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本輪長假期中,中外乳業巨頭們顯然并沒有閑著。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3時許,新西蘭乳業合作社恒天然宣布,已同意以5.55億新西蘭元(折合約2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其位于中國的牧場,而對象是兩家知名企業——伊利實控的優然牧業,以及首農投資的三元。
這也意味著,在經過1年多的戰略復核后,恒天然終于結束了自己在中國本土養牛的10年歷史,從而揮別了在異國他鄉的這一塊“重資產”;同時這也意味著,正傳言要赴港IPO的優然牧業將通過交易迅速獲得了外方的牧場資產,這也是該公司最近雄心勃勃擴張的一部分。
優然買下“大頭”
我們先來看看兩筆交易細節。
根據恒天然介紹,中國優然牧業集團有限公司(China Youran Dairy Group Limited)的子公司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已同意以5.13億新西蘭元(折合約23.1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恒天然在山西應縣和河北玉田的兩個牧場。
此外,恒天然已同意以4200萬新西蘭元(折合約1.9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其在漢沽農場的85%權益出售給北京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三元”)。三元此前已在該牧場擁有15%的少數股權,本次是行使了其優先購買恒天然權益的權利。
預計該交易將在恒天然現財政年度內完成,該交易有待中國反壟斷機構的批準和其他監管部門的批準。
小食代今天翻查工商資料了解到,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冊資本47.785億元。該公司總部位于呼和浩特,前身是伊利畜牧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涵蓋畜牧、飼料和草業三大產業,有近30筆對外投資。
優然牧業的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長是張玉軍,他早于1995年加入伊利,此前曾擔任伊利總裁助理兼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
至于北京三元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其成立于2002年,注冊資本1100萬元。該公司由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持股約32%,此前有2筆對外投資,分別是唐山恒天然牧場有限公司,以及農港控股有限公司。
資料顯示,2017年恒天然中國牧場生牛乳產量約占全國生牛乳總產量的1%。該公司曾表示,旗下中國牧場群是國內首個獲得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認可的SQF(安全質量食品)三級“最高認證”的牧場群。而2018年該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其在華養殖基地共有6萬多頭奶牛,每年生產超過3.5億升牛奶。
“沒有回避挑戰”
今天,恒天然首席執行官Miles Hurrell在一份通報中表示,在建立牧場伊始,恒天然已經表明了其對發展中國乳業的承諾。
“我們與當地企業緊密合作,分享了我們在牧業技術和畜牧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并為該行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說。
“我們沒有回避在中國從頭開始建立牧場這一挑戰?!钡麖娬{,恒天然的團隊“已成功開發”了生產示范牧場,為當地的消費市場提供了“優質的鮮牛奶”,現在是時候將接力棒交給到優然牧業和三元手中,以繼續發展這些牧場。
Miles Hurrell還透露,在過去的18個月中,恒天然一直在復核業務的各個部分,以確保自己的資產和投資能夠滿足當今合作社的需求,而出售中國的牧場符合恒天然決定專注于新西蘭奶農所生產的牛奶。
“中國仍然是恒天然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我們產量的約四分之一都供應給了中國”。他表示,出售中國的牧場將使恒天然更加專注于加強在中國的餐飲服務業務、消費品牌業務,以及原料業務。
Miles Hurrell還在上述通報中說,恒天然今后“將以創新的方式”把新西蘭牛奶帶給中國客戶,并繼續與中國本地公司合作,以實現上述目標,而恒天然早前對中國研發和應用中心的投資將支持這一方向。
資料顯示,恒天然10年前宣布在華涉足牧場,可以追溯到為了吸取合資方涉事三聚氰胺的教訓。早在2011年,時任恒天然CEO施牧德就曾坦言,恒天然學到的一個教訓就是從牧場到最終用戶一體化的經營模式,能夠更為完整地去控制整個價值鏈。同時,時任管理層也相信,在中國養牛是本地化的一個重要趨勢,即需求多靠本地奶源滿足。
但時移世易,隨著恒天然戰略近年發生變化,以及在華牧場始終在盈利邊緣徘徊,該公司最終決定需要出售。
外方邏輯
事實上,在本次宣布之前,業界對于恒天然要出售在華牧場的消息并不陌生,但是這起交易的靴子并沒有迅速落下,直到今年以來國內巨頭紛紛“圈地”牧場資產,本次交易最終成事。
回看本次出售進程,原點或始于2018年3月,執掌恒天然長達7年的原CEO施牧德宣布將在當年晚些時候離職,該公司早前宣布由于賠償達能以及投資貝因美等原因,出現了罕見的虧損。
同年8月,恒天然任命Miles Hurrell成為新帥。一個月后,恒天然表示要對各項業務進行戰略評估,包括已經進行多次減值的貝因美的股權。
在2019年5月,Miles Hurrell正式宣布,正在對中國市場內兩大全資擁有的牧場進行戰略復核(上圖);同時,與合作伙伴雀巢共同復核雙方美洲乳品合作伙伴(DPA)巴西合資企業未來所有權的選項;此外,恒天然還將關閉澳大利亞的登寧頓的工廠。
當時,正全力改善資產負債表、強化對本國奶農和股東的承諾的Miles Hurrell解釋稱,這些決定涉及到恒天然的全新戰略,即加強對新西蘭奶源的利用,以及簡化全球業務組合。
據了解,恒天然在華牧場產出的鮮奶除了供應給一些下游知名食品公司外,近年來還新近供應于恒天然餐飲服務業務如咖啡茶飲渠道,及部分消費品品牌產品。去年4月,恒天然還在中國正式入局低溫鮮奶市場,當時推出的產品使用的就是來自在華牧場的鮮奶,并預計從2018年起的三年內,低溫鮮奶品類在中國市場預計將以18.5%的年復合增長率發展,到2021年市場規模有望增加至70多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當時恒天然財年的前9個月,恒天然在華牧場銷量為1.92億升液奶當量(LME,包括分部間銷售),同比下降3%;毛利為負1300萬新西蘭元,減虧了7%;EBIT負2300萬新西蘭元。
在今年3月,恒天然方面稱已經完成了對中國牧場和巴西DPA的戰略復核,兩項資產的出售流程也進展順利。根據當時披露的復核,恒天然對中國合資牧場進行了6500萬新西蘭元的減值,又指當時整個中國牧場業務的賬面價值超過5億新西蘭元。
根據安排,恒天然將把在華出售牧場所得用于降低公司負債。
在中國告別牧場資產后,種種跡象表明恒天然依然會加強對華投資。恒天然大中華區CEO周德漢(上圖)早前告訴小食代,在11月舉行的進博會上,恒天然大中華區計劃發布多款新品,涉及奶酪和益生菌等。他又形容,恒天然大中華區已成為恒天然“最大、最重要、發展最快的戰略市場”。
擬為IPO做準備?
在本次交易中,最引入矚目的是優然牧業的入局。
據IPO早知道在上月的消息,內蒙古優然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正進行新一輪私募融資,計劃募集3億至4億美金,而該輪Pre-IPO融資后優然牧業將啟動赴港上市。
小食代注意到,彭博在今年6月時就報道了有關融資計劃,并指投資者或給予該公司約20億美元的估值。位于香港的私募PAG(太盟投資集團)以及伊利分別持有優然牧業41%和40%的股權,在本次融資之后便將推進IPO。
根據伊利的年報,優然牧業2019年度收入約80億元,凈利潤為5億元。在去年,優然牧業還收購了另一家牧業公司賽科星的多數股權,耗資約23億元。今年1月,賽科星公告稱優然牧業已完成與公司股東楊文俊等79名股東協議轉讓股份44.783%。
本輪牧場資產熱也早有跡可尋。
今年4月,日本明治史上最大筆收購押注中國乳業,18億拿下澳亞25%股權,后者在華東、華北地區坐擁7個萬頭牧場,單日原奶產量超過1000噸。
2020年7月,蒙牛成為中國圣牧最大股東,涉資3.95億港元。交易完成后,蒙牛乳業持股比例將從3.83%上升為17.80%,通過增持圣牧,已經實控現代牧業的蒙牛也得以鞏固在奶源方面的整體布局和優勢。
2020年9月,飛鶴宣布擬花30億港元全資收購其關系極為密切的奶源供應商、年產奶量超過34萬噸的原生態牧業。
2020年8月,伊利宣布1.83億認購中地乳業16.6%股份,并在一周前宣布擬最多16.6億港元要約收購中地乳業,并指本次交易將有利于提高公司對上游大型牧業資源的參與度和掌控度,有利于鞏固公司乳制品行業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