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0中國最美旅行目的地的評選過程中,老藝術家看到有粉絲安利了一座城市,他的理由是這樣的:“這里朝鮮族特色美食與東北菜的絕美融合,號稱‘東北小成都’,還可以和朝鮮族小姐姐交朋友。”
實在太巧了,老藝術家也正準備要好好來聊聊這座東北最具泡菜味的邊境小城——延吉,它絕對是最有網紅潛質的城市之一。
?
△布爾哈通河流域邊上的延吉/圖蟲創意
不是我吹,延吉非常符合當下國人寒冬出游的需求。這里是最具有雪國氣息的地方:在北國大地的長白山滑雪泡湯,坐著火車一覽晶瑩雪國之境。
這里還有最新鮮的感官刺激:商店招牌、菜單、公交站牌、車道指示牌等等都掛滿了中朝雙語牌子,街邊隨處飄來的泡菜味和醬湯香氣,以及店員“阿尼哈塞呦”的熱情問候,讓人有種置身于韓國的錯覺。
?
△在延吉街邊走,恍惚像置身韓國/圖蟲創意
這也難怪延吉上榜“2020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百強縣”,也是吉林省唯一入選縣級市。近年來的黃金周旅游榜和短視頻熱度榜中,延吉的亮眼表現也讓越來越多人將它看成是新晉網紅城市,被稱為“小首爾”。
網友的評價是這么說的:“去了延吉吃了三天之后,就趕緊把去韓國的機票給退了”。
這話說得其實不夸張,要真等到了延吉,或許會覺得真正的延吉,遠不止“小首爾”那么簡單。
01
東北最異類的邊境小城
處處都是文化沖擊
很多人一聊到大東北,腦海的印象都停留在魔性的大碴子味口音,或是混沌硬核的東北菜。
直到去了吉林省長白山腳下的延邊首府延吉市,畫風突變成韓劇現場——這里的公交播報經常飄來聽不懂的朝鮮語,街邊擦肩的路人交談間東北話夾雜了朝鮮語的咕噥,恍惚間感覺像是從韓劇出來的。
?
△但看個街景就能讓人目不暇接
你看了看手中的GPS坐標,確認這里是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地,是中、俄、日、蒙、朝、韓六國地理中心,聯合國擬定的開發“圖們江金三角”中的三大支點之一,東北亞經濟圈中的核中之核。
正因為處在這樣的特殊位置,延吉就像是東北黑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異類混血兒。這里市區雖然不大,街景非常有趣,店鋪和櫥窗設計特點抓人眼球。要是第一次來延吉,光是逛個街都能讓人生出“魔幻現實主義”的感覺。
?
△延吉的飲食店鋪設計很有特色/《街頭美食斗士2》
尤其到了延邊大學對面,有一棟被稱為延吉“最怪異”的網紅樓,雖然名為“大學城”,但更像是美食商業街,藏著數量眾多的傳統口味朝鮮族美食。
一到晚上,密密麻麻的招牌燈光閃爍構成了異域風景線,這才是游客打卡“假裝在韓國”的絕佳背景板。
?
△大學城,打卡假裝在韓國的背景板/圖蟲創意
延吉這座城市不僅有韓國的繁華和時尚氣息,更有淳樸傳統的朝鮮族風情。
倘若你到了帽兒山、延邊博物館、中國朝鮮族民俗園、城子山山城遺址以及一些朝鮮族古村落,朝鮮族的建筑、古樸的民居、傳統的朝鮮服飾,以及民謠和歌舞更讓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異國他鄉。
?
△很多朝鮮族的建筑/圖蟲創意
但要論真正能瞥見延吉之魂的地方,老藝術家會首選水上市場。
都說最能照見一座城市的人情脈絡,就是當地的市集和菜市場了。這道理在延吉非常適用,你會發現延吉有非常濃厚的市井味和野蠻氣息。
?
△延吉水上市場的煙火氣
不少網紅博主的短視頻上,都喜歡以水上市場作為一重頭戲——這里仿佛“牛鬼蛇神”民間高手云集,店鋪五花八門。
什么奇異的人參藥材,自制鄉下特產米酒米腸打糕魚干,見過的沒見過的醬料應有盡有。但想去獵奇也是有門檻的,你得起大早。這里只做早市,5點多開門,8點左右收攤了。
?
△能想到的甚至想不到的東西,都在延吉市集上
這么看來似乎延吉處處都不像東北,但好在長白山將這座邊陲小城給拉了回來。尤其一到寒冬之季,這片世界海拔最高最深的火山口湖——長白山天池,混雜出只屬于北國的“冰與火之歌”,被人稱為可望不可及的“藍色禁忌”。
?
△長白山天池/圖蟲創意
很多游人愛坐火車一路觀賞長白山和被厚厚積雪包裹的雪松林海,要不就是在延吉帽兒山,或者布爾哈通河旁的海蘭湖滑冰場上享受馳騁冰雪天地的樂趣。
而到了長白山北坡的另一個盼頭,就是到魔界看奶頭河上的霧凇島,在白茫茫一片天地之間,身臨被塵世遺忘的仙境。
?
△吉林霧凇島/圖蟲創意
02
我宣布,最好吃的韓國料理在延吉
當然,我認為延吉最叛逆的靈魂,還是對于舌尖的沖擊。
作為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通常只是游客前往長白山的中轉站,而并不一定是我們的目的地。然而即便作為中轉站,這里的多元又異域的寶藏美食,總會讓人吃到邁不開腿。
?
△延吉實在有太多好吃的了
你既能在這里找到最地道的韓式料理,又能發現原來最核心是朝鮮族的飲食風味,但又在這兩者之間瞥見傳統東北菜的影子。
韓式料理是延吉美食給人的第一波味覺沖擊。
你能在這里吃到手工腌制的泡菜、紅彤彤的炒年糕、米腸、拌菜和拌飯、冷面和炸醬面、韓式湯飯和烤明太魚…總之延吉幾乎能夠滿足你對韓國料理的所有想象,甚至味道還不輸韓國。
?
△延吉烤肉的味道不輸韓料
去年韓國熱門綜藝《街頭美食斗士》吃貨界的“帶貨王”白鐘元就曾走訪過延吉,一路開吃贊不絕口,好吃到他都感嘆,明明人在異國,卻感覺像在本土老家那般親切自在。
再細品,朝鮮族風味才是延吉美食的精髓。
延邊地貌“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源于長白山天池的清澈水質、充足的日照以及晝夜的溫差,給了延邊米以天然的糖分,早在唐朝渤海國時期,延邊地區所產的“盧城水稻”就已經作為朝廷貢米,聞名一時。
?
△長白飛瀑——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
以米飯為主食、湯菜為副食的搭配,歷來是朝鮮族飲食習慣的核心,他們熱愛大米,吃米的花樣百出:拌飯、糕餅、米腸、包飯……都是朝鮮人家最有生活氣息和傳統習俗的飲食代表。
延吉的石鍋飯,聽著與石鍋拌飯僅有一字之差,但實際上氣質完全不同。
石鍋飯原材料用的是東北粳米、面瓜、核桃、紅綠豆、松子、紅棗等果實混合成五谷雜糧蒸煮,在石鍋的烘烤之下底層會變成焦脆的鍋巴。當地人喜歡將它留在最后澆上一碗熱湯燜煮,又變成了一道熱騰騰的鍋巴湯。
?
△石鍋飯是延吉米飯料理的一重頭戲
延吉朝鮮人家逢年過節或紅白喜事招待親朋好友必備的打糕,最常見的是白糕,用東北大米蒸好后的白色糯米,捶打成細膩軟糯的糕點。他們甚至連兒女參加高考時,也會用打糕寄托美好寓意給子女打氣。
?
△水上市場上的手工打糕
發酵也是朝鮮族美食的根基,由于延吉地處東北寒冷地帶,當地人非常擅長將不同季節的食物用發酵這種方式來存儲。
很多人以為泡菜就是腌制的辣白菜,其實并不簡單。朝鮮族泡菜所用的原料都是利于長時間存放而發酵的山野菜、蔬菜和水果。
?
△延吉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泡菜/圖蟲創意
朝鮮族的醬湯文化也是其中不能不提的重頭戲。朝鮮族有句話叫:逢湯必醬,在延吉自然也少不了吃上一頓醬湯飯。
按照朝鮮族的傳統來說,女兒人家手工制作的大醬是檢驗看家手藝的一大標志。去延吉水上市場逛一圈就算見了大世面,有太多從未聽聞見過的醬料,每種醬料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
△延吉各種各樣的醬料/圖蟲創意
冷面在韓式料理上常見,在延吉,冷面是中國十大面種之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著全家人一起坐炕頭吃冷面的傳統習俗,按照他們的民間傳說,這碗冷面就相當于我們的“長壽面”的地位了。
?
△冷面在延吉相當于長壽面的地位
而且在延吉吃冷面時一定要點上鍋包肉,這種搭配就像咖啡配奶那般靈魂自然。
要不就等吃完外酥里嫩酸甜口感的鍋包肉之后,吃上一口面條,要不就是將鍋包肉泡進面湯里,混著面條面湯吃。
?
△外酥內嫩的鍋包肉/圖蟲創意
鍋包肉之味又讓延吉在朝韓風味中多了非常東北氣質的色彩。但最有東北味的是他們愛坐炕上吃東西的習俗。就算吃個面條或者水豆腐,甚至是自助烤肉的時候,都習慣大大方方地盤腿坐在暖炕上。
03
延吉人:我的家就在長白山旁
為什么在這片東北土地上會形成氣質截然迥異的延吉?
這種混血的根源,往遠了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延吉人的祖先“安圖人”早在布爾哈通河流域留下了繁衍生息的遺跡。
據史料記載,大約3千年前,延吉是肅慎人的家園,在唐代以前,延吉曾先后隸屬于肅慎后裔的渤海國與高句麗王朝的轄地。
?
△延吉的朝鮮族民俗表演/圖蟲創意
到了19世紀中葉,朝鮮族先民為了逃避連年的饑荒,越來越多的先民跨過鴨綠江和圖們江遷徙進了東北邊境,延吉所在的延邊州也就順勢成了中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1910年的日朝戰亂,也讓大批朝鮮族人口遷入東北。
?
△延吉的朝鮮族民俗村/圖蟲創意
如今的延吉朝鮮族人口達到了30多萬,占到了總居住人數的57%。不僅朝鮮族漢族居多,滿族、回族、維吾爾族等民族一起構成了多元延吉的版圖。現在的延吉人,有的上溯三四代都可以在韓國、朝鮮找到親戚。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能在延吉看到朝韓文化的影子,尤其是韓國文化對延吉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逛到一家美食店很可能會放著韓國的流行音樂,這里還有自己的韓語電視頻道、報紙與雜志,會報道首爾最新名人的八卦丑聞。
一到晚上,這里的飯店賓館KTV娛樂場所鱗次櫛比,街景繁華流光溢彩的洋氣外表,高昂的消費水平和物價,確實有那么一瞬會讓人覺得“小首爾”名不虛傳。
?
△延吉的夜生活看起來繁華/圖蟲創意
但延吉人依舊游離在生活以下,生存以上。由于延吉并不是東北傳統的重工業城市,也沒有高科技產業,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多延吉人都依賴出國務工——“韓國打工,回延邊消費”這種模式。
朝鮮族赴韓國打工的浪潮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了,尤其在農村地帶,朝鮮族人口大量流失,據韓國媒體報道,在韓居住的中國朝鮮族有49萬人,其中大部分來自延邊州。
這幾年韓國的經濟增長減緩,很多朝鮮族人才回到國內,延吉的朝鮮族務工人口也在逐步增加。
?
△延吉人大多外出到韓國打工,回來生活/twitter
這些赴韓務工人群并沒有眾人看到的那么光鮮亮麗,他們大多在異國做著最臟最累的活,被稱作3D的工作(difficult, dirty, dangerous),而且更多是偷渡過去的,權利上沒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完全裸露在犯罪行為邊緣,他們在韓國經歷了社會歧視,非常難以融入韓國社會。
2010年韓國導演羅宏鎮曾經拍了部電影叫《黃海》,講的就是在韓中國朝鮮族的故事:男主偷渡到韓國,遭受到他們對朝鮮族的同情與不待見……
電影以寫實類型片冷冽陰郁的風格,將延邊人在韓務工的悲劇展現出來,“黃海”這一名字就是用地理上夾在中韓之間的黃海,來暗示朝鮮族的生存焦慮。
?
△《黃海》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延邊人的故事/電影截圖
也許正因為異國他鄉,延吉人發現自己身上更強烈的中國認同感。越是到過韓國務工的,越有這種認可。畢竟落葉需要歸根,很多人年老后最終的選擇,依舊會將中國看作自己真正的歸屬。
通常外人乍一看覺得延吉非常像韓國,但要是深入了解延吉這地方,你會發現其實這里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般異類。
在北京做藝術媒體的延吉姑娘Bella,由于經常被問到關于朝鮮族的身份誤解,她曾在朋友圈寫上一段真情實感的話:“我們是中國朝鮮族,不是韓國人,也不是朝鮮人。我早就想說這句話了。朝鮮族最可貴之處在于能區分民族和國家,朝鮮族人很愛祖國,而非韓國朝鮮。”
?
△帽兒山眺望下的延吉/圖蟲創意
延邊人性子剛烈,這點跟東北硬核的天性是一貫的。愛抽的煙是紅色的長白山,味道濃烈,愛吃大塊烤肉和狗肉,醬料也極為重口,愛喝的冰川啤酒也是烈酒。
對了,延邊的方言也是很陽剛的,它不像韓語那般恬靜,語調抑揚頓挫,有一種難得的血氣,加上嗓門大,外人乍一聽還以為要干架。
?
△到延吉市場轉一圈,買賣的叫喊聲乍一聽也以為像對罵/圖蟲創意
延吉人身上有東北人的闖勁,這是游民所具有的品質,這也是促使他們更多選擇外出打工的主觀條件。但他們依舊還有很強的代際責任觀念,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家族傳統觀念,一直牢牢拴著他們。
?
△延吉人依舊有很傳統的家庭觀念/圖蟲創意
也許等到延邊人回到長白山,原有的身份焦慮會慢慢被沖淡。
這曾是滿族、朝鮮族頂禮膜拜的圣山,一撥又一撥的先民從朝鮮半島遷居到長白山腳下。他們憧憬的,不過是能尋得一處依山傍水,與自然相融的樸素潔凈之地,這才有了“歌舞之鄉”“稻米之鄉”延邊。
而延吉也不必是“小首爾”,它就是延邊的延吉。
參考資料:
延吉冬季旅游開發對策研究 車亮亮
東北亞璀璨明珠——延吉 李虎山,林香蘭
試論延吉城市旅游形象設計 溫艷玲 , 林美花
延邊朝鮮族飲食文化與旅游業發展研究 葉嘉
延吉人的美食“基因”南旺
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城市品牌設計研究 — 以延吉市城市視覺形象設計為例 宋晶
學者防疫調研|關注跨國務工者:東北人為何多去韓國打工 ?劉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