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sta 的植物肉價格與大宗采購豬肉價格持平。
“人造肉”已經不再是停留在新聞里的詞匯,它正離你的餐桌越來越近。
36氪獲悉,中國植物基科技公司“Vesta未食達”(下稱 Vesta)近日正式推出了它的植物肉品牌“燴粹HUICUI”。同時,燴粹HUICUI宣布即將與待煮拉面品牌“拉面說”合作推出植物肉意面,產品預計于 4 月上市售賣。這一款產品會采用植物肉肉醬,肉醬的原料為純植物基,詳細定價暫未公布,但會落在拉面說產品的主流定價區間內。
作者在電商平臺上瀏覽了拉面說官方旗艦店,主要產品單份價格在 16-20 元不等,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用相對平價的價格體驗到人造肉產品。
近幾年來,“人造肉”市場爆發,植物肉商業化加速。數據顯示,美國植物基肉制品保持著 18% 的高增速,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9.39 億美元;英國最近五年的植物肉銷量也達到 8.16 億英鎊。
Vesta 創始人兼 CEO 解子涵介紹道,中國植物肉市場自 2019 年起快速成長,但目前面市的產品要么特供給餐飲渠道,限制了購買產品的地理范圍;要么限量發售,或在節假日制作成特殊食品(如月餅、粽子等)。這些固然是新產品打開市場的必經之路,但消費者當前還缺少一個常態的,能夠購買、嘗試并開始理解接受人造肉的產品。
與拉面說的合作推進得很迅速,解子涵表示,食品和餐飲品牌們希望能給自己的用戶提供足夠差異化、同時又健康美味的產品,對植物肉產品有著旺盛需求。同時,首款產品也是雙方根據中國市場需求量身打造,口味、口感都根據國內消費者的喜好進行了專門優化,Vesta 也有信心這款產品能夠很快打開市場。
解子涵也向36氪介紹道,Vesta 目前已經擁有了一定的量產能力,此次與拉面說合作的植物肉意面就是一款常供產品,意味著 Vesta 能夠穩定、持續地向客戶供應植物肉肉醬。此外,Vesta 還在與不同公司平行推進合作事宜,整體思路是為客戶量身定制植物肉半成品產品,并在 toC 銷售時進行品牌聯名。
解子涵表示,首款產品的研發周期較長,但給團隊積累了充分的研發經驗,預計接下來與更多品牌推出合作產品的速度會加快。同時,整體來看,Vesta 的植物肉產品銷售價格目前與大宗采購豬肉的價格持平,這也降低了品牌和消費者嘗試新產品的門檻。
研發納米筋膜技術,做能經得起燉煮的植物肉
此次 Vesta 還公布了自主研發的納米筋膜技術,應用這項新技術后,植物肉能變得經得起燉煮,這也是為適應中國市場需求而特殊設計的。
此前大眾熟悉的人造肉公司是美國的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Foods,它們的核心產品都是“植物漢堡肉排”,應用場景主要是煎、烤、炸,進入的餐飲渠道多為肯德基、麥當勞、漢堡王這類快餐店。
“但中國的美食文化太豐富了,煎、烤、炸也不是我們的主流烹飪方式,老百姓經常吃的是鹵肉、醬肉、燉肉,以及火鍋里的涮肉”,Vesta 首席產品官 Shun 介紹道。
但現有的植物肉產品經不起燉煮,主要是因為:植物提取的組織蛋白一碰到熱水就會迅速吸水,原先堅韌的蛋白質結構會被水分子破壞。而動物肌肉在微觀上有一層一層的結締組織包裹的纖維狀結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筋膜,結締組織燉煮后會膠質化,在肌纖維表面形成一層屏障,阻礙了水分子滲透,賦予了肉類獨特口感,是傳統素肉很難模仿的。
納米筋膜技術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根據介紹,這種技術應用微膠囊包裹原理,將一層薄薄的凝膠層覆蓋到縱橫交錯的植物組織蛋白微觀結構中。當然,凝膠也是以植物原材料而制作的。
應用了納米筋膜技術后,Vesta 的產品在耐煮性能上比市售產品提高了至少 14 倍,在全球范圍內也屬于領先水平。“中餐與西餐差異性很大,我們需要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研發生產自己的植物肉產品”,Shun 表示。
36氪曾于 2019 年 9 月報道過Vesta,這家公司曾獲得 IMO Ventures 的天使輪融資。CEO 解子涵在科技及投資領域工作多年;首席產品官 Shun 曾受訓于法國藍帶、博古斯、費航迪三大頂尖廚藝學校,并擁有含米其林三星餐廳的高端餐飲工作經驗;首席科學家 BaoZhan 曾在化工巨頭巴斯夫任高分子化學家,并曾在國際香料香精公司工作;高級研發工程師 LuoQi 是食品工程博士,畢業于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博士期間所在課題組植物肉研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CMO Timeo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有多年品牌和消費品市場營銷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