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導讀
買房除了項目本身之外,周邊的配套也很關鍵
這些很多人都知道
比如商業,交通、學區、甚至醫療,這些外在因素都會影響著你買房時的判斷
但是,就商業配套對房子的影響,這幾年悄無聲息的發生著一些變化
有些改觀,簡直驚掉我的下巴
因為喜茶而搬家,
是瘋了嗎?
最近,在討論如何更好選房的時候,我身邊的喬不絲慢悠悠的來了一句,我曾因為喜茶,搬家
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住的地方,居然超出了喜茶外賣的配送范圍。導致了每次她要喝喜茶,都要半小時地鐵跑到莘莊去
在她看來,一個連喜茶都沒有的地方,根本沒有前途!
喬不絲作為一個90后,也代表著更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和選房觀,在他們看來,居住的板塊,自己吃喝玩樂喜好都沒有,那這個板塊就失去了吸引她繼續住下去的意義
不僅如此,喬不絲很堅定的說,將來買房,有沒有商超不重要,有沒有喜茶,很重要!
這是瘋了吧!完全顛覆三觀有木有
我以前買房,都是看大型商超家樂福之類便于生活的,現在的小盆友,就為了一杯奶茶?
喬不絲看我快吐血了,直接就懟回來:你知道嗎,你口中的大型商超,家樂福,現在市值還沒有喜茶多
我去!我信了你的邪
我趕緊上網一查,K,果然啊,喜茶的估值已經是家樂福的兩倍
一個小小的奶茶店,全上海的奶茶店,甚至全國的奶茶店加起來,都沒有一家家樂福門店大,居然已經越過了家樂福這種曾經的零售商超巨頭
感嘆之余,也開始反思,現在的年輕人,看似是在找一家奶茶店,其實,是在找一家活著的,而且活的很好的商業體
為什么這么說
一杯小小的奶茶,市值可以這么高,追溯其背后的緣由,除了營銷等其他手段,在市調擇址觀上面,一定是有著無比專業和牛逼的模式
所以,買房看商業,自己懂不懂,無所謂,跟著喜茶,萬事大吉
這也是現在年輕人的買房思維邏輯,看似瘋狂,其實小姑娘精的嘞
這還沒完,緊接著,大元寶就馬上又給我上了一課
寶媽的經驗之談:
周邊有沒有星巴克、KFC已經不重要,
有沒有學而思,很重要
當公司大元寶告訴我這句話的時候,我下意識的看了一眼剛咬了一口的老北京雞肉卷,突然感覺,這玩意兒怎么就不香了
大元寶說,買房的時候看周邊的商業,肯德基,星巴克,必勝客這種東西沒那么重要
一來這些已經很日常到處都是,二來,就目前來說,這些業態已經完全不能再證明,有了他們人氣就會火爆
那什么重要呢?
首先,有學而思很重要——有人。有學而思就說明娃比較多
所以住的都不是那種潮汐式的流動人口,更不會出現白天熱鬧,晚上空城的現象
而且,目前而言,愿意選擇學而思的父母,對小孩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在這里買房,不用擔心人氣和生活氛圍的問題
其次,看有沒有盒馬——有消費力,有盒馬,或者盒馬愿意配送的地方,意味著這的人群已經足夠了,且依賴盒馬消費的人群,一定是接受互聯網模式且有消費能力的人群
最后一個比較冷門,有沒有海底撈——穩定的商業環境。海底撈雖然沒有星巴克高大上,但確是商業里的引流高手,有了它基本周圍商業能跑的起來,不會出現眼巴巴盼來的家門口的商業沒有人氣而倒了
而且海底撈對擇址要求而言,這些商業業態與經營都還不錯
以上這三個業態背后說明的是,買房不要迷戀什么精英,白領,或者什么高大上的其他東西,要買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群體密度比較高的地方
這種地方,人群結構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氛圍好,各種市政配套會集中性傾斜。特別是教育配套,能落位多少都看這的小孩有多少
最最關鍵的就是,這樣的家庭群體能夠裂變出更細分的需求。不論是小孩長大置換大房子,還是買二套,這里的二手市場一定是被認可的
相對性,這些地方二手房的變現能力也比較強
一通經驗分享下來,我感覺地產十年職場白干了,不僅如此,幾十年也白活了
同樣是一個海底撈,人家看出的是背后的擇址邏輯,我看到的是最近有沒有新上的菜品。怪不得,人家一身本事,我一身肥肉……
為啥,同樣是選擇商業,
星巴克、KFC咋就不香了?
其實并不是說不好,而是現在星巴克,KFC也好,這些大眾熟知的品牌,店面已經太多了
跟著商業選房,無疑就是希望能夠讓這些牛逼的品牌,幫我們看清楚板塊的底色
既然他們都愿意來的地方,區域、人群、人氣,他們已經幫你調研的清清楚楚
但現在不一樣了
最簡單的一例子,KFC最初進入中國市場,加盟的門檻是非常高的。但是隨著競爭也好,自我品牌擴張也罷,門檻都在逐步的降低
也使得到現在為止,這些品牌在擇址觀上,是低于最初標準的
再比如星巴克,在經歷了COSTA,瑞幸等競品的加入,后期擴大門店數量,幾乎在上海,很難找到沒有星巴克的地方
甚至一個還不錯的居住板塊,能看到2家及以上的店面
所以,像星巴克,KFC之類這種商業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選,幾乎每個商圈都會有的標準業態,而非稀缺業態
甚至,一些很牛逼的品牌,商業為了便于后期招商也好,或者是為了將來的人氣,會格外對這些牛逼品牌降低租金,甚至0租金去吸引品牌入駐
這樣就意味著,即便有這些品牌,周邊的人氣大多也都還沒有旺起來,或者可能根本就是活不起來的商業體
這樣的情況下,這些業態整個品牌價值是越來越弱化的
我們在買房的時候,如果想要看的比別人更前一步,那就要找,還在堅守擇址觀,且并沒有普及到大街小巷都開店的那種
商業模式在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買房的邏輯也在隨之改變
不管是互聯網的侵蝕,還是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商業的打擊都是致命性質的
一切商業模式的博弈爭奪,都是對用戶時間的爭奪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之前,我們買房,看中大型商超,看中百貨
現在卻不被需要,為什么?
因為之前我們所看中的一切,如今都可以網絡下單。而現在,盒馬喜茶,超出范圍都不給配送!
之前,我們還有可能會看中農貿市場,看中水果店,看中菜場。可現在,我們根本沒有時間買菜,更沒有時間做飯
即便偶爾下廚,我們可能直接網上下單,在盒馬上買一些已經洗好切好的方便蔬菜,直接回來就可以下鍋清炒。既省去了菜場的麻煩,也省去了洗菜切菜等飯前工序
而最關鍵的是,我們之前看中的都是大型的商業,而這幾年卻發現,再大的商超,也避免不了關門的厄運
我們的關注點,從大變小,從一家商超,到一個不算大的盒馬生鮮店,甚至一杯奶茶等這些更加細微的分支
其實這些,都是生活習慣的變化,而導致的選擇性變化
當然,這個話題,我們在盧俊的微博也曾經放出來過,看到一些評論說,買房要逆向思維,不要人氣多的,免得有大媽跳廣場擾民
這么說吧,你選擇什么樣的業態,幾乎就決定了周邊的人群。
就如之前所說,有學而思的地方,可能有孩子的家庭會多一些,有盒馬的地方,可能就是上班族,沒時間逛菜場的人就多一些,有喜茶的地方,年輕人就會多一些
看業態的同時,也是在篩選板塊的人群,這些業態所在的板塊,大概率不太會是一個老破小集中區域,會有成群結隊的大媽跳廣場舞
買房,雖然是用來住的,但也要考慮到后期的變現能力,如果一個區域,沒有人氣,沒有商業,未來也會無人接手,或者很難有人接手
時代在變化,
商業也不斷的顛覆
我想,很多傳統生意的人,打死都想不到,昔日風靡全球的巨頭,如今不如一杯網紅的奶茶
而更多傳統的行業,傳統的品牌,都不曾想過,這年頭,連雪糕都搞起了網紅模式
商業綜合體,最后敗給了線上互聯網,天貓京東也沒想過,這才多久,自己又變成了古典電商,還會出現新媒體抖音,快手這種帶貨模式出來分流
就連現在,我們還沒摸清楚買房到底看啥業態,就又開始全民擺地攤兒了
后面,會不會出現地攤兒房啊
會不會以后一樓的房子特別好租好賣,大家都開始在一樓窗戶開個小窗口做小賣部啊
別不信,如今,一切都有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