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抗擊疫情進入了下半場,各餐廳都在等著開門回春,它就“提前退場了”!
這個1992年就創立的連鎖餐飲品牌,扎根中國19年,曾秒殺各大商場的同行,是昔日名號響當當的“排隊王”,如今11家店將全部關閉,不得不全面退出中國,落寞收場!
它就是曾經叱咤風云日本餐飲品牌——和民居酒屋!它也是疫情發生以來,首家從中國撤退的日本企業。
疫情真的是壓倒和民的最后一根稻草么,還是另有它因呢?
風光無限!
曾坐擁42家門店,家家都是“排隊王”!
雖然現在遺憾退出,但是曾經的和民也是十分輝煌的!
1、打通一二三全產業鏈,穩坐“日本餐飲巨擎”寶座多年!
在中國屹立了19年的和民,早在1992年就在日本創辦了,至今已經28年!
1996年和民在日本證券業協會掛牌上市,絕對是讓人豎起大拇指的企業!
不僅如此,和民成功打通日本一二三全產業鏈,工廠、養老院、便當外賣等各個領域都成績斐然,是覆蓋全日本餐企帝國!
在日本無論是餐廳還是便當都是人們心中的前三名,便當產業更是曾經創下日賣12.9萬份的成績,穩坐“日本餐飲巨擎實”寶座多年!
2、屹立19年,巔峰時期開店42家,被稱為“日料霸王”!
日本成績驚人,發展到中國業務能力也是杠杠的!
2001年和民進入香港,2005年進入深圳,巔峰時期在中國開店42家,上海、深圳等顧客人數高達上百萬,不少粉絲說:排隊人太多,2、3個小時是正常情況!
不僅是開店數量多、受歡迎,位置也是絕對黃金地段了:上海陸家嘴正大廣場、長寧龍之夢、和民都有店鋪,在日本料理連鎖品牌里都可以說是排得上號的,很多媒體還給他貼上“日料巨頭”、“日料霸王”的標簽!不少顧客更是將和民稱作“成長伴侶”!
2016年,和民集團還宣布要重組中國業務,計劃與海航集團旗下的餐飲企業新設立合資公司,將店鋪經營由直營方式轉換為合資加盟方式,將加速在未進駐地區開店,計劃盡快將中國大陸的店鋪數量增加3倍,達到100家!
3、11家店將全部關停,春天前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然而,在和民進入中國的第19個年頭,官方卻宣布全面撤退的消息!
2月5日,和民集團發表聲明稱: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其在中國的店鋪營業時間縮短,來店顧客數量以及銷售業績都呈大幅下降趨勢,加之對疫情結束時間無法預估,將在今春前退出中國市場。此次將關閉該集團在中國內地僅剩的11個門店中的7家直營店,其余4家因合約問題無法立即停業。”
昔日“日料霸王”跌落神壇,真的是疫情的鍋么?
以和民的資歷,絕對算是老牌餐廳,按理來說應該擁有更高的抵御風險能力,為什么官方卻決定全面撤退呢?
1、日料館子遍地開花,和民不再吸引眼球,客流被稀釋
雖然說19年前,和民就來到了中國,但是隨著中國餐飲的不斷壯大,日料餐廳在中國進入了紅海競爭!
美團點評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指出:日料在中國餐飲市場的營業額位列第八名,市場占有率高達4.5%,高于除了川菜以外的中國七大菜系。日料還超過了韓餐(第11位)成為在中國排名第一的外國料理。
原本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和民都是日料的排隊“扛把子”,排隊2、3個小時那是正常情況。
但是慢慢的,日料館子在中國遍地開花了,在新店林立的時代,特色餐廳不斷吸引人的眼球,小而美的餐廳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和民客流逐漸被市場其他日料店稀釋,尤其是近幾年,和民經營情況每況愈下,口碑被很多同行餐廳碾壓!
傳統的居酒屋漸漸不再吸引顧客了,但是和民依然保持不變,被其他特色店鋪搶走客人也是意料之中!和民再也不是曾經“稱霸王”的時代了,想達到100家餐廳的愿景自然也難于登天!
2、品牌老化停滯不前,錯過年輕人消費崛起的紅利!
現在開餐廳,誰不是瞄準年輕人的喜好,但是和民由于“日本基因”,瞄準的卻是老年人生意!
日本是名副其實的“超級老齡化”社會,為了賺退休金豐厚的老年人口袋里的錢,和民的一開始整體戰略都是傾向于老年人的,食物、包裝都以老年人喜好為準,一開始這確實讓和民賺到不少錢,不斷全球擴張。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近些年不僅是中國消費主力軍逐漸年輕化,日本也是如此!
面對逐漸崛起的青年消費群體,和民主營的居酒屋業務沒有及時調整策略,不僅在中國水土不服,在日本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使得品牌形象趨于老化。
3、轉型失敗!“提價不提質”,喪失原有客群
2015年,和民的單店銷售額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0.4%,店鋪數量也在慢慢減少!
營收報表不好看,和民也在不斷掙扎、不斷升級改革,沒想到卻一步錯步步錯!
想跟上餐飲消費升級的浪潮,把整體菜價提升15%,用新鮮的魚類食材吸引顧客,人均直逼150元,想向再高級一些的日料店轉型。
沒想到產品板塊卻沒有跟著單價上漲而升級,“性價比太低”“量少錢多”都是老顧客、老粉絲給和民的標簽!
不僅如此,為了凸顯升級,和民把菜品繁瑣化,烹飪過程更加復雜,強調質感。
這本身沒有錯,但是后廚運營和服務質量卻沒有跟上,導致上菜速度非常慢!這在追求速度和便利性的年輕消費者眼中,成為一個很大的失分項,屢屢被顧客吐槽,進一步加劇了顧客的流失!
(和民最一開始吸粉和他的跪式服務有很大的關系,人人都覺得和民的服務如沐春風,但是如今由于定位不明確導致一系列的問題,集團雖早有了撤退之心,最后一波仗也沒打好,傷了老顧客的心,以后是否還有補救的機會呢?)
和民想辦法自救沒毛病,但是這樣提價不提升服務質量和細節,必然會讓顧客失望!
總體來說,餐廳方向調整不明晰,缺乏對于市場的把握,同時在運營操作過程中也沒有做到配套調整,轉型失敗,最終業績的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4、營收每況愈下,集團力不從心,只得慘淡撤退
其實縱觀來看,和民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日本集團本就因為戰線過長導致管理困難,海外市場更是轉型失敗舉步維艱!2016年,和民的海外市場就虧了2個億!
本身就經營不善,業績年年下滑,從高峰期的42家店慢慢減至11家,最近幾年都在陸續關店。再加上突發疫情,全國餐飲都受影響,和民再也無力回天,只能遺憾說再見了!
職業餐飲網小結:
很多餐飲人說:“死在2月份的公司是早就該死了的,大多數都不是因為疫情活不下去,就是有個臺階下而已。”
的確,這一次疫情成為了檢驗餐廳的“照妖鏡”,平時功夫沒下到位的餐廳,才會毫無生存能力,不能完全甩鍋,疫情可能只是壓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變則通,不變則死!不單單是和民一家,在其他很多餐飲企業身上都能看到和民的影子,但是真正做到審時度勢,因地制宜,選擇恰當戰略的畢竟還是少數,這還要看企業所處的階段和管理團隊的操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