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題圖 | 《瘋狂的外星人》
直播,魔幻 2020 年的一針興奮劑。平臺花幾年時間打造的流量池,幾個月內(nèi)轉(zhuǎn)化為不斷攀升的銷售額。對主播而言,銷售額是名氣、帶貨能力、號召力的證明,但對商家而言,大量曝光所帶來的訂單,是不容錯過的救命稻草。
日前,費列羅中國區(qū)負責人就表示,直播讓其銷量增長了 50% 以上。費列羅是世界第四大巧克力制造商,金光閃閃的榛果威化巧克力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產(chǎn)品。鮮為人知的是,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費列羅在業(yè)界根本排不上名號,甚至在許多人眼里,它做的東西根本不是巧克力。
1980 年代,費列羅抓住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擠進這個一片空白的市場,并最終成為市場辨識度最高的巧克力之一。如今,費列羅再次抓住直播的機會迅速回血。
因為費列羅的存在,意大利代表物不止有傳承百年的奢侈品,也有從街邊小店出發(fā),一步步晉升「大師制造」的小糖果。費列羅的成功史不僅是一家企業(yè)的成長故事,更是一本如何俘虜中國人錢包的營銷寶典。
01
1928 年,李嘉誠出生于廣東潮安。11 歲時,受戰(zhàn)亂影響,李家逃往香港,投奔李嘉誠的舅舅。在那里,李嘉誠學會了粵語,也意識到香港本就是個金錢至上的地方。15 歲那年,父親去世,家里捉襟見肘,李嘉誠終止學業(yè),從鐘表鋪學徒做起,學技術(shù)、拼銷售, 22 歲時,他創(chuàng)辦了長江塑膠廠,「在最初的 10 年里,每周工作 7 天,每天至少工作 16 小時」,艱難地積累著原始資本。
在距離香港 9263 公里的意大利,比李嘉誠大三歲的米歇爾·費列羅(Michele Ferrero)卻活得滋潤得多。
米歇爾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家中經(jīng)營著一個傳了兩代人的面包店。當李嘉誠絞盡腦汁多賣一朵塑膠花時,米歇爾剛學會揉面,而他的父母,正因為戰(zhàn)時昂貴的原料可可豆而苦惱。
可可豆是巧克力的原料,由可可樹的種子制成。16 世紀中期,西班牙人把可可豆從南美洲帶回歐洲,從此可可熱飲料風靡歐洲。18 世紀中期,歐洲人發(fā)現(xiàn),把可可豆分離成可可粉和可可脂,再加水、用一定比例的牛奶還原后,就能得到固體巧克力,自此以后,巧克力面包就成了歐洲面包店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產(chǎn)品。
可可豆
然而,由于戰(zhàn)爭的影響,可可豆的供應(yīng)極不穩(wěn)定,價格飆升。米歇爾的父母既要保證面包里有巧克力,又不能賠本做生意,無奈之下,只好想出一個「偷工減料」的辦法,往巧克力里摻一些便宜的榛子,降低總體成本。
為了保證口感,米歇爾的父親精挑細選每一顆榛子,細細烘烤之后,才加進巧克力里。害怕顧客不買賬,米歇爾的舅舅還拿著這種新品,挨家挨戶推銷。
幸好,這種被逼出來的新口味巧克力面包俘獲了周圍人的舌頭。當時每一家甜品店都在比誰家巧克力口感更細膩,只有米歇爾家的巧克力,既有綿軟口感,還有榛子的爽脆。等到米歇爾繼承面包店時,他家已經(jīng)小有名氣了。
不過,米歇爾接班之后,可可短缺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嚴重,巧克力成本也越來越高。更糟糕的是,意大利作為戰(zhàn)敗國,經(jīng)濟持續(xù)低迷,一旦漲價,就會流失大批顧客。
沒辦法,米歇爾只好找一個進一步降低成本的辦法。出生于面包世家,米歇爾從小就和各式各樣的甜點打交道,他尤其喜歡吃一種傳統(tǒng)的意大利面包醬,于是突發(fā)奇想,把榛子磨碎加入巧克力,再加入適量植物油,做成兼具口感和低成本的巧克力醬,取名為「能多益」(Nutella)。
?
能多益巧克力醬
為了推廣能多益,米歇爾貼出告示,允許少量購買,客人可以自己拿著面包來店里,抹一次醬,收一次錢。這種相當于「分期付費」還帶服務(wù)的購買方式非常新穎,吸引了當時許多戰(zhàn)后準備「消費降級」的人。大家本來只打算吃一次打打牙祭,卻被能多益的美味俘虜了。順理成章地,米歇爾家的面包也越賣越好
1960 年代末期,能多益已經(jīng)成為意大利人早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米歇爾早已開辦工廠,每個月賣出的能多益都能裝滿一千多輛卡車。
熬過這段最艱難的時期,不管是塑膠花,還是巧克力醬,它們的制造者都擁有光明的未來。
02
對李嘉誠和米歇爾而言, 1981 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年份。
這一年,李嘉誠以市值 7 億港元的長江實業(yè),成功「蛇吞象」,入主市值高達 32 億港元的和記。《遠東經(jīng)濟評論》以一副名為「Super Li」的漫畫作為封面報道此事,自此「李超人」成了李嘉誠的代名詞。
也是這一年,米歇爾以家族姓氏「費列羅」為名,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開發(fā)了新產(chǎn)品「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這款產(chǎn)品的空前成功,讓費列羅集團迅速躋身全球四大巧克力生產(chǎn)商之一,徹底擺脫了此前「巧克力醬攪拌工」的惡意稱呼。
其實早在 1920 年代,中國就已經(jīng)有了進口巧克力,但這只是少部分人的享受。隨后幾十年,戰(zhàn)爭、動亂、經(jīng)濟困難占據(jù)了絕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巧克力這種奢侈的美味,早就從中國人的口舌記憶中清除了,包括香港和臺灣,沒有多少人知道正宗巧克力應(yīng)該是什么味道。
1978 年,中國向世界打開國門,香港與大陸的貿(mào)易也蓬勃發(fā)展。作為對外瞭望的一個窗口,香港流行的東西,很快就會風靡大陸。當時,歐美巧克力產(chǎn)業(yè)格局經(jīng)過激烈的競爭,已經(jīng)基本定型,巧克力銷量甚至略微萎縮,各大公司都緊盯中國這塊未經(jīng)開發(fā)的市場,費列羅公司也不例外。
為了貼合中國人的喜好,米歇爾專門把新品設(shè)計成球狀,最里面是香濃的能多益巧克力醬包裹著一整顆榛子仁,裹上一層威化餅干,再蘸上甜蜜的巧克力,還要撒上一些榛子粒,用金光閃閃的金箔紙一顆顆包裹起來,放在精致的咖啡色褶皺紙底座上,最后用各式各樣的透明塑料盒包裝好,保護巧克力不受擠壓的同時,還能讓消費者一眼看到精致的金色外觀。
按照費列羅公司記載,在各大巧克力公司猛攻香港市場時,費列羅花了 1 年時間,專門研究怎么讓這顆巧克力達到米歇爾心目中最完美的球狀。
因此,盡管 1981 年就研發(fā)出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 1982 年,這款產(chǎn)品才正式進入香港市場。
和其它公司不同,費列羅進入香港市場的策略也非常「一根筋」:只認準和記這一家經(jīng)銷商,只主推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這一款產(chǎn)品。
米歇爾的這種一根筋,遇上如日中天的李嘉誠,造就了費列羅在香港的爆發(fā)式增長。和記旗下?lián)碛邢愀圩钪匾牧闶圻B鎖店屈臣氏,每一家屈臣氏都在進門顯眼處擺上了費列羅,尤其是在春節(jié)、中秋節(jié)這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一盒盒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從地板堆到天花板,放眼望去,金光燦燦,完美迎合了香港人對富貴和好運的渴求。
?
費列羅早年的宣傳廣告
在和記的連年熱推下,短短幾年,費列羅就成了香港人節(jié)日送禮的必備品。隨著旅游限制漸漸放寬,大陸和香港人員往來日益密切,費列羅也順理成章從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香港,「輸入」到了條件略差的內(nèi)地。當時大陸把香港人常送的禮物歸納為「香港四大件」,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費列羅巧克力。
盡管在歐洲,可可含量 20% 以下的費列羅榛果威化巧克力根本不能算是巧克力,頂多算是「巧克力制品」,但在 1980 年代中國這種特殊的情況下,費列羅憑借巧妙的包裝和營銷網(wǎng)絡(luò),給消費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第一印象,以至于到現(xiàn)在,費列羅仍然是中國市場高端巧克力的代表之一。
而在歐美市場,費列羅集團最暢銷的,仍然是那罐更日常、更普通的能多益巧克力醬。
03
「如果每個中國人的衣服邊角都增添一英寸,那么英國的紡織廠就會賺個盆滿缽滿。」
幾個世紀以來,外國公司始終覬覦著龐大的中國市場,費列羅公司在巧克力上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這句話有多么正確。
隨著和記在中國內(nèi)陸的投資,屈臣氏零售店也開始逐漸鋪開,最令費列羅公司感到欣喜的是,屈臣氏瞄準的是一線城市具有一定消費力、好奇心的人群,這與費列羅的產(chǎn)品定位不謀而合。
巧克力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它并非必需品, 70% 的購買量都來自于沖動消費。比起一般的糖果來,巧克力價格昂貴,儲存條件苛刻,只能在具備冷藏條件的商店里銷售,旺季也只在節(jié)日扎堆的秋冬季節(jié)。
為了進一步在大陸打響知名度,費列羅在宣傳和包裝上投入了大量精力。首先,費列羅在央視等媒體上投放廣告,反復(fù)向消費者灌輸「團圓吃費列羅」、「送禮送費列羅」是一種有面子的行為。
就產(chǎn)品本身,費列羅保留了金燦燦的球狀巧克力這個標志性包裝,但增加了三顆小包裝、心形禮品盒、百顆大禮品盒等符合不同場景的規(guī)格,讓費列羅成為城市人群買得起,同時也更有儀式感的禮品。
情人節(jié)的概念在中國興起后,費列羅也很快反應(yīng)過來,推出 99 顆、 199 顆不同規(guī)格的「費列羅巧克力花束」,包裝精美、能吃能看的費列羅夾雜在鮮艷的紅玫瑰中,激起了「情人節(jié)送巧克力」的風潮。
這種「因地制宜」的營銷方法,是費列羅抓牢市場的不二法寶。
從香港市場開始,費列羅以禮品主題營銷的方式,把榛果威化巧克力這種低可可含量的糖果,捧上了高端巧克力的寶座。再借由華人喜歡送禮、遍布全世界的特點,讓費列羅逐漸成了全世界公認的饋贈佳品。
為了鞏固費列羅的禮品定位,米歇爾還下了死命令,要求全世界的費列羅巧克力都必須嚴格采取同一配方,無論是在南非,還是在東北,任何人吃到的費列羅都應(yīng)該是一種味道。
而在歐美市場,費列羅的主打產(chǎn)品能多益巧克力醬又是另一番策略。能多益價廉物美,是歐美人吃甜點、面包必不可少的佐料,多年來,費列羅精心按照當?shù)厝说目谖墩{(diào)整配方,做到了每個地方的能多益口味都獨一無二。有媒體報道過,一個新西蘭人去意大利讀書,帶得最多的就是新西蘭產(chǎn)的能多益,哪怕能多益的原產(chǎn)地本來就在意大利。
一罐普通的巧克力醬,費列羅卻把它從家常調(diào)料,做成了家鄉(xiāng)的味道。
除了在費列羅巧克力和能多益巧克力醬上各具特色的營銷方法,費列羅幾十年來的堅持也值得一提。世界公認的五大巧克力制造商里,雀巢是跨國食品巨頭,產(chǎn)品眾多,無一不包;好時、吉百利、瑪氏都使出渾身解數(shù),中高低端產(chǎn)品令人眼花繚亂。唯獨費列羅,自 1946 年算起,迄今也只有 6 款產(chǎn)品。費列羅的信念是,「絕不跟隨流行趨勢,我們創(chuàng)造流行。」
米歇爾慶祝能多益誕生 40 周年
2008 年,僅靠著巧克力和巧克力醬這種日常產(chǎn)品,米歇爾以 260 億美元身家,成為意大利首富,與成就費列羅的李嘉誠相逢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
此前數(shù)十年,他每天都會去意大利總部工廠,親自品嘗當天出品的每一種產(chǎn)品。與極盡奢華高調(diào)的宣傳理念不同,米歇爾一生非常低調(diào),他從不接受報紙采訪,也不接受名譽學位,流傳出來的,只有寥寥幾張照片。
2015 年情人節(jié)當天,「費列羅之父」米歇爾·費列羅病逝,公司交給次子,繼續(xù)以家族企業(yè)、保密配方的方式運營著。
回顧費列羅的成功史,三次因環(huán)境變化而做出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讓費列羅歷經(jīng)多次經(jīng)濟危機卻屹立不倒,在這些產(chǎn)品基礎(chǔ)上,費列羅根據(jù)時代調(diào)整的營銷策略,又讓它從一個街邊小店,成長為舉世聞名的巧克力制造商。
如何在中國市場站穩(wěn)腳跟?它的秘訣,早已公開擺在那顆扛住壓力,還要花 1 年時間打磨圓潤的巧克力球上了。
資料來源:
[1]董世剛:費列羅在東北地區(qū)市場發(fā)展策略的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2]Carlo Gambirasio:費列羅集團在中國的市場策略,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
[3]勞倫斯·艾倫:巧克力之戰(zhàn),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Ferrero.com:The History
[5]NutellaUSA.com:Nutella and Nutrition: Food Pyramid and Guidelines
[6]Hilary Stout:Michele Ferrero, Tycoon Who Gave the World Nutella, Dies at? 89 ,The New York Times
[7]John Hooper:Michele Ferrero obituary,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