“我買了10斤,298”...
“能成熱搜第一,車厘子消費群體是有多大”
車厘子,這顆小小的紅果果,是怎么成為“冬季神果”的?
01
車厘子的“貴婦化”
車厘子,一個洋氣十足的名字,其實本質上跟咱們的國產大櫻桃是同一個品種。
這就要說到當初美國櫻桃協會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為了和我們的本土櫻桃區分開,就把進口櫻桃命名為“車厘子”,英語Cherries的音譯,一個聽起來就很貴的名字。
車厘子剛進口中國那會兒,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果”,全國只有高端超市才有售,而且巨貴。那時候買1斤車厘子要花上150元-180元。以當時的消費水平來說,絕對算得上是水果界的“愛馬仕”了。
怎么會恁貴?
其實,在智利,這玩意兒便宜的就跟中國的砂糖橘似的。
▲砂糖橘:誰在說我???
智利本地幾乎每家都種那么幾棵櫻桃樹,自家樹上摘一摘,隨便街邊支個小攤兒就賣了,拿個塑料袋直接扒拉一袋兒,15塊錢就能買一公斤絕佳品質的,花個10塊5塊就能把車厘子當飯吃,絕對管飽。
▲感受下智利人是怎么賣車厘子的
在智利人眼里,車厘子真就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
你能猜到智利人最稀罕什么嗎?
沒錯,是我大中華的香瓜!在智利,一個小香瓜能賣到五六十塊錢。
所以現在明白了嗎?不管是車厘子還是香瓜,都說明了一個問題:
不是水果本身貴,是遠距離的運輸和冷藏成本貴。
想象一下,狂野的拉美風給車厘子披上了華麗的外衣,光鮮亮麗的車厘子,穿越南半球漂洋過海來到你嘴里,依然保持出發時的鮮嫩嬌顏,真心不容易,你舍得讓它不貴么?
而且,根據車厘子協會的標準,用于出口的車厘子,太小和太大的都不行。這是因為國外人力成本昂貴,為了節省人力,太小的車厘子直接不采,而太大的車厘子因為產量稀少,沒有出口價值。
所以,一顆5塊錢的車厘子,一口吃下去,3塊錢吃的是運輸費,1塊錢吃的是采摘費。
話說回來,雖然出口車厘子真的貴,當時人家還不情愿賣給咱們。
那時候國外很多優質車厘子首選出口市場并不是中國,在亞洲,高品質的水果首先被送往日本、韓國等地,咱們拿著錢排隊也排不上,你說氣人不?
直到2005年,智利成為拉美第一個與我國簽署自貿協定的國家。2017年,中國—智利自貿區升級談判達成協議,雙方97%以上的產品已經實現零關稅,車厘子就是其中之一,這顆紅色小果果的才開始大量進口,價格逐漸降下來。
我們現在能吃上一口香甜多汁的車厘子,還真是得感謝我們的貿易談判專家。
02
車厘子社交,你怕了嗎?
車厘子春節期間的“爆紅”,同樣離不開網紅化的包裝。
自2012年,打出情懷牌的“褚橙”被市場廣泛認可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看好并進入生鮮電商領域,打造“爆款”產品的市場行為也相繼出現,車厘子也成為了被包裝對象之一。
早在2019年,一篇《26歲,月薪1萬,吃不起車厘子》,把一句“有些人表面上光鮮亮麗,背地里卻連車厘子都吃不起”推上了風口浪尖,車厘子的話題熱度攀上高峰。當年春節,智利車厘子的銷量同比暴漲了32倍多,更有網友紛紛“曬單”:一顆車厘子的價格高達五六塊錢。
社交網絡上甚至把“無所顧忌地消費這種高端水果的能力”稱為“車厘子財務自由”。今年車厘子價格腰斬的話題,又為其賺足了熱度。
當然,車厘子本身口味也不錯,相比國內的櫻桃,果肉更甜更緊實,在國內上市時又正逢新春,大過年的,端上一盆兒紅彤彤的車厘子。喜慶,洋氣,土豪!
“放開吃,算我的!”想象一下,大年初一,七大姑八大姨吃著車厘子,就騰不出嘴再追問你“有無對象收入幾何”了。
車厘子的網紅化,也帶來更多商業化的可能。
橫空出世的網紅茶飲“小滿茶田”就主打以車厘子為代表的“高價值感”杯裝鮮果茶飲,并在2019年9月完成天使輪投資,2020年7月完成Pre-A輪投資,這段時間在很多短視頻平臺上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這段時間爆火的車厘子飲品
飲品價格并不便宜,單杯售價在23元-39元不等,但依然吸引很多年輕人打卡。
萬物皆可車厘子,談戀愛送花已經out了,有人直接送了一棵車厘子樹,還把#年輕人用車厘子談戀愛#送上了熱搜。
看著朋友圈大家都在車厘子狂歡,讓你分分鐘懷疑人生:
“貴怎么是車厘子的缺點?明明是你的缺點!”
03
水果網紅化,一場電商的精心布局
迅速壯大的中國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果農,他們開始把中國列為其產品的首要出口地。
而網紅水果的興起,是進口供應商、電商營銷、消費觀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了掏空我們的錢包,電商們也是操碎了心。車厘子剛引入國內時,主要原產地還是美國,為了迅速打開市場,電商們甚至邀請到了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親臨商超,并且送出了一盒自己親自簽名的櫻桃,上面寫著“這是來自我家鄉的櫻桃,希望大家能夠喜歡”。迅速打開了市場,也奠定了車厘子的高逼格。
除了車厘子,這幾年商家著力打造的明星水果產品還有貓山王榴蓮、白草莓、黃金維納斯蘋果等。與車厘子一樣,這些產品多少也存在進口成本高、冷鏈運輸成本高、貨損率高的問題,因此客單價普遍偏高。
比如,日本淡雪草莓,水果中的”勞斯萊斯“,每斤200多元,屬于買了必須發朋友圈的存在。
比如貓山王榴蓮,看這廣告詞,一字一句都透露著做作是怎么回事?
還有《三十而已》里25塊錢一個的進口澳洲蜜橘。
這年頭,吃口水果都吃出了貴族的感覺。
當然,國產水果也有爭氣殺出海外的,比如這幾年日漸紅火的丹東大草莓,在日韓也賣出了Dior般的感覺。
而高端水果主攻的目標客戶,自然是一邊996,一邊追求品質生活的都市年輕人。在高端超市Ole’,當季主推的進口水果,很快都會被搶購一空,永遠都不愁賣。
其實,與其說車厘子是“中產階級消費騙局”,不如說這是一場輿論的狂歡,就算是二三線城市普通工薪階級,嘗個鮮的經濟實力還是有,而且很多人買,只是因為它好吃,無關炫耀,僅此而已。
車厘子是否真的自由并不重要,畢竟進口車厘子當飯吃會上火,國產櫻桃當飯吃會竄稀。當然,大家消費觀不盡相同,一斤車厘子也能買到一斤“闊別已久”的豬肉了,紅燒肉吃起來一樣很香。
買一點昂貴的水果,或者調侃下這個話題,大多數時候,只是孤獨的都市打工人給自己枯燥苦澀的生活加一點點甜的安慰劑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