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品牌官網)
巧克力,在口感上能讓人唇齒留香,在心理上能讓人愉悅興奮,恐怕大多數人都抵擋不住它,而且還容易上癮。根據預測,2020年全球巧克力產品銷售額將達1240億美元,消費量達1060萬噸,龐大的需求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聲名遠播的世界品牌,這個品類絕對稱得上零食界的扛把子。
“明治(Meiji)”巧克力,便是其中的一員,從誕生至今,它占據了日本高達5000億日元市場規模的三成江山。
但今天這篇文章,并不打算介紹明治公司或它的巧克力品牌長達104年發展史,只想選取時間長河中它曾發售的三款新產品,以這三個截面,來窺探品牌如何敏銳抓取社會文化變遷的信號,將之具象化為消費者所能感知到的營銷動作,獲得口碑、銷量長期雙豐收。希望本文能對食品行業從業者們更好的完成新品開發任務,帶來一點小啟發。
我們開吃。
01
70年代,單身又愁苦的日本社會,
需要有爭議的小產品給點刺激
1975年,距離明治上市全日本第一塊牛奶巧克力,已過去49年,巧克力所代表的歐美生活方式,日本年輕人早就習以為常。在這半個世紀中,代表歐洲巧克力工業技術的明治牛奶巧克力、效仿美國口味的明治杏仁巧克力和夏威夷果巧克力,以及紀念人類第一次登月的明治阿波羅巧克力,都已經在市場上大獲成功,為公司贏得了“巧克力就是明治”的美譽。
從50年代開始的經濟高速增長,在1973年劃下了句號,日本經濟落入低增長期,石油危機之后,年均GDP增長率從10%以上降速到5%以下,失業、啃老、單身、離婚,過得越來越愁苦的日本人,買東西也從“家庭裝”降級到“單只裝”。
就像我在其他文章中提到的,當主導主流文化被社會變遷的車輪碾過,必然會產生文化斷層,進而產生更多新的意識形態機遇,這正是品牌利用文化符號做營銷動作的好時機。
過去的繁榮給日本人帶來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擁有欲”,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但如今的不景氣,以及各年齡段獨居的人增多,令“輕、薄、短、小”成了人們的心頭好。不僅如此,高速的城市生活背后,很多人對家鄉的山水田園重新產生濃烈的羈絆。
迎合著這樣的意識形態機遇,明治的巧克力點心產品“蘑菇山(きのこの山)”便應運而生,1979年還就勢推出同系列的“竹筍村(たけのこの里)”。兩款都是巧克力搭配小餅干/曲奇,設計成小蘑菇和小竹筍的形狀,一口一個,方便抓取,且包裝設計和字體都富有鄉野童趣。
愛較真的日本人在哪一款更好吃的問題上,自發形成了 “蘑菇派”和“竹筍派”,開始一場長達40年的爭斗,樂此不疲的調侃,堪稱比選舉更大量級的內戰。民間有手機App以人們上傳購買這兩款產品的小票和所在地理位置,來做了很長時間的跟蹤統計,從城市、性別、年齡構成等方向煞有介事的出報告。
爭論帶來流量,明治自然也很樂見,趕緊把這種對立沿用到廣告宣傳中,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群眾運動添柴加火,比如“蘑菇山”和“竹筍村”的電視廣告,有的是運動會比賽場景,有的是富豪家族斗爭場景,PK的調性永遠鮮明。
時至今日,這兩款小點心仍然高居明治產品銷量貢獻的前十以內,喜好爭斗也仍在繼續,2018年,明治官方還發起了“國民總選舉”營銷活動,由代言人松本潤擔任選舉委員長,在180多天內共獲得了1593萬票,官方還將投票結果制作成電視廣告宣傳片,又強力刷了一波存在感。
02
90年代,女性意識崛起的日本社會,
用溫柔浪漫的產品犒賞自己
1993年,日本經濟衰退更加嚴重,當年GDP甚至出現-0.5%的負增長,年均GDP增速已經連5%都保不住,平均降到了1%以下。但過去黃金時代累計的個人財富上了新臺階,人均GDP大幅提升,主力消費人群也從嬰兒潮一代,變成了新人類一代,她們當中的家庭主婦少了,職場麗人多了,主流文化的“精明節約”中,分裂出“為審美時尚買單”的新意識形態,女性不再只會理性的考慮家庭開支,還會感性的寵愛自己,甚至會追求高級而過度消費。
與此同時,進入90年代之后,人們在消費主義與泡沫幻滅的雙重刺激下,變得更加迷茫焦慮,人們開始熱衷于從消費中探尋“真正的自我”,會更深度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會更重視商品的顏色、外觀帶來的感受,在理性的選擇中注入更多情感的考量。
迎合著這樣的意識形態機遇,明治恰逢其時地發售了“雪吻(Meltykiss)”巧克力。外觀設計飄著朵朵雪花,唯美浪漫,單顆獨立包裝,拆開為正方體的形狀,表面有可可粉,內里有各種口味的夾心醬,既有巧克力的醇厚,又能像雪花一樣輕柔、細膩,入口融化,這就是“雪吻”的含義。在口味上,除了傳統的草莓、榛子、抹茶等,還有朗姆葡萄干味、苦酒味,以及特別加厚的奶油,帶有濃厚的小資情調。
日本文化對于冬季和下雪都有著執著的熱愛,明治將這款產品設計為“冬日限定”的概念,包裝設計及廣告宣傳都與雪緊密掛鉤,善于營造冬日的儀式感。2010年之后還請了“國民女神”新垣結衣代言產品,每年冬天拍攝一支新的電視廣告,她的招牌開朗笑容,配合繽紛飄落的雪花,以及著力強調的吃巧克力時的幸福感,一度成了日本年輕人的冬日期待。
03
新世紀,紛繁迷茫的日本社會,
簡約有內涵的產品是味解藥
2014年,日本早已進入了物質全面豐富的時代,憑借自身強有力的經濟基礎,在日元升值、通貨膨脹中,至少表面上實現了二戰之后全社會一直在追求的夢想——居于日本,也能享受到歐美式的消費生活和物質上的豐富,人們擁有極大的消費自由,能選擇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但同時,消費的個人化導致商品變成身份符號,加深了社會階層之間的隔閡與沖突,物資泛濫破壞了生態環境,產生了諸多社會問題。新世紀的人們普遍開始反思,從追求名牌到追求深層的體驗,從消費主義到珍惜日常生活中的點滴。
正如承擔明治部分產品包裝設計工作的佐藤卓大師曾說:“商品的生產制造對消費者來說是黑匣子,如果人們不知道生產背后的過程與故事,就不會產生想要珍惜使用的情感,會更容易丟棄,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弊端。如果人們能像設計師一樣觀察事物,把食品的包裝、味道甚至口中的觸覺都進行‘解剖’,變成非常細節的組成部分,就能感受到每件產品的魅力”。
于是,在反思過度消費、崇尚簡約、深度探究內涵的新意識形態機遇下,向來走平民大眾路線的明治巧克力,單分出了一條線做Bean to Bar,上市了“THE”系列。所謂Bean to Bar,即從原料到成品,力求展現可可豆原本的風味,為此巧克力師需要掌控從前期豆子的挑選、烘焙,到后期加工的所有環節,盡量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呈現食材原本的風味。
這原本巧克力老饕們的小眾愛好,但明治將“THE”系列定位為能在超市和便利店買到的高級板狀巧克力,從可可豆生產開始的流程全部自己把控,所有豆子均來自簽約農場,而且在成分配比和口味上做了調整。
同時,“THE”系列產品包裝簡潔時尚,背面印著該款產品從苦、甜、酸、香等口感維度打分的雷達圖,指引消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口味,打開包裝,巧克力被分在三個獨立的小袋里,每塊巧克力有四種不同的紋路,明治宣稱沿著不同的紋路,可以品嘗出不同的可可口感。
在宣傳方面,明治繼續邀請日本最火的女明星來做代言,但石原里美所拍攝的名為“成人的舌頭”的電視廣告,通篇不像明治巧克力其他產品那樣,描述某種感性的場景中巧克力帶來的體驗,而是著重強調了只有成年人才能認真品嘗出豐富的口感,將看似簡單的產品背后所包含的品質內涵,與成年人的多元層次結合在一起。同時上線的還有“成人舌診斷”的手機App,把品嘗巧克力當成一件認真的科學研究,形成反差萌。
04
我們能學到什么
上面三個例子,正好涵蓋了日本經濟和社會文化中的幾次大變革——戰后復興到石油危機、金融泡沫破滅、經濟長期不景氣,從GDP增速的雙位數時代,到4%時代,再到2%以下時代,每個階段主流人群都在更迭,也都似接力一般,用新的、尚在萌芽期的意識形態,逐漸接棒和淘汰了舊的文化,正如下面的文化品牌戰略模式一般:
品牌身處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果按照營銷學傳統的定位理論,堅守產品的某個功能性或情感性的利益點不變,那必然無法跟隨社會文化的變化,成為越來越脫離群眾的虛無。比如明治巧克力的眾多系列及其廣告宣傳,如果僅停留在表達愛意、情侶互贈,或是停留在強調品質優秀、工藝先進上,也就不會誕生“蘑菇山vs竹筍村” “THE”這樣的產品,以及更多爆款產品。
而只有緊跟社會文化變遷的信號,尋找從主導的、主流的文化中分離出的新意識形態,抓住文化符號來做營銷,才能保持長久的品牌生命力。
中國市場當下,正處于類似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狀態,豐富的物資、充沛的消費欲望、開始鼓起來的錢包,不再單單為了經濟實用型買單,還要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更寵愛自己、更值得分享而買單,也因此“她經濟”成為過去幾年乃至未來幾年的熱門概念,撐起若干與女性消費有關的行業風口。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社會向前發展,人們的意識形態逐漸成熟和轉變,必然會開始向反思前進,人們會開始注重人類對自然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會開始注重心靈的平和與穩定,也會開始關心商品本身的品質和體驗。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迅速推進新一代90-95-00后對消費主義的反思,開始喊出“不要消費要創造”“報復性存錢”的口號,他們并不是不愛消費了,而是更希望消費所帶來的不僅是一時的滿足、無盡的空虛,還應該是持續一段時間的體驗、促進認識自我的啟發。
我們的消費品品牌,尤其是食品品牌,大多數還停留在對新奇口味、獨特包裝的追求上,上市新產品大部分都是銷量和利潤的考慮,很少關注社會文化變遷所引起的消費者意識形態變化,更談不上觸發某種反思,對比起來,通過文化品牌戰略重新定義新產品,重新定義營銷,也許就是獲得突破的一個方向。
參考:
《第四消費時代》
《文化戰略:以創新的意識形態構建獨特的文化品牌》https://www.sohu.com/a/209502032_79966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3397430/answer/541741594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2290.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155840
https://www.sohu.com/a/254933110_11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