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晚上直播,我們都是電商的打工人。”10月21日雙十一預售之后,網友這樣說。
又是一年雙十一,直播大戰已經拉開序幕。頭部一騎絕塵,明星主播也加速入局,今年雙十一的直播戰場,主播和明星雙輪驅動。
在此次之前,試水直播的各路明星眾多,從演藝圈到企業家,拋開不談翻車者,成氣候者是以花名“劉一刀”出道的劉濤為首的一系列明星藝人。業績次之也相對不錯的,是“真還傳”羅永浩。
雙十一直播戰局之熱烈也令業內人士始料未及,對于很多入局“新人”成了一次真正的大考。直播電商的底層邏輯變了嗎?
雙十一進入第12個年頭,李佳琦們除了“買它”,還是“買它”,明星直播第一的劉濤,再次單刀直入,還能“刀刀見血”,玩出新意嗎?
一、直播電商2.0:
從野蠻生長到結盟時代
2018、2019年,可謂直播電商野蠻生長的紅利期,但現在已經進入了資源結盟、尋求創新的平臺期。
直播電商1.0:野蠻生長的“網紅導購”
風口之上,李佳琦、薇婭們在對的時間做了這件事,然后堅持下來,成為了職業性、專業度最高的“線上導購”。雖然李佳琦、薇婭也可以說是網紅,但他們本質上跟上一波的張大奕為代表的的網紅相比,更是優秀的導購。
上周的雙十一預售,第一、二名沒有懸念,雪梨、陳潔分列三四。后面這兩位事實上也是導購屬性,只是在“雙寡頭”之下,量級還是有一定差距。除了頭部,還存在大量長尾的導購主播。他們的共性,是擁有穩定的人設和內容能力,不斷輸出較為專業的商品內容,幫助消費者選購。
所以,大量直播電商主播,其實是線上導購的職業化、常態化。紅利期之后,長尾主播就成為了一種新式職業,跟一般的打工者沒有區別。
直播電商2.0:合縱連橫的“平臺明星”
初期流量紅利期,才能成長出大流量的網紅主播,專業建議和人設內容形成閉環。但是除了“雙寡頭”,長尾的博主難以望其項背,對銷售的轉化和品牌的加持作用都相對小很多。
這種情況下很多自帶流量的明星紛紛下海,但短期來看他們的問題很明顯:對于商品的專業性低,控場能力弱,還要吃老本吸引流量,抱著賺一票是一票的心態,出現很多翻車。
消費者不是韭菜,品牌方也不會交第二次智商稅。只有達成長期的合作,明星的流量和信用背書能真正為消費者帶來實惠,才能為品牌引流。
通常平臺和明星的合作,是將明星的流量直接收割,轉化為利潤,是“1+1=1”。而劉濤和聚劃算的合作,收獲了“1+1>2”的成績,開啟了直播電商的新時代。
“劉一刀”從雙十一預售就正面入局,在明星中野心不小。簡單看一下“劉一刀”過往的成績:
第一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數超2100萬,碾壓同一時期的李佳琦,4小時帶貨交易總額高達1.48億;
618期間下單金額超2.12億、直播總曝光超10億、直播間觀看人次破1300萬;
“99劃算夜”聚劃算首創晚會+直播帶貨的模式,晚會收視率59城1.07%,成為全網收視排名晚間節目第1。劉濤、景甜、李好三大直播間超過1億人次觀看;
聚劃算百億補貼66盛典,劉濤直播下單總額2.2億,平均新客占比90%。
帶貨期間產生了129個百萬爆款,9個千萬爆款。比如云鯨拖地機器人,5分鐘賣出5000萬,直接讓這個新國貨品牌,成為全世界最快登陸超級品牌日的品牌。
當討論帶貨的時候,我們其實在看電商直播的模式創新,品牌加成。單一主播無論是李佳琦、薇婭還是劉濤,從時間、精力上看,都存在天花板。
帶貨,而不能沉淀品牌資產,也只能淪為打折促銷的一個渠道坑位。
只有把一個羅胖變成“得到”,讓劉一刀(劉濤)孵化出劉二刀、劉三刀,讓直播為品牌加持,才是這個商業模式可持續的關鍵。
二、長期主義:
明星直播,到直播造星
品牌、電商平臺、大主播和消費者之間四者,事實上處于博弈的關系。所以品牌基本要通過競價付坑位費的方式,來獲得流量。大主播起到一定程度的監督和信用背書的作用,當然也不一定保證100%不翻車。
之所以劃分出直播電商2.0時代,就是這四者博弈的狀態不同。是消耗還是生產效率更高?是收割一波算一波,還是讓直播成為更有效的新消費方式?能不能進一步地推動C2M(用戶直連制造),甚至是加持新品牌?
“劉一刀+聚劃算”的模式之所以值得分析,甚至對其他同類電商平臺形成借鑒,在于兩個底層原則的不同:
長期主義,創新迭代。
劉濤成為“聚劃算官方優選官”,借助平臺的運營能力、用戶標簽(平臺數據)才能更好地選品,鏈接消費者和產品,賦能品牌,也才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帶來的流量,與品牌和平臺形成可持續的閉環,長期為大眾消費者服務。
沒有長期主義的思維,就會受到“翻車”、“假貨”等等的困擾,即便價格再好,流量再大,也是殺雞取卵。
同時,過去由于直播帶貨缺乏對消費者的理解和洞察,經常出現主播、用戶和產品三方錯配的情況,這也是許多明星帶貨失敗的原因之一。
今年聚劃算通過和阿里媽媽合作,建立直播間高質優選人群包,助力品牌實現“蓄水->爆發->營銷"的全周期運營。幫助品牌沉淀專屬人群,從拉新、選品到后續投放,實現人貨場三方面的升級。形成集產品、數據、內容全域打通的生態系統,助力數字化運營的提升。
聚劃算利用平臺屬性,構建了直播電商人、貨、場的數據閉環,劉一刀(劉濤)鏈接粉絲,不斷拉新促活。在平臺上,劉濤完成了從明星到IP的重塑。平臺也形成了流量活化、賦能品牌的良性生態:
首先,更精準的選品。聚劃算開始圍繞“劉濤劉一刀”的IP,形成市場大數據中產品趨勢洞察,挑選出能夠與之共振的產品。內部經過小二提報、直播團隊篩選后,才會給到優選官劉濤。
比如,前面提到的拖地機器人云鯨的成功,背后是看到這屆年輕人懶的特性,聚劃算與劉濤共同選品出云鯨洗拖一體機。幾千塊的產品分分鐘成了斷貨爆款。
其次,有章法的品類迭代、聯名。從家具日化類產品,逐步升級涵蓋到醫藥保健、食品、家裝、汽車等品類,在人群、價位、使用場景上有所分層,賦能品牌。
譬如,直播間賣了5萬多件的江西南昌拌粉,100萬左右的九陽新品面條機,“劉一刀”首個聯名定制刀具直播間上線5秒就售罄,成為行業黑馬。從食品服飾到小家電,圍繞消費升級進行品類和品牌的迭代。
其三,不斷孵化IP,形成矩陣。聚劃算也將劉一刀的成功模式,已經孵化到景甜(種甜官)、肖央(消價官)、李好(摳價官)、閆學晶(閆選官)、秦海璐(秦報官)等等明星上。
不同的明星對應不同的風格和受眾,讓直播相對更有主題,方便場景化和標簽化,也不至于耗盡單一明星的流量。這就實現了從劉一刀到劉N刀,直播電商形成可持續的內容生態和產品生態。
平臺最終的目的,是集合消費者和明星主播的力量,用流量發掘最優的品牌產品,而且達成最優的價格。聚劃算牽手眾多明星,是在探索長期運營流量,孵化品牌和產品的作用,向著C2M的方向更進一步。
三、直播電商新常態:
IP化,場景化,綜藝化
流量的紅利期落下帷幕,拼的就是資源整合、迭代創新的速度。劉濤在聚劃算完成了從明星帶貨,到個人IP再造,這種模式也在進行有效復制和不斷迭代。 ?
? ? ? ? ? ? ? ? ? ? ? ? ??
直播電商2.0正在形成新常態:場景化,IP化,綜藝化。
1.場景化
大部分人已經忘了,但電商直播的始祖就是電視直播。電視直播往往會回到場景中,去試用、演示、體驗,身臨其境。而很多頭部直播博主,都會省略真實的直播場景,直接出價。
而劉濤直播間,有沙發、茶幾、廚房、浴室,鋪著地毯,就像真實的居家。就像劉濤自己說的,“這是一個生活空間的分享……我只是把它當成我的日常,我在分享我的日常。”
這種真實感、沉浸感,跟李佳琦式的“買買買”,形成鮮明對照,也形成新的風格和內容。
消費者不僅僅是在狂歡中被刺激的沖動消費,而會形成長期的習慣。是竭澤而漁,還是慢慢培養、長期經營,這是不同主播的選擇。
2.IP化
聚劃算不僅將劉一刀的IP人設做到極致,實現了出道即高峰,而且穩定輸出,打通了明星直播鏈路的多維度渠道。現在正在打破次元壁。
基于劉一刀的“女俠劉一刀”,正式出道,也讓劉濤成為了首個擁有獨立品牌化運營的主播,還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明星的粉絲價值總有被消耗完的一天,而品牌化操作、IP化內容輸出,大大拓展了內容的延展性和豐富性。
這次雙十一,劉一刀又升級為劉“一一一一”刀,這種雙十一加強版的玩法,正是IP延伸出的可能性:始終創新,始終迭代,而不僅僅是提高音量。
3.綜藝化
IP是生成內容的一個中心點,而綜藝是內容的一種形式,對消費者老少通吃、喜聞樂見,明星也得心應手。
劉一刀的直播間,每期有不同的主題內容策劃,加入了綜藝的元素,增色圈粉不少。劉敏濤作為飛行嘉賓時,正值敏濤姐紅色高跟鞋的表情包上熱搜。
聚劃算借勢策劃,兩個“劉姐”坐在直播間搖晃著啤酒杯的片段,再次出圈大火。除了劉敏濤,劉濤+俞飛鴻也美出圈,成為直播電商界的名場面之一。
這種玩法,也就不難理解聚劃算的用戶結構,現有高頻用戶中接近6成是90后。
四、消費新文化:
直播電商不止帶貨
馬云曾說:不要把雙十一看作是阿里的成功,其實對阿里巴巴來講沒多大意義,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測試。雙十一背后所有的技術、設備,包括金融、物流、計算能力,是十年以后整個中國科技、技術、經濟發展的一種基礎設施。
同理,我們也可以透過直播電商看本質,這種消費方式正在塑造新的消費文化,重構新的生產方式。
如果說直播間里的李佳琦薇婭急速推進了“全民消費”,血脈噴張地剁手。劉一刀+聚劃算就是持續穩定地輸出,結合平臺優勢向著更高效的C2M進發。
雙十一臨近,“節日”的氛圍已經席卷而來。而這一年,溫柔劉一刀是否能帶來新的可能性?
消費最終成為一種文化,娛樂為表皮,數據為內核,而最終導向的就是更高效的生產方式。
物質大爆炸時代,需要的是品牌和升級,消費者需要更高效地觸達品牌。直播電商可以幫助更多優秀的新品牌、好產品,進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