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5日電 (邱宇) 國家衛計委近日發布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與舊版相比,新的《指南》在內容上有何變化呢?對此,參與《指南》修訂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14日做客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視頻訪談間,進行了詳細解讀。
變化一:四降一升,上調水攝入量
新版《指南》上調了水的日均建議攝入量,對水果、動物性食品還有大豆、鹽的攝入量略有下調,簡單地講,就是“四降一升”。
其中,成年人日均建議飲水量從1200毫升(6杯)上調到1500-1700毫升,相當于7到8杯水。新鮮水果的日均建議攝入量從“200-400g”改為“200-350g”,鹽從“6克”改為“小于或等于6克”。
為何做出這樣的調整?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在國家衛計委13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說,第一,2013年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對蛋白質和能量進行了下調,新版《指南》參考了這一變化。第二,關于食物和營養健康的關系,國內外有了新的理論成果。
對此,馬冠生以“水”為例做出了解釋。在修訂2007版《指南》時,沒有居民日均飲水量的具體數據作為參考。而新版《指南》則參考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人群飲水量的第一手數據,擬定的標準也更加科學。
14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馬冠生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間。
變化二:食物多樣性有了量化標準
新版《指南》建議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
“這是一個新的點”,馬冠生說,“在上一版的《指南》中,只提到食物多樣性,但是沒有具體的量化標準”。
在食物多樣性方面,馬冠生提出兩點建議。第一,做飯時注意“多樣少量”,選擇小份量的食物,增加食物的種類。第二,巧搭配,在膳食中注意粗細結合、有葷有素。
麻辣燙選用的食材很多,從“多樣性”的角度來看似乎是不錯的選擇,但馬冠生認為,麻辣燙含鹽、油較多,長期食用反而不利于健康。
變化三:“健康體重”概念提到前列
《新版》指南“核心建議”的第二條是“吃動平衡、健康體重”,而在上一版中,這一點僅排在第六條。
為什么會將其提前呢?馬冠生說,因為近些年我國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斷增加。肥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也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為了減少和控制慢性病,控制好體重是非常關鍵的。
新版《指南》建議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周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達到6000步的目標并不難”,馬冠生說,“在運動中有很多技巧,比如上班時可以走一站再去坐公交;中午休息時間不要趴在桌子上睡覺,可以出去走半個小時。”