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賣方從業4年多,回過頭看,居然沒有太多時間靜下來思考時刻跟蹤和推薦的消費品行業思維框架和體系,想想不免有些遺憾,借助前輩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理解思考,把自己理解的從食品飲料演繹到整個消費品行業研究的思維框架和研究體系的思考寫下來,希望自己也能在正確的賽道和方向上持續積累,把握好廣度和深度平衡,有機會也持續更新迭代,爭取做一個邏輯和框架驅動而非信息驅動的研究者。
產業邏輯:商業模式歸類,產業周期甄別,競爭格局判斷
商業模式(清楚生意本身大概率的樣子,一般要從消費者和最原始的需求滿足來思考),供需狀態(供需曲線思維),產業周期(成長期穩定期衰退期,決定了增速,格局,估值等,也決定資本回報率區間),競爭格局(大行業,小龍頭,份額提升空間大,激烈程度判斷,參考波特五力模型),當下階段的趨勢點(明白當下產業趨勢最重要的發展因素和市場關注點)。
公司邏輯:核心理解競爭壁壘即護城河
競爭壁壘(核心競爭力解讀,一個公司有多個維度但往往只有1-2個核心點),品類屬性(涉及到單品天花板差異,大單品打造能力),還涉及到:1)競爭戰略(本質上是差異化還是成本領先);2)規模效應(如何做到用戶的收益遞增or企業的成本遞減);3)定價權(高定價權的來源,涉及到提價能力,成本應對判斷);4)品類擴張;5)屬于品牌/渠道/產品驅動型;最后是人與機制(管理層能力、激勵機制(利益綁定、組織架構)、國企體制突破等)。
財務邏輯:短中長期;三表思維
短期(業績成長性),中期(凈利率提升空間),長期(ROE穩定性等);
三表思維,除利潤表的top-bottom,要關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當中核心點,如輕/重資產模式;高/低資本投入;ROE的杜邦分析;上下游議價能力;財務報表干凈程度等。
估值體系:理解與建立
估值思維方式不可局限(如白酒與大眾品);海外國際比較,但要重視不可參考性的存在;估值國際化浪潮不可擋;絕對估值作為準確計算但模糊參考;強烈的安全邊際意識。
附2020年初所作食品飲料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