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聶云宸與營銷創意公司華與華老板華衫的隔空爭論,成為近期業內的重磅。

爭論的火力點主要集中在:
1. 企業的規模有沒有一個合理的邊界?
2. 標準化與個性
3. 調性對品牌有沒有價值?
01
企業的規模有沒有一個合理的邊界?
7000+與400+,這是有關企業規模,被引用的兩個數據。
對于“規模論”,聶云辰也回應稱,“規模還包括收入和利潤”。他認為,只從店鋪數量上進行比較并無意義,還要看品牌的收入和利潤規模。
部分業內人士在參與討論時,也發出這樣的疑問:企業的規模是不是越大越好?存不存在一個合理的邊界?
有業內人士引經據典分析:根據生產成本理論,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隨著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單位產出成本趨于下降(見下圖1),但這種下降不是無止境的。
下降到一定程度,長期平均費用曲線逐漸變平,此時,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平均單位產出成本不變,若再擴大,平均單位產出成本轉而逐漸上升。
?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在企業規模擴張的初始階段,其規模收益是比較明顯的,但擴張到一定階段即A點時,在各種內外制度環境不變的條件下,企業的規模達到了它的頂峰,如果繼續擴大,會導致收益下降,即出現規模不經濟狀態。

部分業內人士還搬出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科斯的觀點:
企業是有邊界的,不是越大越好。企業應根據行業、市場、地域等不同而選擇其最佳規模。宜大則大,宜小則小。
從企業經營實踐看。企業盈利能力與其生產和資本規模并非一定成正比例關系。生產規模小的企業不一定盈利能力就弱,競爭能力就低;相反,在某些產業領域,小企業的盈利能力比大企業還高。
例如,美國的制鞋,紡織行業,甚至某些機械電子行業的分支部門,中小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都高于大企業。在辦公和計算機部門,大企業最高的投資收益率為26.6%,而小型企業為88.1%;在數控機床部門,大企業最高的投資收益率為25.8%,小企業最高達126.9%。
02
標準化與個性的矛與盾?
自20世紀初,美國人亨利·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線生產方法實現大規模工業化后,“標準化”與“個性化”就始終是一對矛盾。
“標準化”解決了快速復制的難題,能夠完成成規模和大批量生產,但它刻板嚴謹、循規蹈矩,缺乏靈性和個性。“個性化”往往能夠我行我素、標新立異,但成本高、效率低。
回望茶飲20多年的發展,“標準化”和“個性化”也是輪番較勁、互為抬升的過程。奈雪創始人彭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提到:穩定性是未來競爭的關鍵項。
發源于臺灣的珍珠奶茶飲品店,起初就是家庭作坊,純粹個人的手工制作,本源本味。隨著產品被認可、消費需求擴大化之后,門店擴展要做加法,實現“1→10”、“10→100”的過程,產品也需要能夠快速復制,這時候SOP應運而生。
生產流程中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動作被解析、被復刻,并實行數字化管理,這就保證了門店規模化后,產品能夠實現一致性。從這個維度上來看,沒有SOP管理,就沒有現在大型連鎖企業的存在。
當然,在大規模的標準化之后,食品飲品中的某些本源性的靈感和個性會流失,這也是被消費者廣為指責的一個問題。
茶飲從1.0時代到現在的4.0時代,凡為市場參與的主體,不僅僅是頭部品牌,都是這一對矛盾的問題解決者和答案提供者。
他們分別從供應鏈、工具技術(封口機、萃茶機、大數據中臺等等)和管理上努力做到二者的最大化平衡。
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兩個比較時興的名詞:“標準個性化”和“個性標準化”。
?
所謂標準個性化就是以標準化和多樣化為基礎,通過面向顧客的細節改善,使產品和服務在最終銷售環節上能更多地融合顧客需求,給客戶提供更多切合個體本身的服務。個性標準化,是指將個性化的需求轉變成標準,以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標準化”與“個性化”,看似一對矛盾,實質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03
調性對品牌有沒有價值?
大多業內人士,所謂的“逼格”和“調性”對品牌的價值是確定的,也是必需的。
他們認為,從正餐到小吃,再到飲品,近幾年都有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無論是產品,還是情趣以及社交供給都在提升。
大陸市場,茶飲業20年的發展,從街頭小店,到品牌化,到公司化也在演進這個過程。星巴克的個案,也在說明“美”也是一種生產力。
當然,對于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的分級市場,“調性”也需要分而劃之、對癥下藥。
本質上講,茶飲生態猶如一處森林,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乃為長遠發展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