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姻20年的達能和養樂多終于分手了。對養樂多來說,這場聯姻曾被日媒稱為“吞噬”和“詛咒”。可重獲自由的它,會一直樂下去么?
01
堅持“自我”
不久前,達能宣布近5億歐元出售其在Yakult(養樂多, 華南地區稱為“益力多”)剩余的6.61%的股份,這也意味著養樂多“自由”了。
事實上,二者的矛盾早已顯現。按照日媒的說法,巨頭達能曾試圖吞噬養樂多,并將2018年達能出售所持三分之二養樂多股票的行為,稱之為“告別達能詛咒”。
然而,兩家公司之間的交集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達能收購了養樂多5%的股份。達能的目標是養樂多的“酪酸乳桿菌菌株Shirota”。為了加強關系,達能公司于2003年再次購買約20%的股份,并于2004年與養樂多簽署了商業聯盟協議,一度成為養樂多的最大股東。
但想要保持管理獨立性的Yakult 逐漸遠離想加強關系的Damon(達能),雙方還簽署了一項條款,即在一定時間內,Damon不能購買更多Yakult公司的股份。2013年,達能和養樂多的戰略合作合約解除。達能曾與養樂多就增持股份展開談判,但養樂多追求經營獨立性,雙方最終未能達成協議。
彼時,養樂多董事長堀澄也強調:“始終無法縮小與達能在企業文化、市場運營等方面的分歧。養樂多將借此機會進一步穩固經營的獨立自主性。”他表示將依靠自身力量推進發展戰略。
2016年,達能以接近10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有機食品制造商White Wave Foods。由于進行了巨額收購,債務增加。據稱,美國激進投資基金對達能施加了壓力,要求打破與養樂多的關系。于是,達能出售養樂多股票也處于這種趨勢要求。
更重要的是,雙方業務合作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據日經亞洲報道,養樂多在自主經營的市場上,收益遠比與達能的合資企業可觀。其去年在印尼及中國內地的益生菌飲料日均銷量分別達到636萬瓶和812萬瓶。而其與達能的印度合資企業的日銷量僅為23.8萬瓶。
達能公布徹底出售養樂多股票后,日本養樂多公司也發出通告,稱修改與達能的諒解備忘錄,達能將不再有權推薦董事候選人。
英國主要金融公司伯克利的分析師強調,達能將通過出售其股份,專注于在歐洲和美洲擴展其植物性乳制品品牌“ Alpro”和“ Silk”。
拿回獨立權的養樂多表示,達能的離開,并不會影響公司的經營。而就養樂多中國市場來說,屬于養樂多獨立經營,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養樂多對獨立性的堅持,很能理解,作為一個至今已有85年歷史,全球銷售40多個國家的老品牌,養樂多有很強的獨立性和獨特的文化。
養樂多的創始人代田稔出生在日本一個比較貧窮的鄉下,因為見到當地村民生活的艱難,所以選擇從醫。代田稔在世時,訂下的經營標語是:“只用一張明信片或一根香煙的價錢,就能買得到養樂多”。所以,即便當時有許多大藥廠,希望以極高的價格買下養樂多的獨占權利,代田稔也沒有動搖。這也能解釋,在與達能的合作中,養樂多曾訂下達能不可繼續增持其公司股份的約定。
快消君還說個小故事,在菲律賓地區,曾有68000個菲律賓人民在Facebook 上請愿,要求養樂多生產1升裝。然而,養樂多公司非常任性,完全沒有理會。后來,菲律賓當地廣播電視臺看不過去,特地代表當地人民找養樂多公司要一個說法。
養樂多公司回應說:“只生產小瓶是為了能一次性喝完,防止喝不完放著滋生細菌、二次污染,同時活性乳酸菌數量也會下降。對普通人來說,一天一小瓶,所需的活性乳酸菌數量足夠。”
就是這么任性,想多買一點,人家還不賣的。
02
特立獨行
不得不提的是,養樂多的成功與其獨特的運營模式相關。
上個世紀,養樂多逐漸在海外擴張,進入中國臺灣、菲律賓、韓國等海外市場,并于2002年,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作為外來品牌的養樂多,自2002年正式進入中國大陸以來,穩步占據了我國大陸市場。每天大約銷售6萬瓶,目前,在中國內地的冷藏乳酸菌市場,養樂多已占據了超過六成的份額,穩坐冷藏乳酸菌飲料市場第一把交椅。
在養樂多進軍中國市場過程中,也有幾個很明顯的特點:一、其獨有的“養樂多媽媽”直銷模式;二、對價格、外包裝的管控和執著;三、堅持單品售賣,不多推新產品。
“養樂多賣的不錯,就是經常斷貨。”一位湖南三線城市商超老板告訴快消君。
斷貨,是養樂多在三、四線下沉市場面臨的主要狀況。在多數快消品瘋狂占領鋪渠道的時候,養樂多的表現卻很佛系。有消費者稱:“家里人很愛喝養樂多,但老家買不到,能不能做代理。”
事實上,養樂多是不做代理的,目前在中國約40個城市及地區設有分公司(直屬型),對當地市場也是直營管理,基本不通過經銷商銷售。在中國,養樂多主要通過家庭配送上門和零售渠道銷售。其中,家庭配送銷售額占到總銷售額的10%,來自獨立商店和大賣場/超市的銷售份額分別為35%和50%。
養樂多在開拓海外市場時,仍然沒有放棄對“養樂多媽媽”(在廣東省稱“益力多小姐”)模式的堅持。
1963 年,養樂多在日本首創了“家庭配送”服務模式。這些配送員,都是一群很有親和力的家庭主婦,她們被尊稱為“養樂多媽媽”。日本的家庭主婦較多,養樂多則為這群家庭主婦提供了二次就業的機會。在日本的第一個海外市場、中國臺灣,“養樂多媽媽”模式也被大力推廣,甚至鼓勵中高齡就業。
相較于超商,“養樂多媽媽”不僅販售產品,還為街坊提供營養指導,更增進了鄰里的感情。而且養樂多家庭模式中,主要購買者,也是家庭主婦,這一點,也給這個品牌帶來了一種“媽媽”的力量。
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官網顯示,中國大陸地區已有約3000名養樂多媽媽,該配送服務覆蓋了上海、北京、天津、廈門、福州以及廣東省部分地區。
2011年,養樂多憑借單品戰略,在為數不多的28個城市,覆蓋率不足對手百分之一的情況下,銷售額一舉突破20億元,坐穩了低溫乳酸菌市場的龍頭。
另一方面,養樂多對價格的管控非常嚴格和堅持,輕易不做價格變動,有時候甚至顯得太過刻板。一位商超經營者透露,“之前,店里做乳酸菌品類折扣,忘記去除養樂多,被廠商發現后,收到了斷貨警告。”在市場上,養樂多也基本不做促銷。
養樂多在價格上的堅持,一度在一些商超渠道中受阻。尤其是在習慣了節慶打折、捆綁銷售活動增多的快消行業,給線下終端帶來不少束縛。但養樂多的這種堅持,也在伊利和蒙牛大打價格戰時,贏得了穩定的市場占有率。
一定程度來說,養樂多的文化,就像日本流行的極簡風,做好一個單品,即使是創新,也多維持在國內市場。即便在日本,養樂多已經推出了多個系列。在中國市場,養樂多推出的單品也只有兩個,一個是常規的紅瓶養樂多,另一個是2016年推出的低糖養樂多。
03
“下沉”隱患
經過近20年中國市場的深耕,養樂多在一二線城市已經站穩了腳跟。近幾年,市場一直傳出,養樂多要進軍下沉市場。
養樂多(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平野晉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目前,益力多(養樂多)在中國大陸地區不斷開拓與深耕,主要方式是設立分公司、建設工廠等。其中,設立分公司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
今年,養樂多在中國開設了三個新的銷售辦事處,分別位于湖南(衡陽市),安徽(蕪湖市)和廣東(肇慶市),使該公司在全國的分支機構總數達到49個。
7月,在衡陽和蕪湖兩地,養樂多將通過當地的超市渠道開始銷售;在肇慶的鋪貨稍晚些,從8月開始在超市上架。養樂多希望此舉能為公司在中國每天增加10萬瓶的銷售。
不過,進軍下沉市場,也并非易事。
首先,產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正如前述所提,三、四線城市經常出現斷貨問題。養樂多產品需要低溫保存,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物流全程都由自己管控,保證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全程“冷鏈”。但冷鏈保存對物流和生產基地的要求都很高。
為了應對三、四線城市的需求,2019年9月,養樂多在中國啟動了產能擴張模式,位于廣東佛山的益力多工廠正式竣工,該工廠預計產能可達每天160萬瓶。
據悉,養樂多還欲擴大其在江蘇無錫的工廠規模。新工廠為公司在無錫的第二家工廠,預計將于2022年4月完成。屆時,無錫兩家工廠的總產能將達到每天540萬瓶。
但是,要做下沉,三、四線城市的管理也是問題。
前述超市老板告訴快消君,他們店內所售賣的養樂多,是一位老板從廣州市場“炒貨”而來,因為養樂多在當地并沒有代理商。也就是說,該調貨老板不屬于養樂多在當地的員工,這也暗示了養樂多在三四線城市的管理隱患。
因為養樂多全程需要冷鏈運輸,并沒有讓經銷商參與銷售。但養樂多的直銷渠道目前并沒有很好地鋪貨到三、四線下沉市場,這種“炒貨”跨地銷售,如果運輸配送要求不合格,很容易對品牌造成影響。
不過,養樂多公司對于產品售后和把關也很嚴格,有消費者反映:“我打過養樂多瓶身上的投訴電話,第二天就從省會開車來了工作人員調查。”
再則,價格也是養樂多在進入下沉市場要面臨的一大問題。
目前,伊利、蒙牛在內的頭部乳企,味全、均瑤、娃哈哈等老牌飲品企業,都有自己的益生菌飲料。從產品單價來看,養樂多的價格偏高,常見的紅瓶100ml售價約2.4元;而330ml的伊利每益添,平均每100ml售價約為養樂多的75%-80%。
看重價格的下沉市場,對于養樂多是否接受?
一位三線城市商超老板告訴快消君:“伊利的每益添和蒙牛的優益C,因為價格便宜,所以銷量都比養樂多好。”
重點在于,在地方品牌盤踞的三四線城市,養樂多的“家庭配送”模式是否可以“復制”。伊利每益添市場部人士告訴快消君,越是下沉市場的地方品牌,越傾向選擇“家庭配送”的模式,對大品牌來說,這是進入下沉市場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養樂多的模式很特別,但是對于下稱市場,這種模式能否持續?
達能的撤出,也一定程度顯示了養樂多在印度、越南市場的合資“失敗”。而當下無糖風盛行,高糖的養樂多要面臨的挑戰或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