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美國紐約,兩個女人在看電影,手中是影院標配零食:可樂和爆米花。/Beth Dixson/Alamy Stock Photo
正餐正在零食化。
零食正在代餐化。
零食,成了中國人的第四餐。
2019年,中國人一年就吃掉了2萬億元的零食。在電商“吃播”的全力助推之下,今年很可能會變成3萬億元。
人類為什么愛吃零食?
因為它是一種享樂性的進食,“享樂性飲食受食物的味道、進食帶來的愉悅感、獎賞感等驅動,把食物視作一種自然獎賞物,通過不斷進食以持續(xù)激活大腦獎賞系統(tǒng)來獲得一種獎賞體驗,表現(xiàn)出一種享樂性饑餓”。?
食品巨頭們樂于通過調整成分表里的鹽、糖、脂肪的比例制造出“極樂點”,操縱你的味覺,讓你上癮。
人們不關心零食如何填滿腸胃、健不健康,他們無法拒絕那循環(huán)往復的“嘎吱嘎吱”“咔嚓咔嚓”聲——吃零食能產生多大快感,決定了我們有多強大的力量來抵御孤獨與焦慮。
零食,能減壓,能喚醒兒時的記憶,還是一種跨文化的社交貨幣。
在這個焦慮、躁郁和不確定的時代,零食是人生的撫慰劑,也是社會的溫度計、欲望的照妖鏡。“零食成了所有人生問題的原因和解決方案”,沒有什么是一包零食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包。
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jié),什么商品最好賣?
根據(jù)某電商平臺提供的數(shù)據(jù),賣得最好的是懷舊零食禮盒。顯然,這不是買給小朋友的,而是大朋友們買給自己的:數(shù)據(jù)顯示,5月16日至5月31日,搜索“兒童節(jié)禮物”的核心人群中25—40歲的消費者占半數(shù);一款標注“豬飼料”、實則為懷舊零食禮包的商品,短時間內銷量暴漲557%。
“我也算是參與過萬億(元)級別的大項目了”——這個“大項目”指零食產業(yè)。根據(jù)商務部流通產業(yè)促進中心2018年發(fā)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yè)發(fā)展報告》,我國零食行業(yè)總產值規(guī)模從千億元級別增長到萬億元級別,只花了10年時間(2006—2016)。報告預測,到2020年,零食行業(yè)總產值規(guī)模將接近3萬億元。
吃糖的孩子。/?圖蟲創(chuàng)意
小孩要吃零食,沒有零食的童年是慘淡的,對孩子來說,萬圣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非常好,可以光明正大到處討要糖果;大人也要吃零食,沒有什么是一包零食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包。正餐與零食邊界正在逐漸模糊,呈現(xiàn)“零食代餐化,正餐零食化”的趨勢,這是零食行業(yè)從業(yè)者的共識。
根據(jù)阿里巴巴大數(shù)據(jù)發(fā)布的《中國線上零食消費趨勢報告》,零食的銷售額連年占據(jù)整個食品行業(yè)超過30%的比重。至于什么零食最受吃貨青睞,可以參考第一財經商業(yè)數(shù)據(jù)中心和阿里數(shù)據(jù)合作發(fā)布的《2019淘寶吃貨大數(shù)據(jù)報告》:2019年“雙十一”當日,下單購買比例最高的線上食品品類Top 10中,零食占了6種,分別是餅干/膨化、牛肉干/豬肉脯/鹵味零食、魷魚絲/魚干/海味即食、豆干制品/蔬菜干、冰淇淋/凍品、山核桃。
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會為零食賦予喜慶意味。/?圖蟲創(chuàng)意
01
早在莎士比亞的時代
人們就在看劇時吃各種零食、小吃了
《消費升級背景下零食行業(yè)發(fā)展報告》如此定義零食:一日三餐以外零星食用的食品,與“主食”相對應;沖動型購買的非必需消費品,附著社交、娛樂、休閑等多重屬性。
一般認為,現(xiàn)代零食的興起,與城市的發(fā)展、娛樂休閑活動越來越多密切相關。比如,于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推出的爆米花,就是現(xiàn)代零食的代表。
在這屆世博會上,美國人弗萊德里克·律克海姆和其弟路易斯·律克海姆帶去一種名為“Cracker-Jack”、具有獨特口味的琥珀爆米花,受到參觀者的熱烈歡迎。“狂歡節(jié)美食”(carnival foods)概念由此誕生,各種展會使得一些零食被迅速普及——比如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會上推出的熱狗、蛋筒冰淇淋、棉花糖等,人們一邊吃著零食,一邊逛展會。
此后,這種習慣逐漸擴展到人們觀看體育比賽、看雜耍節(jié)目以及逛游樂場時。1908年的流行歌曲《帶我去參加棒球賽》就有這樣一句歌詞:“給我買點兒花生和 Cracker-Jack。”說個題外話,如今,看棒球比賽必吃的零食從爆米花、熱狗變成了葵花子,嗑瓜子也在美國成了一種亞文化。
誰不愛吃零食呢?/ 圖/Wayne Thiebaud
上世紀30年代,鑒于大蕭條時期電影院經營困難,亟需開源增收,爆米花機因此成為電影院的標配——爆米花是大蕭條時期美國人仍然消費的少數(shù)食品之一。它制作簡單、價格便宜,而且,沒有人能抵擋爆米花的香味。有人甚至宣稱,爆米花機“絕對可以列為人類零食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
其實,早在莎士比亞的時代,人們就在看劇時吃各種零食、小吃了。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克格雷格在《莎士比亞的動蕩世界》一書中專門用了一章寫“邊吃點心邊看莎士比亞戲”:根據(jù)對多處劇場遺址的發(fā)掘,植物學家發(fā)現(xiàn),那個時代的觀眾看劇時喜歡吃堅果,還有水果,干鮮都有——葡萄、無花果、接骨木果、梅子、梨子以及櫻桃。帶殼的水產也很受歡迎,有貽貝、海螺、蛾螺;挖掘到的大量牡蠣殼則證明,牡蠣確實是當時廣受青睞的廉價大眾食品。
在東方,人們同樣熱愛零食。/?《清明上河圖》中的零食店。
在《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貪吃鬼約翰·福斯塔夫爵士有這樣一段臺詞:“我的黑尾巴母鹿!讓天空降下馬鈴薯雨吧,讓天空配著《綠袖子》的調子響起雷吧,讓親嘴糖梅子、糖煮海濱刺芹根像冰雹雪花般落下來吧。只要讓我躲在你的懷里,什么潑辣的大風大雨我都不怕。”
需要解釋的是,親嘴糖梅子是一種令人口氣芳香的零食,讓人想起男女情愛、縱情恣性;糖煮海濱刺芹根是用海濱刺芹的根部腌制的果脯,據(jù)說也能催情。
糖葫蘆,國民零食。/?圖蟲創(chuàng)意
02
每一代人記憶中的味道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零食記憶。
學者余斌是60后,他“一往情深”的兒時零食,是一種叫做“萬年青”的上海產餅干。這種蔥油味餅干口味酥脆,重油,為免受潮,買回來需放在餅干筒里保存——當時略講究的人家,總有這樣一個餅干筒,收藏各種難得的細點心。
零食的制作工藝也在不斷進化。/?圖蟲創(chuàng)意
余斌家的餅干筒位置固定,總在父母房間的柜子上,里面除了“萬年青”,還有父親出差帶回的北京的紅蝦酥、廣州的椰子糖。為了解饞,他時不時相機潛入父母的房間,從餅干筒里偷拿餅干。
每次“盜取量”控制在四塊以下,這樣不易被發(fā)現(xiàn)——事實上,大人不舍得吃,都是留給小孩或待客,只是因為太過金貴(當時售價每斤1元上下、7兩糧票),若不加防范、限制,一斤餅干三兩天就會吃個精光。
土法生產的爆米花是60后、70后乃至85前的共同記憶,余斌在《南京味道》一書里寫到,爆米花帶來的享受,吃還在其次,關鍵在“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當然是引爆的那一下:
小兒怕那一聲爆響,又要看個真切——怎么能不看呢,那簡直就是見證奇跡的誕生——于是乎稍稍往后退個一兩步,卻不肯走遠,捂住耳朵瞪大了眼睛屏息以待。
這就是變魔術!(近日,昆明街頭出現(xiàn)了久違的土法爆米花,評論稱它為城市帶來了“煙火氣”。)后來出現(xiàn)的一種能將各種糧食變成花花綠綠的膨化食品的膨化機,就完全沒有那種吸引力。
2020年6月,廣州,零食店。這樣的零食店在社區(qū)中很常見,有的店售賣從香港等地代購的零食。圖/禤燦雄
很多80后、90后則懷念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賣的五毛零食:除了衛(wèi)龍面筋(這種重口味的面制品當時還不叫辣條,而是叫素牛排、烤鴨甚至“唐僧肉”),還有所謂“小賣部三巨頭”,即“無花果”、酸梅粉和濟公丹。
此“無花果”跟真正的無花果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實是用木瓜絲制作的(后來也有用蘿卜絲的);酸梅粉看上去就很黑暗,買它是為了收集里頭配的各色小勺子,就跟買小浣熊干脆面是為了收集水滸一百單八將卡一個道理;濟公丹俗稱“老鼠屎”,所以,你懂的……
此外,麥麗素、蝦片、跳跳糖(還有口紅糖、戒指糖、口哨糖等)、奇多圈、大大泡泡糖、香菇肥牛、咪咪蝦味條、旺旺仙貝,等等,也應該有姓名。
這正是今天“懷舊零食”仍然有市場的原因。當年的“五毛辣條”,已經發(fā)展成為規(guī)模近600億元的產業(yè);“國民奶糖”大白兔——怎么可能不提它呢——則玩起了跨界營銷,成為新晉奶奶級網紅。
你有關于大白兔的記憶嗎?/?圖蟲創(chuàng)意
03
“進食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填飽精神”
美國學者邁克爾·洛(Michael Lowe)和梅根·布特林(Meghan Butryn)提出了“享樂性饑餓”概念,即享樂成為許多人進食的基本動機,在任何時間進食都是可以接受的。“進食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填飽精神。”著有《腸子,腦子,廚子》一書的美國認知神經科學家約翰·S.艾倫這樣寫道。
日本街頭的小吃鋪子。/?圖蟲創(chuàng)意
享樂性饑餓導向的就是享樂性飲食。浙江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學者李慶蘭、黃焰在論文《享樂性飲食視角下的食物成癮》中寫道:“享樂性飲食受享樂因素如食物的味道、進食帶來的愉悅感、獎賞感等驅動,把食物視作一種自然獎賞物,通過不斷進食以持續(xù)激活大腦獎賞系統(tǒng)來獲得一種獎賞體驗,表現(xiàn)出一種享樂性饑餓。”
這兩位學者從三個方面分析食物成癮的影響因素。第一,成癮食物的種類。他們認為,食物成癮者通常不是對所有食物都上癮,幾乎很少有人會對粗糧、蔬菜這些營養(yǎng)豐富但口味清淡的食物成癮,使人成癮的食物主要是蛋糕、巧克力、腌肉、漢堡這類高鹽、高糖、高脂的食物。這是因為鹽、糖和脂肪能賦予食物極佳的口感和風味,對其攝入過程會持續(xù)激活大腦獎賞系統(tǒng),繼而誘發(fā)享樂性飲食。
第二,食物成癮的個體差異。美國賓夕法尼亞精神病學系學者詹姆斯·洛菲德(James Loughead)主持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面對食物線索時,女性相比于男性僅在認知上抑制食物攝取,在情緒控制、內感受和條件反射相關的邊緣系統(tǒng)區(qū)域未表現(xiàn)出顯著抑制。對食物或食物線索缺乏抑制控制的個體更容易發(fā)生享樂性飲食——用大白話來說,女性比男性更管不住嘴,更不能抵擋對甜食這種“具有致癮成分的食物”的誘惑。
年貨市場上,零食是主角之一。/?圖蟲創(chuàng)意
第三,環(huán)境因素。我們正處于一個物質極其豐裕的時代,食物日漸富足,種類也日漸多樣化;加之各類誘人的食物廣告通過各種傳媒渠道大肆宣傳,使人們置身于一個致癮環(huán)境。此外,工作壓力、學習壓力等環(huán)境壓力也是食物成癮的一大誘因。在環(huán)境壓力下,有些人會通過不斷進食來緩解、宣泄壓力。
數(shù)據(jù)也證明了這一點。世界最大的零食廠商之一Mondelez International發(fā)布的《2019年全球零食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有68%的成年受訪者表示,吃零食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提及選擇零食的原因,有71%的人選了“精神健康”,有70%的人選了“情感健康”,更有83%的人表示,在均衡飲食之外,也可以“包容一些放縱”——也就是說,對于這些具有心靈慰藉作用的食物,哪怕它不健康,也應當偶爾放縱一下。
比如,零食那種“酥脆”(crispy)的口感,就讓人欲罷不能。約翰·S.艾倫在《腸子,腦子,廚子》中分析了酥脆感具有吸引力的原因:對于生食的蔬菜和水果來說,酥脆意味著新鮮度和質感,只有水分充足、多汁,咬下去才會有脆生生的感覺;對于熟食來說,酥脆質地源自食物加熱時產生的一系列褐變反應,其中之一就是焦糖化——單一的分子(糖)轉化成不同的、具有各種味道的分子,帶來濃郁的香味;還有一種美拉德反應,在對食物進行干式加熱(如烘焙、燒烤、油炸)之時,食材的表面變得干燥,可以得到反應發(fā)生所需要的溫度,形成一層既美味又酥脆的外殼。
誰能拒絕薯片呢。/?圖蟲創(chuàng)意
以土豆為例,炸薯條外殼酥脆,內部綿軟,那是因為水分阻止了美拉德反應發(fā)生;薯片則不一樣,它只有薄薄一層,油炸后一整片都酥脆可口。所以,你現(xiàn)在知道為什么吃薯片會完全停不下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