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是一片區域地理環境的風向標。
在選住所這件事上,茶樹比人更講究——中國的各大產茶區中,江南丘陵起伏、山明水秀,西南則多高山云霧、地形多樣,華南氣候溫潤、雨量豐沛。即便是西北,產茶之地如陜西漢中、甘肅隴南,往往也都有山有水,時常被人冠以“小江南”之名。
▲安徽歙縣高山茶園,已經染上了霜色。攝影/清溪
從整體環境來看,中國的名茶大多集中在北緯30度的“黃金產茶帶”附近,這里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條件都相對適宜。所謂“南方有嘉木”,在喝茶這件事上,南方人相比北方人也更有話語權。
▲中國部分名茶分布圖。由于篇幅有限,難以一一枚舉,歡迎補充!制圖/F50BB
而山區的微域氣候,則賦予了茶葉更多生長的可能,從海南五指山下,最早前一年冬至就能采摘的白沙綠茶;到遼寧閭山一帶,突破茶葉生長緯度極限的遼紅茶。名茶與名山相伴,裝點了祖國的壯麗河山。
不論南北,愛喝茶的地方,生活都不會太差。
▲河南信陽南灣湖畔浉河港毛尖茶園。攝影/焦瀟翔
茶葉的故鄉在哪里?
中國的茶葉,最早起源于滇、黔、桂交界處的三角地帶。
▲云貴川地區部分名茶分布圖(景洪概指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制圖/F50BB
這片區域處在云貴高原的東南部,緯度較低而海拔較高,境內多大山大河,幾乎完美符合茶樹對“高海拔、低緯度、多云霧”環境的偏好——1980年被發現的距今100萬年的茶籽化石,正是出土于貴州晴隆、普安二縣的交界處。
這里是茶葉的故鄉,同樣也是除海南以外,茶葉最早上市的地方。
▲貴州湄潭的采茶工。攝影/李若漁
貴州|多彩的大茶山
貴州,是山地丘陵面積占總面積92.5%的“山地大省”,且受季風影響雨量極為豐沛,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仿佛為茶樹量身定做的環境,讓貴州擁有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茶葉產區,也使得貴州最早的普安茶能從二月中旬左右就開始采摘,堪稱是春茶的“急先鋒”。
▲貴州安順茶場的千人采茶景觀。攝影/何雄周
除了“早”和“大”的特點,貴州的萬重山水賦予了這片土地“十里不同天”的小氣候,使得每一杯貴州茶的滋味,也都“十里不同”。
貴州茶中最久負盛名的都勻毛尖,核心產地大致分為兩處——團山和螺螄殼。說是兩處,其實一在山頂、一在山底,中有掛于斷崖的瀑布相連。一水之差、山上山下的風味就有細微差別,當然,都是如同“雞湯一樣鮮”。
▲貴州都勻螺螄殼山。攝影/盧文
▲湄潭萬畝茶場。攝影/盧勇
螺螄殼的高寨水庫茶山、墨沖、平浪等產地,所產茶葉也各有風情:高寨水庫所產的茶葉,芽葉更細嫩,鮮爽度更高,入口則精神為之一振;墨沖和平浪之茶,則順滑、醇和,往往讓人回味無窮……論茶葉風味,確實有種“螺螄殼里做道場”的高級感。
除此之外,安順的瀑布毛峰茶,紫云茶區和平壩茶區各領風騷;遵義紅茶可以細品出湄潭象山、鳳岡仙人嶺、余慶獅山、花山的不同口感;普安紅,則以江西坡產地的出品為佳,一杯初嘗,花香四溢……貴州,就是一座多彩的“大茶山”。
▲開陽茶場的茶工展示茶葉。攝影/李若漁
▲遵義湄潭縣廠房生產茶的情景。攝影/周訪華
四川|泡在茶館里的城市
四川,處在中國第一、二階梯交界處,尤其盛產茶葉的雅安、樂山,更是位于四川盆地的邊緣,臨近磅礴的橫斷山脈。
四川之茶,首推蒙頂。懂茶之人往往把蒙頂茶稱作“茶中故舊”——據說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道士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了一棵茶樹,成為了傳說中最早的“種茶人”,而蒙頂也成了中國茶文化之淵藪。
▲四川雅安蒙頂山。攝影/胡文凱,圖/圖蟲·創意
蒙頂茶并非某一種茶,而是指以蒙頂山為核心一片區域內所產的茶葉,其中尤以蒙頂甘露與蒙頂黃芽為貴——前者是未經發酵的綠茶,茶湯鮮爽如甘霖天降;后者則是輕發酵的黃茶,口感溫和,入口有回甘。
如果說蒙頂茶為“舊友”,那么峨眉山所產的竹葉青則是“新知”。最早的竹葉青在2月中下旬即可采摘,再以峨眉山所出的泉水沖泡,一杯好茶,就像風味美食一樣有著自己的“根腳”。
▲沒得茶館,四川人啷個活哦?圖/視覺中國
而對四川人來說,“天府之國”出產的好茶只是一方面,由茶衍生出的“茶館文化”,才是四川人的“本命”——茶館是四川人除了家以外所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據說,四川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館”。
云南|極致風光出好茶
在所有茶葉產區中,云南最有隱士風范。
東部與另一座茶葉大省貴州組成云貴高原,滇西則是遮天蔽日的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金沙江自北向南“三江并流”,千山萬水、千巖萬壑構成了這里復雜的地勢,位于橫斷山脈南部的滇南茶區,則是茶葉的發源地之一。
▲四百年古樹皇家普洱茶園,圖/視覺中國
云南“珍藏”的普洱茶,主要就“隱居”在這群山之間。高山云霧彌漫,終年濕潤,塑造了普洱茶獨特的氣質,茶味更釅,別有一種渾厚的苦味與濃郁的香氣,仿佛是終年修行于高山深澗之中的苦行僧人,清苦之中別有一種寧靜踏實。
與普洱的“苦修”氣質不同,滇紅則顯得雍容華貴——干茶烏潤的色澤里,金毫格外亮眼;沖泡則香氣溢出杯盞,茶湯金紅發亮;滋味更是濃香柔順,如同暖玉,尤其在冬天啜飲更像是胸口照過了一抹暖陽。
▲云南滇紅。攝影/西西的風景,圖/圖蟲·創意
為什么江南與茶最配?
江南,茶葉,如果中間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條完美的圖景——仿佛茶葉這種清雅之物,天然就是為了江南而生的。
▲安吉蔓塘里村白茶茶園。攝影/傅鼎
江蘇、浙江|兩個“茶葉天堂”
杭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山出好茶”的典范——
龍井茶區海拔僅150-250米,本不是優良產地,然而杭州處于浙西丘陵山區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過渡地帶,東瀕西湖,南臨錢塘江,氣候溫暖、濕潤、多霧,蒸騰而上的云霧與錢塘江江面氣流匯合,在茶園上空回旋交融,極利于茶樹生長。
▲西湖邊的龍井茶園。攝影/盧文
而在地理環境的巧合之外,西湖龍井幾乎成為“綠茶魁首”,不得不說有著“環境分”——江南煙雨迷濛的氣質,搭配自古富庶的背景,使得龍井茶早早就脫穎而出。
在明晚期,龍井茶是文人、士大夫們竭力追求、大加贊譽的名茶。乾隆下江南專程赴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傳說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而今天公認的傳統產地僅分布在獅峰山、龍井、云棲、虎跑、梅家塢,又被稱為“獅”“龍”“云”“虎”“梅”五個核心產區。
▲杭州龍井村翁家山茶場。攝影/龔躍賢
蘇州的碧螺春,同樣擁有著“天堂”氣運的加持——太湖中有兩座小島,西邊的喚做西山,也叫西洞庭山,東邊的名作東山,亦稱東洞庭山,日久天長,東洞庭山與陸地相接,成為三面環水的半島,而西洞庭山依然遺世獨立,深居湖心。而碧螺春,就生長在這煙水迷濛的東、西二山之上。
▲碧螺春旁映桃花,半江瑟瑟半江紅。攝影/張朝陽
宋代時,茶事逐漸流行開來,西洞庭山主峰縹緲峰下的水月寺,制作了著名的“水月茶”,受到范成大等文人墨客的追捧,繼而“歲入為貢”。因為香氣清絕,當地人便稱之為“嚇殺人香”。
安徽|一杯茶里的徽商往事
如果說蘇、杭的名茶多與文人為伍,那么安徽境內,尤其是徽州(主要為今黃山市)產的名茶,則大多展現了江南人的商業頭腦。
▲安徽黃山休寧縣藍田鎮上的高山茶園。攝影/清溪
安徽多山,氣候宜茶,尤其在浙、皖、贛交界處,更是丘陵起伏、名山林立,茶葉采摘時間主要集中在谷雨之前。安徽的名茶主要集中在古徽州地區,十大名茶之中,出身徽州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就占了兩席。
▲安徽六安霍山竹海茶田。攝影/邱會寧
徽州自古以來就地少人多,當地人不得不出門經商,而除鹽、木材、絲、布、糧食之外,茶葉也是商品之大宗。早在唐開元年間,安徽江淮地區的茶葉就開始大量運銷山東、河北、陜西等地;到明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賣茶數額已達700萬斤左右。
▲黃山毛峰。攝影/造像師,圖/圖蟲·創意
▲祁門紅茶。攝影/造像師,圖/圖蟲·創意
而其中最先“出圈”的六安茶,早在明末就被定品為“文士茶”之一;此后清代時徽商將松蘿茶運銷廣州,轉輸外洋,成為了中國最早“發洋財”的茶葉商幫;清末之時,徽州茶區所產的“屯綠”、“祁紅”,前者主銷歐美,后者則發往英俄,已然成為國際品牌。
?
“烏龍tea”如何漂洋過海?
烏龍茶可分為四大類: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烏龍茶和臺灣烏龍茶,采摘時間大多在谷雨至立夏后七日。其中,福建烏龍茶的地位最為突出。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逐漸開始占領閩、臺、粵的茶葉市場。
▲閩粵臺地區部分名茶分布圖。制圖/F50BB
福建|“搞烏龍”發源地
福建,作為烏龍茶的最初產地,完美地做到了“閩南閩北兩開花”。
作為一種半發酵的青茶,烏龍茶的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口感上帶有濃郁的花香味。閩北烏龍茶,主要是背靠著福建北部武夷山脈生長的武夷巖茶,茶樹長于巖縫之中,干茶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
▲武夷山景區內的茶園。圖/視覺中國
譽滿海外的大紅袍,更是幫武夷巖茶奠定了其在閩北烏龍茶中的特殊地位。作為武夷巖茶中名頭最響的一種,大紅袍的花香濃郁持久,茶湯呈現迷人的橙紅色——不僅能在茶葉愛好者的茶杯中散發魅力,還能與牛奶結合,成為各類新式奶茶的湯底,為靠奶茶續命的當代“社畜”繼續發揮余熱。
▲武夷山茶園采摘圖景。圖/視覺中國
而在閩南烏龍茶中,最著名的當屬安溪鐵觀音。鐵觀音的主要產地位于我國福建省泉州市的安溪縣境內,境內氣候溫潤,土壤主要為酸性紅色土壤,土層深厚松軟、保水性良好,且富含豐富的鋅、錳等元素的礦物質元素和有機質,使得該產地的鐵觀音濃郁甘鮮。
有別于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韻”,鐵觀音的滋味以輕盈、甘爽見長,被茶人稱作“觀音韻”,又給這種名茶蒙上了一層“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感。
▲安溪鐵觀音。攝影/鯨尾視覺JWESTUDIO,圖/圖蟲·創意
而此時,與福建只有一海之隔的對岸——臺灣,就用當地自成一派的烏龍茶詮釋了什么叫“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臺灣|漂洋過海的烏龍茶
臺灣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種植技術,基本都是從內地引進的。但一入寶島,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臺灣人對茶葉的一腔熱忱,使得制茶技巧不斷更新,發展出了多種當地獨有的茶葉類型。
▲福建漳平櫻花茶園,種植的正是臺式烏龍茶。攝影/盧鳴浪
其中,獨具特色的包種茶產制技術,更是能孕育出從外觀到風味,與內地原品種完全不同的茶葉——其中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而所謂“凍頂烏龍”,得名于其產地凍頂山,這里常年被嵐霧潤澤、雨多路滑,因上山必須繃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而得名“凍頂”。山上多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使得其土壤在多雨的天氣里仍有良好的排、儲水功能。
▲南投八卦茶園。攝影/imageBROKER,圖/圖蟲·創意
▲阿里山茶田。攝影/Ryusuke Komori,圖/圖蟲·創意
來自于武夷山的青心烏龍移栽至此,在半球形包種茶的制作下,竟能在原品種的花香上多一份香醇的果香味,這香味從金黃捎帶蒼綠的湯底中飄出,則更添一分含蓄的巧妙。自此之后,這座海拔700米的高崗便因凍頂烏龍茶而名聞千里。
廣東|“茶中香水”有多香?
說起廣東的茶葉,清遠的英德紅茶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英德紅茶的香氣鮮純濃郁、花香明顯,滋味濃厚甜潤,湯色更是紅艷明亮、金圈明顯;加上奶,則茶湯棕紅瑰麗,醇香中不顯厚重,加上粥則變為當地喜愛的“擂茶粥”,碗碗生津、匙匙養神。
紅茶以清遠的英德紅茶最知名,而烏龍茶,則只需拎出有“香水”之名的鳳凰單叢就能在獨當一面。
▲廣東清遠英德茶園。圖/視覺中國
若說福建的武夷巖茶有“巖香”,那廣東的鳳凰單叢便是不乏“叢韻”。產于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崠山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鳳凰單叢,自幼便受南海水汽的滋潤。經過獨特的做青步驟便香氣加倍,當地甚至能將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蜜蘭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十大香型,是絕對意義上的“杯中香水”。
▲潮州街頭品單叢。攝影/YING,圖/圖蟲·創意
——當然,對于獵奇心重的人來說,最為感興趣的,自然是近些年來在“鴨屎土”中培育而被命名為“鴨屎香”的鳳凰單叢了。
從南部的椰林海島,到北方的北鎮名山,茶葉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哪一款才是你的心頭好?
▲采摘漳平水仙茶。攝影/劉艷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