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口渴更解體渴」來自運動飲料強調的補水功效?;谶\動飲料的配方,能快速補充因運動流失的人體體液。
因為運動中通過出汗為主的體液流失,會導致一系列負面生理問題,比如:運動表現下降(先前的研究表明,損失大約2-3%的水分時,運動員的表現就開始受到影響了),以及由于脫水導致的一系列身體不適癥狀等。
在運動中及時有效的補充水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 脫水對于各項運動的表現,都有顯著影響
來源:4endurance.net
在先前的研究中,基本達到共識的一點是:在「輕度至中度脫水」的情況下(沒有生命危險,或者不需要就醫),最有效的補充水分的方法,是補充富含電解質及葡萄糖的溶液(即「口服補水療法/Oral Rehydration Therapy,ORT」)。
這種方法,適用于所有原因的脫水癥狀。這種混合溶液,可以通過刺激一種叫SGLT1的腸道上皮載體,來加速腸道對于水分和鈉離子的吸收效率。
而相比單一化合物構成的補水劑,更多元的運動飲料出現,在健身房吸引購買。
■ 脫水市場上常見的運動飲料,圖片內品牌僅作為示例
盡管有更多運動飲料商稱采用「科學配方」,但是,2007至2014年的一系列調查并不同意這一說法:市面上大部分運動飲料,要么電解質濃度太低,達不到加速補水的效果;要么糖分含量過高,不僅會刺激腸道加速排出氯離子,還會引起一系列腸胃不適的副作用等。
而2012年的一項調查表明,高達40%的用戶,會選擇市場上的運動飲料來作為補水方法。
這并不完全是因為運動飲料的營銷非常成功,運動飲料作為健身場景下極其容易購買(大部分健身房都有銷售)的產品,價格不高、方便飲用,才是它流行的主要原因。
■ 脫水各項調查都表明,運動飲料的市場在近幾年處在良好的「上升狀態」。
來源:Beverage Digest
盡管運動飲料比起水,確實能夠更好的補充體液(「飲料補水指數/Beverage Hydration Index,BHI」,p),但是跟其它普通的高熱量飲料相比,并沒有補水方面的顯著優勢。
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以Cheuvront為首的科學家們,在2018年進行了更為詳盡的研究,結果發布于腸外和腸內營養雜志JPEN。
01
一場脫水再補水的
運動飲料實驗
實驗募集了26位年輕、健康、活躍的志愿者(軍人)。其中,21位為男性,5位為女性。他們的平均年齡為23±5歲,平均身體水分含量為43.76±9.32升,平均體重為79.56±18.48千克,平均身高為178±9厘米。
所有的被試者都在過去的6個月中,通過了軍事體能測試,并且沒有什么健康問題。被試者都沒有喝酒的習慣,不使用任何補劑,除了口服避孕藥,不服用任何其他藥物。
實驗一共進行了3天:
第1天之前的24小時里,被試者被要求在不改變飲食的情況下,額外多喝3升水——他們飲食中的平均水分為0.6升,所以他們的日均水攝入就超過了3.6升。
在晚上10點之后,被試者開始禁食,并在不吃不喝至少8個小時之后,來實驗室進行測試。同樣的過程持續了3次,目的是得到在「水平衡/Euhydration」狀態下,相對準確的體重數值,避免客觀因素(食物重量、女性的月經周期變化)對于體重的影響。
第3天的測試之后,被試者統一使用了一小份早餐(450大卡,57%碳水化合物,30%脂肪,13%蛋白質,450毫克鈉離子)以及250毫升(一小杯)的水。
接著,他們休息了1個小時,然后被隨機分配到兩組,進行不同的「脫水」程序:
「高滲脫水組/Hypertonic Dehydration」:13人,使用了運動-高溫壓力的脫水程序,具體內容是在跑步機上進行間歇坡度走(3.5mph速度,7%坡度,50分鐘運動,10分鐘休息的循環)或者高溫條件下的室內單車(120W,室內溫度為40攝氏度,相對濕度為20%);
「等滲脫水組/Isotonic Dehydration」:13人,通過服用利尿劑(80 毫克Lasix)來達到加速排尿的效果。
■ 研究使用的利尿劑示意圖
脫水程序結束之后,被試者休息了3個小時。然后,研究人員采集了他們的尿液、血液樣本,以及體重,緊接著開始了補水程序。
補水程序和脫水程序一樣,也采取了隨機分配的方式:
「Enterade飲料組」:一共13人,其中7人來自于「高滲脫水組」,6人來自于「等滲脫水組」;
「佳得樂組」:一共13人,其中6人來自于「高滲脫水組」,7人來自于「等滲脫水組」。
根據被試者體液流失的體積,補充了同樣體積的運動飲料(Enterade的成分:67mmol/L的鈉離子,60mmol/L的氯離子,4.2mmol/L的鉀離子,以及8種氨基酸混合配方,Bosm = 197mmol/kg;佳得樂的成分:21mmol/L 的鈉離子,26mmol/L的氯離子,3.9mmol/L的鉀離子,332mmol/L的葡萄糖;Bosm = 330 mmol/kg)。
在補水后的第30/60/90,以及第180分鐘,研究人員分別采集了被試者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
■ 研究中所對比的兩種飲料
02
運動飲料,
并非更有效補水
下圖表示了在補水過程中,志愿者們身體總水分流失(x軸,mL/kg)以及陽離子流失(y軸,mEq/kg)的關系。
■ 實驗志愿者身體總水分流失(x軸,mL/kg)以及陽離子流失(y軸,mEq/kg)的關系
來源:The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圖中虛線的上下方,分別表示了「高滲」和「低滲」的情況。在「等滲脫水組」中,前90分鐘一直處于「等滲」的狀態,而在補水90分鐘后,被試者的身體總水分回到了基線位置。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陽離子還是處于負平衡狀態,體液處于「低滲」狀態。
盡管兩組補水方式都導致了陽離子負平衡狀態,在第0-180分鐘之間,氨基酸飲料(AA)比起運動飲料(SP),效果要更好一些(p)。
氨基酸飲料無論是從恢復體液,還是飲料在身體滯留的絕對值角度,都要稍微優于運動飲料(64.9±4.8% vs 53.0±6.2%)。不過,這個數據在統計學上并沒有顯著差異。在第0-180分鐘期間,氨基酸飲料組的尿液鈉離子含量為22±15mmol/L,而運動飲料組則為13±2 mmol/L。
這表明,兩種飲料都導致了顯著的鈉離子滯留效果。
而至于「高滲脫水組」,也是相似的結果:在90分鐘后,氨基酸飲料可以使身體總水分以及陽離子平衡都回到基線位置,并且有著更高的飲料滯留效果(75.4±2.5%vs 56.9±5.4%,p )。
■ 實驗中身體總水分容量變化
來源:The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03
高效補水
如何選擇運動飲料
研究結果令人驚訝:從整體表現而言,氨基酸飲料在補水效益上強于常見的運動飲料:在3項主要測試指標中,氨基酸飲料贏了2項,在1項上打平。
相反,實驗中佳得樂的配方,不僅電解質含量太低,起不到更有效的補水效果,而且添加的糖分,盡管可能對在運動中補充能量有一定幫助,但單純就補水而言,積極效果較低。
■ 佳得樂飲料的成分示意圖,鈉離子含量較低
來源:產品官網
所以,類似這樣的運動飲料,只能起到「比白開水強一點」的效果,并不是最佳的補水方式。
實驗中使用的氨基酸飲料,并不是市場上的BCAA或者蛋白粉——它其實更接近于醫院中對于脫水患者使用的電解質配方,在每8盎司(237毫升)液體中,含有230毫克的鈉離子(10%RDV),以及93毫克的鉀離子(3%RDV)。
因此很容易推測,混合溶液中的氨基酸,并不是它補水效果優秀的原因,合理配比的電解質濃度才是。
另外,實驗數據表明,使用口服飲料的方式來補水,似乎不太受到脫水原因的影響。
這意味著,哪怕只是想要補充運動中流失的水分,使用針對于存在因「腹瀉」、「嘔吐」等癥狀導致脫水的產品,是完全可行的。事實上,本文使用的氨基酸飲料Enterade,就正在被一些醫療機構使用,作為治療輕至中度脫水的產品。
如果想要達到最佳的補水效果,除了在購買時挑選那些「電解質含量高」的產品,還可以尋找一下醫院中針對于脫水病人的口服溶液,以及超市就可以購買的,針對嬰幼兒腹瀉的沖劑、飲料。它們或許都可以作為更優秀、低成本的替代品。
最后,盡管運動飲料的效果并沒有那么神奇,它的補水效果仍然是強于普通白開水的。如果在運動中對于能量的需求較大,大部分市售運動飲料中的糖分可以對你的運動表現起到良好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Duggan C, Fontaine O, Pierce NF, et al. 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a change inthe composition of 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JAMA. 2004;291(21):2628-2631.
2. Kenefick RW, O’Moore KM, Mahood NV, Castellani JW. Rapid IV versusoral rehydration: responses to subsequent exercise heat stress.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6;38(12):2125-2131.
3. Holliday MA, Friedman AL, WassnerSJ. Extracellular fluid restoration in dehydration: a critique of rapid versusslow. PediatrNephrol. 1999;13(4):292-297.
4. Patenburg B, Ochoa TJ, Ecker L, Ruiz J.Short report: Use of commerically available oral rehydrationsolutions in Lima, Peru. Am J Trop Med Hyg. 2012;86(6):922-924.
5. Maughan RJ, Watson P, Cordery PA,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toassess the potential of different beverages to affect hydration status:development of a beverage hydration index. Am J ClinNutr. 2016;103(3):717-723.
6. Darrow DC, Yannet H. The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of body water accompanying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extracellular electrolyte.J Clin Invest. 1935;14(2):266-275.
7. Patterson MJ, Stocks JM, Taylor NA. Whole-body fluid distribution in humansduring dehydration and recovery, before and after humidheat acclimation induced usingcontrolled hyperthermia. Acta Physiol(Oxf). 2014;210(4):8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